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439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天天论语笔记毋意毋必

第169讲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日课439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天天论语笔记毋意毋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日课439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天天论语笔记毋意毋必

论语日课439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天天论语笔记毋意毋必

第169讲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

1、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私下的主观猜疑,没有必定要怎样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也没有自私自利之心。

2、孔子根本就不需要去思考四件事情:不去私下里主观臆断,不去期望必定要怎样的结果,不固执己见,排除我执的心态。

3、孔子在四个方面特别优秀:没有私下的主观猜疑,没有必定要怎样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也没有自私自利之心。

本章文字少,但太深奥了!一般人理解不了,想要做到这种境界,那必定是圣人级别了。

子绝意必固我

我们先来看前人和现代专家们普遍认同的解释。朱熹总是被我们当做先儒的标杆最先拿出来的,他说:“绝,无之尽者。毋,史记作“无”是也。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朱子说,“绝,无之尽者。”绝就是无的尽头,彻底断绝,一点都不会有。“毋,史记作‘无’是也。”司马迁在《史记》中用的不是“毋”而是“无”,(没见过朱子年代的《史记》版本,现在看到的还是用“毋”)朱子的意思就是说“毋”就是“无”。“意,私意也。”私下揣测。《论语》中“意”字只有这一处。专家解读为同“臆”,臆断、猜想、猜疑。跟朱子的“私意”差不多。“必,期必也。”期待必须要的结果。《里仁》篇里有,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必须怎样,也没有必不能怎样。跟此处的“毋必”意思相同。“固,执滞也。”执滞,就是说执著于滞留,也就是固执己见。“我,私己也。”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佛教中的“我执”最接近本章的意思。朱子说“意必固我”四个概念相为始终,开始于“意”,完成于“必”,滞留于“固”,完成于“我”。“意”和“必”总在事情开始之前,就是说,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会有自己私下的揣测、揣摩,有个必定要达成的愿望。“固”和“我”常在事后,事情完成之后,又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自私自利暗藏于心而不愿意撒手。由于执著于“自我”,这个“我”又会生出新的“意”,受到物欲的牵引,循环往复,无穷无尽。人也就陷入了“意必固我”的怪圈而不能脱身。《集注》中朱子还引用了程子、张氏的评注。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程子说,这个“毋”字不是“禁止”的意思。圣人都已经杜绝了这四种毛病,哪里还用得上禁止呢?程子又没说这个“毋”是什么意思。张子曰:“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张子是北宋大儒学家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他博览群书,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主张“理在气中”。又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认识“天下之物”。他在陕西关中讲学,其学派称为“关学”。这个人你或许不熟悉,但说到“横渠四句”你肯定就知道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解释本章说,“意必固我”四者只要有一样还在身上,就与天地不相似。也就是说达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言外之意就是孔子已经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圣人。

总而言之,以朱子为代表的先儒,认为孔子已经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私下的主观猜疑,没有必定要怎样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也没有自私自利之心。孔子是一个达到了“天人合一”境界的圣人。这种解读也是现代专家学者们的主流认识。

子绝“毋”

我在学习这一章时发现了一个问题。“绝”如果是“杜绝”的意思,就是个否定词,“毋”是“无”,也是个否定词。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套用本章,我们换个现代场景的说法:“青少年要杜绝四种行为:不吸烟、不喝酒、不吸毒、不打架斗殴。”你是不是马上就发现是个病句?如果要改错的话,要么把四个“不”去掉,要么得把“杜绝”改为“提倡”之类的肯定词。你不能既“杜绝”又“不”。这就不是个小问题了,说明我们的先儒大师和现代主流专家对这句话的解读都有些问题。怎么会这样?那要如何去解呢?

宋代大儒郑汝谐在《论语意原》中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先儒的解释。“毋,禁止之辞,犹有心也。子之所绝者,非意必固我也,绝其毋也,禁止之心绝,则化矣。非弟子察识之精,安能知之? ”他说,“毋”是禁止的意思,但还有心。就是会想到禁止这件事。孔子所杜绝的并不是“意必固我”,杜绝的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说孔子不但不会有“意必固我”,连“毋”都没有了,达到了“无毋意,无毋必,无毋固,无毋我。”的境界。孔子连“禁止”“意必固我”这些事都杜绝了,根本不需要了。郑汝谐还说,如果不是弟子们细致的观察,怎么能知道啊!孔子已经完全达到了圣人的状态。这种解释是不是很有佛家的禅意?“意必固我”都没有了,“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也没有了。“无色声香味触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后你把那个“空”也要空掉。要达到《金刚经》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

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首肯了郑汝谐的解读。“此解最胜,恰合圣人地位。因为仅绝意必固我,贤者亦能之,只有圣人乃能并绝其‘毋’”。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成书于清末民初,遍采历代论语注疏,堪称“论语学”集大成之作。从汉代包咸、孔安国等,魏晋六朝何晏、皇侃,宋代刑邴(bǐng)、大小程子和朱熹,再到元明清诸多儒者如焦闳、方东树等,几乎都有采纳。每一条注解都会历数其学术研究的焦点和成果,凡典章制度必有考证。是一本研究《论语》难得的参考书。程树德说郑汝谐的这个解读最好,非常恰合孔子的圣人地位。因为如果只是杜绝“意必固我”,贤者也能做到。只有圣人才能在没有“意必固我”的同时,连这个“毋”字也杜绝了。

根据郑汝谐的解读,在《论语》的编者看来,孔子已经成为圣人,他身上根本就没有一丁点“意必固我”意识,所以他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不需要。用现代汉语就不太好翻译了。我们试着翻译一下:孔子根本就不需要去思考四件事情:不去私下里主观臆断,不去期望必定要怎样的结果,不固执己见,排除我执的心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我总算在这一章看到了圣人的形象!

孔子的“绝活”

如果我们把“绝”解释成“特长、绝招、绝活”呢?可以引申为空前绝后,特别优秀之处。本章的意思就变成了,孔子在四个方面特别优秀:没有私下的主观猜疑,没有必定要怎样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也没有自私自利之心。好似解决了前面的问题。但我们查一下《论语》,发现除了本章之外,还有三个“绝”字。分别是:《卫灵公》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这里的“绝绝”是“断绝了粮食”的意思。《子张》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这里的“自绝”是“自我断绝”的意思。《尧曰》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这里的“继绝世”是“接续已经断绝了的家族”的意思。这三处的“绝”都是“断绝”的意思。把本章的“绝”解释成特长、绝招、绝活就有些底气不足了。但存此说,留待考证吧。

道客村曰:

无相之相亦是相,

修行境界各不同;

贤者能绝我执念,

圣人方能绝其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