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错觉定义的理解(了解错觉的法则)

文 | 廖湛兮

(原创不易,抄袭、洗稿、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对于错觉定义的理解(了解错觉的法则)(1)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曾说:人生的不幸大多源于对自己的事情采取了错误的思考方式。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如何才能让自己避开错误的思考方式呢?

在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错觉的法则》一书中提出了一则建议,即了解错觉并善用错觉,利用错觉的法则让自己更接近成功和快乐。

乍一听,可能有小伙伴会觉得这不仅反常识,甚至有胡说八道的嫌疑。

因为“错觉”一词,在传统认知中是一个偏向于贬义的词汇,意味着不着边际和不可信。既然其本身的词义都不好,又如何能带来好的结果呢?

对于错觉定义的理解(了解错觉的法则)(2)

其实,不然。

错觉,原本是一个心理学词汇,是指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换句话说,就错觉本身而言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更多的时候它类似于一种心理暗示,而这种心理暗示是正向还是负向取决于我们自身赋予它的意义。

具体该怎样理解呢?我们先从大脑的结构说起。

对于错觉定义的理解(了解错觉的法则)(3)

简单的讲,我们的大脑分是由3层结构构成的。位于最外层的是大脑新皮质,我们常说的“左脑”、“右脑”就是其左侧和右侧,主要负责用理性和感性的方式联动的去处理问题;

位于第二层的大脑边缘系统被称为感性脑,负责发出食欲等本能欲望以及各种或好或坏的感情信号,比如开心、生气、愤怒等。

位于第三层的脑干被称为反射脑,主要控制自律神经、激素、呼吸和调节体温,是大脑中最原始的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是输入和输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去掌握并运用“错觉”。

对于错觉定义的理解(了解错觉的法则)(4)

其基本原理是:大脑对于输入的所有问题都会通过输出的形式予以回应,并就此形成一个回路,这种输入输出的回路会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被强化,最终深入潜意识,直接影响我们的知、行、意,即认知、行为和意识。

比如,对于“为什么做不到(或我不开心)”这样一条输入,大脑就只会输出几条“做不到的理由(不开心的理由)”,然后再次输入“做不到(我不开心)”这个信息会不断的在脑子里被重复强化,渐渐的自己的知、行、意也就会被牵着走;

与此相反,如果输入的内容是“怎样才能做到(或怎样才能开心)”,大脑就会输出“为了能做到可以采取的方法(能开心的方法)”,然后再次输入“能做到(我会开心)”这个信息,这种回路在几番循环后会被进一步强化,最终影响我们整个人的状态,让我们变成积极的行动派而不是自怨自艾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内心泥潭中。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有自我催眠的嫌疑?其实不然。

我们更需要明白一点,人的大脑有一个特点——一旦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就会无视其他的可能性。

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也可以说利用这个“错觉”从正面去引导自己让自己乐观向上、活力上进,避开消极、错误的思维模式,更有信心和动力的去接近成功和快乐。

对于错觉定义的理解(了解错觉的法则)(5)

建议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巧用“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法”是建立、训练某种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或矫正方法,也称“正强化法”。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略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其原本是用于心理咨询师治疗求助者的专业方法,但是在此,我们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以自渡。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意识的所使用正面积极的言语和行为,尽量让自己处于愉快的状态,强化好的错觉,比如时常告诉自己“我有自己的优点、这件事我一定能做成”等等,让自己的脑回路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多一些愉快的情绪和记忆,助力产生好的知、行、意。

请记住,遇事要相信自己能解决,并多去想如何才能解决随后要尽量将之付诸实践,不要害怕失败,要知道即便有时很多事情的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总会从中吸取些经验教训并最终受益

对于错觉定义的理解(了解错觉的法则)(6)

2、学会运用“前提条件”、“已知条件”正确确定“目标”

所谓“前提条件”是指做要做成某件事所必须的条件;“已知条件”是指自己已经拥有的条件,在已知条件的范围内探寻所有可能性,对事情的脉络进行透彻的分析,即“自我解读”;

简单的说,就是做事前先考虑前提条件,然后在与之对应的已知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目标采取行动,通过试错不断修正,最终实现理想。

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不问前路、不计艰辛的埋头苦干,主要强调要在分析了解了现状与自身情况之后再有针对性的确定目标并开始行动,期间遇到阻碍关注点在于如何调整继续前行,旨在有的放矢避免摇摆不定和畏难放弃。

对于错觉定义的理解(了解错觉的法则)(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