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八苦经典(人生八苦)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

人生八苦经典(人生八苦)(1)

这八苦可以分成二类:

第一类是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

第二类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是人之所思所想得不到满足之苦。

1、生苦

人说: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怀胎的孕育过程及出生初到世间的过程是痛苦的。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2、老苦:

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人生八苦经典(人生八苦)(2)

3:病苦

一生从来没有得过病的人应该有吧,所有人都希望永远远离病痛,没有身体上心理上的疾病,所以希望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少吧。

人生八苦经典(人生八苦)(3)

4:死苦

有些人安详地走了,有的人却痛苦的死去。人死对于其本人是痛苦亦或是解脱,其为人留下别离亦或是思念。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

人生八苦经典(人生八苦)(4)

5、爱别离苦

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离死别是痛苦的,爱请勿别离。

人生八苦经典(人生八苦)(5)

6、怨憎会苦

互相怨憎却又相会,不是增加自己的苦楚吗。可厌可憎的人,能够一直不相见眼前岂不是清净许多。但是又有“不是怨家不聚头”这样的巧合,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就是一大痛苦啊。

人生八苦经典(人生八苦)(6)

7、求不得苦

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爱别离,求不得团聚;怨憎会,求不得解脱;五蕴炽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恼。

求不得,放不下。人之在世,必有所求,求而不得,又放不下,岂不苦恼?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人生最苦是为求不得又放不下啊。

人生八苦经典(人生八苦)(7)

五阴炽盛苦

五阴又称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炽盛苦是八苦中的最后一个,也是前七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的根本原因,五蕴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身心,而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缘和合所成,无常败坏。

五蕴炽盛,是说我们众生一直都炽然的贪爱自己的身心,这种执著就如同猛火一直燃烧却不曾止息下来,由于对自己、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执取不已,是故有前七种世间苦,一直煎熬著我们。

五蕴的第一种: 色蕴,也就是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所看见的、听见的、五感官所接触的一切境界,如炽然猛火般的贪爱,因此当我们贪爱的身体、贪爱的异性、贪爱的财富等开始老化、失去、不再美好,就必然有老苦、病死苦、爱别离苦乃至求不得苦;如果哪天不知执着这些,那么对于色蕴,就不会再有苦了。

五蕴的第二种: 受蕴,也就是我们的感受,不论是快乐、喜悦的感受、痛苦、悲伤的感受、或是平静无苦恼也没什么快乐时的感受、不论其或轻或重,一旦对于这些受有执著、有贪爱,那么就会如猛火般停不下来的去追逐种种感受,如世间男女不断追逐爱情中的情感、或者一般人在事业、学业中追逐荣誉感、成就感等,都是因为不晓得感受的虚妄、无常,所以身心如烈火般的炽然,停不下来对这些的追逐,所以,当感受失去、或感受变化的时候,就必然伴随苦恼缠身,譬如男女之间,初恋暧昧的那种激情热情退潮以后,感觉不再一样了,也会伴随著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希望过去美化的感受再度萌现却求不得。 或者曾经尝过冠军的喜悦、后来再也拿不到以后,也是有求不得苦的失落,这些都是被受蕴所束缚。 如果哪一天没有了对受蕴的执著,就不会为受蕴所苦恼、所束缚。

识蕴也是如此,识蕴就是我们这个心灵,能够去感受、思维理解、分别、能见闻觉知的这个心,世间众生都是极炽然的爱自己、做自己、把握自己、保护自己而不愿自己受伤、自尊自我,这些都是不了自我的虚幻,而一直执著自己。 因为执著自我,认为自己是真实不灭的.

认为自我可以永恒不坏去到未来,就一定会有自尊,有了自尊就会希望有他人的尊重。一旦对自我有了执著,那就必然会为了自我去造作种种善恶业。 譬如被人恼怒以后,就会为了自我的尊严而思欲如何报复,又或希望自己能得到对方的尊重、重视,而以种种语言、方便去得到;又如为了自己能够在常住于男欢女爱的境界中,而一直去追求爱情,或以种种行为,希望令另一半的行为能符合自己的所求。举凡种种,为了让自我远离违心的境界、亲近顺心的境界而做出种种行为,都是受于我执、乃至我执习气的束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