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最著名的几个县(黄冈10县市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故事)

黄冈最著名的几个县(黄冈10县市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故事)(1)

黄州区

战国时期,楚宣王灭邾后,封其女于今黄州城区西北十里处,筑城而居,时称“女王城”,也称齐安城,现称禹王城,城址尚存。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衡州于齐安郡。隋开皇二年(582年)改衡州为黄州,辖南安县,十八年改南安县为黄冈县,仍隶属黄州。后数百年,黄冈县名称隶属一直未变,辖区也基本未动,仅县治有两次大的变更。

至明·嘉靖十二年(1566年),黄冈县拨出中和上乡十二里甲与新置的黄安县(今红安县)。1949年又将长江南岸的樊口、打石场等地划为鄂城县(今鄂州市),面积132.5平方公里。

1951年6月20日,又划出县西部徐古、汪集、李集、旧街、新洲、三店、仓埠、阳逻8个区,设置新洲县(隶属黄冈地区,后划归武汉市),面积1420平方公里。1952年11月29日,县东北三里畈、项家河区划归罗田县,面积246.8平方公里。同时,团风区的马驿、挖沟两乡划归新洲县,面积55平方公里。1954年11月11日,黄州区的南湖乡马骑山村划归浠水县,面积1.2平方公里。1983年8月19日,黄州镇划为鄂州市,1987年2月28日重新划回。1990年元月,历时千余年的黄冈县改为黄州市,辖区不变。

红安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麻城、黄冈、黄陂三县析置黄安县。

1927年爆发了黄麻起义。

民国十九年(1931年)12月23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军民配合下,攻克黄安县城。鄂豫皖中央分局为了纪念黄安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宣布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了不影响国共合作,国共双方统一县名,称为黄安。

民国三十五年(1947年)复置黄安县。

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9月,为了表彰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属黄冈管区。

1970年属黄冈地区。1997年属黄冈市,至今。

1949年4月,属鄂豫边区第三行政区,5月属孝感专区。1952年6月改属黄冈专区,1996年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红安县属黄冈市。

麻城市

麻城境内出土的诸多文物证明,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举水流域生活。夏商时期境内属于夏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国“举国”,公元前11世纪以后,成为黄国的属地。

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秦统一全国,置36郡,以郢为南郡,麻城属南郡辖地;后置衡山郡,郡治邾城(今黄冈禹王城),乃属衡山郡。两汉为“西陵辖地”,隶属江夏郡。

三国时先属魏弋阳郡,后属吴蕲春郡。晋属弋阳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因恢复西阳王爵位,先后将弋阳郡的西陵、邾、蕲春等划归西阳国(都今河南光山)。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阳王因依附叛乱被杀,国除,于邾城附近侨置西阳郡、县,遂属西阳郡辖。后赵南侵,其部将麻秋在今县城东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自此,始有麻城之名

罗田县

罗田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居住。

夏、商、周,属扬州地。西周,属弦子国。春秋、战国,时属楚,曾置鸠兹邑于县境内九资河镇。

西汉,为松兹侯国。东汉,为蕲春侯国,属江夏郡。

三国时,先属魏,隶于豫州之安丰郡;后属吴,隶于扬州之蕲春郡。

西晋,先为高陵县,属武昌郡,后属豫州之安丰郡。东晋为安丰县,隶于豫州之弋阳郡。

南北朝,刘宋初年隶豫州弋阳郡,后于境内分立东安、义安、直水等蛮县,属郢州西阳郡,后改为义安县,隶于郢州齐安郡。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六月,始设罗田县,附于义城郡,县治于今石桥铺附近的魁山。据方志学家王葆心考证,"罗田"之名因安置当时雄踞此地的巴水蛮巨族田氏于罗州(当时罗田属罗州)而得。

