魏晋西凉文化(魏晋之际的河西历史与文化)

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重新修订出版《五凉史》,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贾小军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青年学者冯立一同做客北京建投书局,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北历史,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五凉政权的兴衰更替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魏晋西凉文化(魏晋之际的河西历史与文化)(1)

凉州格局与河西历史地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五个割据政权,分别是汉人张氏的前凉和李氏的西凉,氐族吕氏的后凉,鲜卑秃发氏的南凉,匈奴沮渠氏的北凉。五凉政权管辖的范围东至今甘肃甘谷、天水,西及天山南北,将河西走廊等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包括在内。五凉历史是古代民族史、西北边疆史和古代丝绸之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西凉文化(魏晋之际的河西历史与文化)(2)

关于“五凉”,贾小军教授解释说,“凉”就是因为天气凉。西汉政府最早在河西建郡置县,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按地域在全国设十三个州刺史部,其中就有一个叫作凉州刺史部。东汉的凉州刺史部管辖十二郡国,含九十八县、道、候官。唐代官修史书《晋书》记载,“地处西方常寒凉”,其地理区域囊括整个河西走廊。

戴卫红研究员长期研究汉简,她补充道,更早的时候这里叫雍州,即“禹贡九州”中的雍州。《水经注》有一条材料记载,西汉时期按“五行说”以此地属金,土地寒凉,就把雍州改为了凉州。虽然这个地方天气很凉,但是这个地方对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其实一直是一个很有“热度”的地方。在河西走廊很多地方都出土过汉代简牍,并且多数都是在烽燧遗址发现的。如武威地区出土过著名的“仪礼简”,记载了关于古代人的仪礼,还有王杖简,曾引起史学界极大关注。这些汉简中留下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不仅有关河西走廊,有关中原王朝,还有西域各国通使的记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两汉时期西北历史的认识。

魏晋西凉文化(魏晋之际的河西历史与文化)(3)

武威罗什寺塔 始建于后凉时期

“河西”与“凉州”两者概念既有重叠又有明显区别,贾小军教授指出,“河西”是一个地理概念,“凉州”则是一个行政区划,是一个政治上的概念。“河西”指的是黄河以西,我们知道,在中国地形图上黄河呈“几”字形,“河西”的主要区域在“几”字一撇的西边。当然在现实地理区域上,河西与凉州有重叠的地方。作为行政区划的凉州,其前后区域的大小还有管辖范围的远近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东汉末年,凉州一度取消。《晋书·地理志》记载,汉献帝时期,以“凉州数有乱,河西五郡去州隔远,于是乃别以为雍州”。魏文帝时,又“分河西为凉州”。西晋之后重新划定凉州,统辖八郡,凉州刺史管辖的范围,包括了东起金城,西至西域,延至西海(今青海西宁)的广大地域。

河西地区有广阔沙漠,而沙漠中的绿洲逐渐成为人群聚居之所,姑臧、敦煌、张掖、九泉这几个城市都是在绿洲上形成的。实际上,当时中原地区对于凉州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并不是特别的了解。戴卫红研究员讲了一个小故事,据历史记载,北魏太武帝曾召开殿前会议,集合了三十多位长期统兵的将领,还有经常出使北凉的使臣,共同商议攻打北凉。有大臣出言劝阻,说这个地方是盐碱地没有水草,就连曾经出使过北凉的使臣也说姑臧城——当时的北凉都城外百里没有水草,不适合大军驻扎。此时,北魏名臣崔浩出言反对,他说,《汉书·地理志》里有记载,凉州是特别丰饶的一个地方,而且一般也不会在没有水草的地方筑城。后来北魏出军很快就把姑臧城拿下,果如崔浩所说,凉州地区水草丰茂。也就说,当时不同地域的人对于凉州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整个五凉时期,河西地区的主要政治与文化中心从东到西就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实际就是汉朝设立的河西四郡所在地,在五凉时期它们都先后当过都城,都是绿洲型城市。武威在最东边跟中原相距较近,所以一直是中原控御河西,甚至控制西域的桥头堡。张掖的地理位置更特殊一些,正好处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交界地带。酒泉郡设立的相对早一些,酒泉在西凉时期也做过都城,是西凉后期的都城。敦煌主要在于连通西域和内地的关口,丝绸之路要道,再加上制度上的设置,敦煌太守一直领西域,所以敦煌在东西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凉的都城先是敦煌后是酒泉,北凉的都城先是建康郡,即现在的骆驼城遗址,后迁至张掖,最后迁至武威。武威一直是就是五凉时期的政治中心,先是作为前凉的都城,又是后凉的都城,也曾经是南凉的都城,北凉的大多数时间也是以它为都城,这几个城市其实到今天也是一字排开,因为地理结构决定了古今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戴卫红研究员补充道,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以西的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一组粟特语信札,是一个中亚商人所写,内容主要与商业活动有关,大体上看是西晋末年的情况,说他们要做生意,但是中原战乱已经非常严重,他对这个情况非常担忧,信中提到粟特人居住在洛阳以及前往中原的一些主要路段:敦煌、肃州(酒泉)、姑藏(武威)、和金城(兰州),这也反映出丝绸之路与河西这几座城市之间的紧密关联。

