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科举之路全文(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大清晚年的股肱之臣曾国藩,这么一个治世能臣,谁又能想到曾经却是个七次科举不中的考生呢?不得不说曾老的毅力是真的大,不是一般的小年轻能比的。

这不,又到了赶考的时候,大早上的,一对父子就从家门里走了出来,准备去赶考了,儿子叫曾子城,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今年才22岁,父亲叫曾麟书,年纪也不大,在这道光十二年才是43岁。

曾国藩科举之路全文(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1)

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分三步:乡试,省试,殿试,对应的考生的身份就是:秀才,举人,进士,只有考中进士,才算是金榜题名,而秀才只不过是最低等级的功名而已,其实也算不得功名,只不过相对于普通的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来说,那绝对是高人一等了,也有了一些读书人当时该有的福利。比如免除田税就是其中之一。

说来也是奇怪,湖南省湘乡县荷叶塘的曾家,就像是被上天诅咒了一般,父子两人也成了当地的名人,至于这个“名”也不是什么好名,为什么呢?这还得从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说起:

曾国藩科举之路全文(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2)

曾麟书对科举的执念可不是一般的大,他从十几岁开始参加科举,结果连考十六次都没有考中,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反而越挫越勇,就像对科举着了魔一样,他不但自己不放弃,在曾国藩长到十四岁的时候,他就把作为长子的曾国藩拉着和他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曾家人就好似自带绝缘体,似乎天生与科举无缘,曾国藩和父亲一样,也是屡考不中,却偏偏两人毫不放弃,就这样,父子每次科举考试都不落下,但是每次两个人都名落孙山,尤其是曾麟书,更是和别人不一样,别人一般都是最多考上两三次,如果考不中也就不好意思再来,直接放弃了。

曾国藩科举之路全文(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3)

但是曾麟书不一样,他似乎跟科举就这样耗上了,不但不灰心沮丧,反而比谁都积极认真,每次考试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但最后都没考中,也因此,父子二人彻底在当地出名了。

这种名声也是相当尴尬的,因为考不中秀才,不管你的年龄多大,都只能算是“童生”,而一个老人被称作“童生”,而且还是和儿子并列,那简直是尴尬又耻辱。自然而然就有嘲笑的人,甚至有人编出一首诗来嘲笑老童生:行年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真是书生。

曾国藩科举之路全文(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4)

这首诗换句话来说,就是嘲笑老人长不大,或者老不死,书念的也很差,到老了五经都没有背熟,你真可谓是书生啊。简直侮辱至极。

就是这种赤裸裸的嘲笑,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承受呢?可偏偏曾麟书就扛住了,不得不说曾麟书也是个成大事的人,不然也教不出湘军统帅曾国藩这种杰出人物兄弟姐妹几人。

人的命运就是如此,你越想成就什么,越努力,往往有时候那种成就似乎就离你越远,正如曾国藩父子,每当人们嘲笑起这对父子的时候总会说,曾家祖坟没有冒青烟,怎么折腾都没用,荷叶塘的曾玉屏想成为官宦人家本就是痴心妄想。而曾玉屏就是曾麟书的表字。

曾国藩科举之路全文(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5)

曾国藩父子两经历了种种嘲笑,对于这种父子同时落榜的事情,就是曾国藩本人也是印象深刻,所以才会在后来给他父亲的墓志中写上:“府君即累困,于学政之事,厥后契国藩以就试,父子徒步囊笔以干有司,又久不遇”。

人一定要有信念有意志,要有铁杵磨成针的决心,哪怕多次受挫,我们也要锲而不舍,古往今来,哪一个成功人士不是经历了多次的失败才成功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多次失败才能总结经验,以更好的准备获得成功。

这几句话把父子赶考的心酸经历彻底刻画了出来。只是让人想不通的是,曾国藩的父亲为什么对于科举这么执着呢?这就牵扯到另一回事了,我们下回再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