英山县

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分罗田以东的直河乡,始建英山,时属六安州。

民国初年1912年,属安徽省,不久改归淮泗道。

1914年改属安庆道。1930年,中共英山县委领导农民起义,即"三二"暴动,改英山为红山县,属鄂豫皖特区西北道。

1932年红军主力转移,国民党政府复称英山县。

1949年3月19日解放,英山属湖北省黄冈专员公署管辖。

1996年,黄冈市成立,英山隶属黄冈市。

团风县

团风在夏、商为荆州之域,周为弦子国,属扬州。《春秋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楚人灭弦,弦子奔黄"。战国时,楚 王灭邾(邹)"迁江夏,故江夏有邾城"(邾城即今黄州区堵城镇禹王城)。

秦时,黄冈为邾邑,属南郡。

汉时,南郡为江夏郡治,称西陵县,继称西阳县、邾县。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迁徙巴族人于鄂东、皖西南大别山区,因地近"五水"(巴水、希水(今浠水)、蕲水、赤亭水(今举水)、西归水(今倒水)),故称"五水蛮",又因其所隶州、郡名,亦称"江夏蛮"与"西阳蛮"。

三国时,黄冈先属魏,称西陵、西阳县。后归吴,复称邾县,属弋阳郡

浠水县

浠水在夏商时属扬州地域,周为弦子国,后灭于楚,属楚之九江郡,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秦仍属九江郡。秦末至楚汉并立之际(约前207年),分九江郡,置衡山郡,郡治邾(今武汉市新洲区内)。浠水县境属衡山郡。

两汉至两晋为豫州蕲春县地。

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析蕲阳县西部置希水县(希河以西)、东部置蕲水县(希河以东,蕲河以西),隶豫州西阳郡。浠水县建制自此始。南梁普通元年(520年),改希水之"希"为"浠",县名"浠水"自此始,隶湘州永安郡,郡治浠水。

隋开皇初,州、郡并废。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立蕲春郡并领浠水县、蕲水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蕲水县,并入蕲春县。因浠河两岸多生兰草,浠水县改为兰溪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兰溪县为蕲水县,隶淮南道蕲州。

宋隶淮南西路蕲州。

蕲春县

蕲春,据晋代刘伯庄《地名记》记载:"蕲春以水隈多蕲菜(水芹菜)",因之得名,北宋乐史《太平环宇记》承其说。蕲,一名水芹,蕲春意为蕲菜之春。历史上另称蕲阳、齐昌、蕲州。

夏代,蕲地在九州中的扬州之域。

商及西周,承袭夏代,仍属扬州。

春秋时属楚,战国时属楚之九江郡。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蕲地仍属九江郡。

秦末,归衡山郡。

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建县,而其远古文明则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是鄂东最古老的县之一,治所大约在今八里湖的土门城。

公元47年(东汉建武二十三年),汉在蕲置侯国,封陈浮为蕲春侯,传三世,国除,复蕲春县。

武穴市

武穴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最近在境内大金镇尺山遗址发现,远在新古器时代3000-5000年以前,武穴就有人类活动。在夏商周时代属荆州管辖;春秋战国属楚国;秦朝属九江郡;汉代属江夏郡(《湖北通志》载:“广济为汉蕲春、浔阳二县地);三国时属吴,隶属蕲春郡;

西晋时期,广济境地仍分属蕲春、寻阳二县。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蕲春名为蕲阳。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寻阳县治迁至江南柴桑,原江北境地划入蕲阳。至此,改蕲阳县名为齐昌。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齐昌地属陈。公元579年,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隶属蕲州齐昌郡。

隋初,永宁县属蕲州总管府(后改称蕲州、蕲春郡)。隋末,废永宁县制,并入蕲春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分蕲春,复置永宁县,属淮南道蕲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唐玄宗乃亲自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属蕲州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蕲州郡为州,广济仍隶属。

五代十国,属淮南道蕲州

黄梅县

黄梅建县于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因域内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吴头楚尾,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激荡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黄梅文化现象。黄梅是佛教禅宗发祥地、黄梅戏发源地、红十五军诞生地和国家级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和挑花之乡

-------------------END---------------------

黄冈同城:黄冈城市品质生活指南

感谢关注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欢迎留言投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