河西社会与五凉文化的影响

中原王朝长期将河西作为“制边”政策推行的重点区,族群分布复杂多样,赵向群先生长期研究河西地区的“羌胡”问题,贾小军教授认为这主要体现的是汉末到魏晋十六国早期族群融合的趋势。

东汉灭亡主要与黄巾起义有关,但事实上把东汉带进那个灭亡深渊的,是从中期开始的羌乱。东汉时期对羌人长期采取隔离敌对策略,保守而且比较极端,导致羌人长期反叛,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镇压羌人叛乱,虽然最后都被镇压下去了,但耗费甚巨,东汉王朝也由此衰颓。汉魏时期的“羌胡”问题既表明河西族群分布复杂敏感,也表明羌人参与西北社会生活的意识在逐步提高,通过种种活动努力提高自身族群的地位和作用。“五凉”政权当中表面上看没有任何一个政权是羌人建立的,但事实上凉州区域从西汉时期甚至更早就是羌人的主要分布地,无论是汉人还是其他族群,一直生活在羌人这个汪洋大海中。历史文献也有过很多记载,河西地区的胡人叛乱,背后实际都有羌人的支持。

魏晋西凉文化(魏晋之际的河西历史与文化)(4)

《舞乐》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墓

河西地区曾经发现过大量的壁画墓,有时候在同一个墓葬里面,壁画中会出现好几种发式。如酒泉发现的汉人墓葬壁画,根据发式、服饰等进行辨认,有学者们认为画中有鲜卑人,也有匈奴人。还有张掖发现的墓葬,内容更加丰富,壁画上绘有髡发的鲜卑人,还有戴着白色高帽子的粟特人形象。这些人主要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不同,有些人是赶着牛羊放牧,有些人是传统农耕。整个河西走廊,墓葬壁画从武威到张掖到酒泉到敦煌都有发现,每个区域的壁画内容虽有区别,但总体上均呈现出农牧结合的特点,既有农耕图像,也有畜牧图像,壁画中表现的汉人从事的也不仅是传统的农耕,游牧人群也明显能够熟练从事农耕活动,说明汉族的生产方式对他们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从汉代开始,河西四郡进行屯田是国家政府层面的规范,但传统上这片区域既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牧业,因为既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又有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流经,形成了绿洲草原。

戴卫红研究员补充道,疏勒河附近区域出土汉简中有关于楼船的记载,沿着石洋河、疏勒河这些大河流域发展水运,运送粮草十分便利。古代在能够利用水力进行水运的情况下,是不会用陆运的,因为陆用的运载能力有限,且速度较慢。实际上,丝绸之路的很多区域都是能够利用水运完成的。另外,关于河西走廊的灌溉设施,现在也有一些考古遗存的发现。

魏晋西凉文化(魏晋之际的河西历史与文化)(5)

《扬场》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壁画

河西走廊,逶迤千里,与中原内地一脉相连,文化交流频繁。西晋乱亡之后,中原世家大量南迁,但也有一部分迁到河西走廊,因为河西走廊比较偏远,相对安全一些,这极大地促进了河西地区社会文化发展,陈寅恪先生在研究中指出,隋唐渊源的一支即是来源于五凉文化的影响,“隋唐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魏、齐,二曰梁、陈,三曰魏、周……魏、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前秦灭前凉,把前凉的世家大族迁到了长安,带来了人口,也带来了文化。后秦灭后凉也是如此,也迁徙了很多后凉上层贵族到长安。《隋书》中就记载,把一些礼乐制度也迁到了长安。北魏灭北凉之后,全盘继承了五凉时期的文化成果。大量河西人内迁,约三万户,共十几万人,这对北魏的发展影响非常巨大。有许多著名学者都在北魏政坛中担任要职,在孝文帝改革的时候更直接参与到礼仪制度制定中去。

贾小军教授强调,关于五凉历史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我们不能光看公元439年北凉被灭这一次事件,实际上是从前凉时代就一直持续对中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政治制度、文化等多渠道,我们应分阶段看待。在北朝至隋唐时期,五凉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华夏文明的丰富与发展。

(通讯员石石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