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防止敌人潜入的土办法(教你如何学会战时防护)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程荣 责任编辑:姚远

开展人防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与技能,增强战时和发生重大灾害时的生存能力,是人防的时代价值之所在。近年来,根据国家人防办统一部署,全国各地人防系统持续开展了人防宣传教育“五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推进“五进”工作?让我们听听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动员系人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和治伟的观点。

战争中防止敌人潜入的土办法(教你如何学会战时防护)(1)

以人民的名义做好人防

记者:从2001年开始,各地人防系统陆续开展了人防宣传教育“五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络,一些城市也组织学生、企事业单位进行常态化的防空疏散演练。您认为“五进”活动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4月底,湖南省衡阳市人防办进社区宣传。马浩铭摄

强自己,改方式,造氛围

记者:您认为人防宣传教育“五进”活动推进中面临哪些挑战?

和治伟:这是个变革的时代,挑战层出不穷。人防宣传教育“五进”活动也难以置身事外。比如说对象受众发生了变化,不是你说我就听、你讲我就信,人民群众的自主性更强了,“口味”更挑剔了,要求人防宣传教育的内容不但要有“料”,更要有“味”、有“趣”,富有吸引力。社会环境也有了很大变化,不再是以往的一个声音,往往有着各种声音、多种观点甚至不同论调,要求人防宣传教育的组织者不但要会宣讲,还要善引导,也要敢批驳,能大张旗鼓地坚持正确观点,旗帜鲜明地驳斥错误观点,引导社会舆论,释放人防的正能量。

再比如,传播手段有了革命性变化,自媒体时代已然到来,人防宣传教育不能抓老一套、唱“样板戏”,必须以变制变,主动掌控新手段,做信息时代的明白人。

记者:针对人防宣传教育“五进”活动面临的挑战,人防系统该如何积极应对?

和治伟:可以肯定的是,“五进”活动对人防宣传教育已经起到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但要健康持续发展,需要着力克服面临的挑战。当前,各地人防系统动了脑筋,想了办法,有了举措。要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我认为要强自己、改方式、造氛围。

所谓强自己,就是建强队伍,做到“强身健体”。人防机关应更多地吸纳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军人,更好地吸收宣教等专业人士,更注重与其他党政机关交流人才,改变人才队伍老化、人员只进不出、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

所谓改方式,就是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比如,考虑到内容的相似性和平战的互通性,在人防宣传教育进社区活动的开展上,人防部门可以与当地应急、公安、消防、安监等有关部门合作,共同筹划,整体推进,在内容上结合、在经费上分担、在效果上共享。再比如,进机关活动中,人防部门可以与党校(行政学院)沟通协调,在每期进修班、中青班、干训班上开设一次人防讲座、观看一部人防录像、参观一个人防场所,有条件时还可观摩或组织人防演习,这样就能很好地达成预期效果。

所谓造氛围,就是润物无声,能够潜移默化。近年来,国家很重视文化领域的建设,人防宣传教育也要利用文化的力量,打造人防文化,释放无形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例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打造的地下人防宣传教育基地,石家庄的人防主题公园,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打好了人防“文化牌”。

重点抓好机关、学校、网络

记者:您认为,现阶段和未来5年内人防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哪些群体?

和治伟:我认为人防宣传教育的重点是机关、学校、网络这3个载体。

首先,人防教育训练进机关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人防部门与各级各类机关同在政府的行政序列中,沟通协调渠道较为畅通。而且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人防工作的了解与否及程度的深浅,直接关系到人防在社会话语权体系中的权重比例。

其次,人防教育训练进学校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学校开展人防教育训练具有天然的教学优势,更具有素质教育构成之必要性。目前,各级中学都设置有国防教育、公共安全等课程。人防教育进学校,可以通过国防教育或者公共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扩充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单设课程设置来展开。目前,不少城市都实现了初级中学人防课程的全覆盖。

最后,进网络是时代之必需。我国已进入一个全媒体时代,网民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其影响力和覆盖面不可小觑。故此,人防宣传教育进网络只能加强,要不断提升层次,做活、做精、做强,很好地适应自媒体时代。当然,这其中要注意做好宣传教育内容的保密审查和把关。

我们难以做到让每个人都成为熟谙人防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具备防空防灾能力的专业人士。但是我们必须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学习和掌握到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这是人防宣传教育的核心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是人防人的职责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