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史真实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

韩史真实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1)

韩史真实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2)

韩史真实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3)

韩史真实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4)

“不当拉花”属古汉语,《红楼梦》中曾有三处使用(与雁北方言用字稍有差异):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马道婆又道:“还有一件,若是为父母尊亲长上的,多舍些不妨;若是像老祖宗如今为宝玉,若舍多了倒不好,还怕哥儿禁不起,倒折了福。也不当家花花的,要舍,大则七斤,小则五斤,也就是了。”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又道:“太太想,这不过是将就呢。正经按那方子,这珍珠宝石定要在古坟里的,有那古时富贵人家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如今那里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只是活人带过的,也可以使得。”王夫人道:“阿弥陀佛,不当家花花的!就是坟里有这个,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盗骨的,作了药也不灵!”

《红楼梦》第八十回,茗烟道:“我们爷不吃你的茶,连这屋里坐着还嫌膏药气息呢。”王一贴笑道:“没当家花花的,膏药从不拿进这屋里来的。知道哥儿今日必来,头三五天就拿香熏了又熏的。”

《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阿弥陀佛!说也不当家花拉的!这位大嫂一拉就把我拉在那地窨子里。”

《醒世姻缘传》第四九回“我又没给他哩,真是长昧心痞,不当家豁拉的。”

雁北民间老人家常说“不当拉花的”。例如:过去在农村,当人们遇到家人尤其是儿童病痛等难处时,往往请两个上年纪的老人家(一般是病者的长辈)来为病者“起祝”,方法是:取四根筷子,用细麻皮将筷子的大头两个一对的连起来,连成两对,两个老人家坐在病者卧榻边上,双手各持其中一对筷子的小头,把筷子大头举起来,旁边放一碗清水。两个老人通过筷子的指向、高磕、低磕、喝水等动作,来实现与死鬼(往往是病者的死去的亲人)的交流。当交流中得知是已故亲人来“堂训”(使得亲人生病,受痛苦)病人时,老人家们常说“不当拉花的,咋敢来堂训孩子来?!”意思是“说不当的话,说冒犯亲情道义的话,怎么敢为了自己(鬼魂)的好处,使得亲人生病呢?”由此可见,“不当拉花的”,就是“说句不符合道义的话”的意思。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讲:“不当价,如吴语云罪过。”这说明京都燕赵一带曾以“价”字作为“不当”一词无实意的词尾;而如今雁北方言中仍有此说,只不过表示“不应该,不应当”,所用的四字词语是“不当拉花”(又作“不当花拉”“不当花花”),例如:“看那不当拉花的,半个馍馍跌在地上就不拾了。”

典籍中“不当家花拉”“不当家豁拉”“不当价花拉”写法各异。“不当家花花”一语,有人说是“江南吴语”,有人说是北京话,还有人认为是冀东方言。语言学都承认“不当”为“罪过”的意思,但对句尾的那个“家花花的”的语气助词的理解则各持己见,认为在语气助词“家”后边又加一个语气助词“花花的”,十分矛盾和牵强,在各地方言中都难以找到例证。

其实这是正宗晋语。直到现在大包方言区里的人仍在频繁使用,毋须考证。这些砖家、叫兽,圪钻在书斋里索尽枯肠也难寻答案,但只要去雁北随便找一个走卒贩夫,或赶马车的、掏毛司的一打听便恍然大悟。

晋语是国语的祖宗,就连近年来财大气粗的广东的语言学家认为:粤语形成于晋代,所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我相信老一些的广东人也会说“不当拉花”这句话。

“不当”一词常见于明清小说,常见的组合有“不当人”“不当人子”“不当家”“不当家化化”“不当家花花”“不当家花拉”等。如《西游记》二十四回“八戒道:‘兄弟再莫提起,不当人子了!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金瓶梅词话》九十五回“薛嫂进去说道‘奶奶还未起来。’放下花箱便磕下头去。春梅道:‘不当家化化的,磕甚么头。’”《孽海花》第十六回“啊呀,天主!不当家花拉的倒费你,快别听这痴孩子的话。”

对于其中的“不当××”,《小说词语汇释》(陆澹安,1964)释作:不应该,罪过。《金瓶梅词典》(白维国编,1991)释为:承受不起,不敢当。《汉语大词典》解作:犹言罪过。黄肃秋在为《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和《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作注时亦训罪过,以为是用于对尊长不敬或亵渎神圣时的谴责语。蒋绍愚进一步指出,“不当”是词根,“家”和“花拉”是词缀。  

但至今仍有学者固执己见,认为诸家之训,只能在部分用例中讲得通,缺乏概括力,似有望文生训、随境立解之嫌。反正人一有了学问,总喜欢把事情闹大,把简单的事情闹复杂,要不靠啥吃饭?

晋语方言中不仅有“蝎蜇”,而且有“蝎蝎蜇蜇”,后者应理解为前者的重叠演变式。首先,基于“蝎子蜇人”这个基本的生活认知以及主谓宾结构的整体凝固性。“蝎蜇”还可以加“的”,成为“蝎蜇的”,转指“被蝎子蜇了的人”。那些“被蝎子蜇了的人”自然会疼,疼自然要叫嚷,叫嚷就是惊乍、张扬。稍作引申就是“夸大情形、小题大做、大惊小怪”的意思。“蝎蜇”一词在雁北方言中使用非常普遍,例如“她可蝎蜇呢,脸上起个粉刺也要找大夫看看!”“蝎蜇啥呢!不就是只鞋板虫嘛?”经重叠演变,表性质的“蝎蜇”变为表情状的“蝎蝎蜇蜇”。

雁北农村,人们曾活得枯燥无味。男女之间的调笑或曰性骚扰,是唯一开心的事情。比如某女手上扎了根刺,疼得直吸溜嘴。旁边的半老徐娘就挖苦她“看那蝎蜇的,夜儿黑地那么粗一根扎上都不怕,今儿个这么细一根却直叫唤!”

“蝎蜇”一词,在红楼梦中也数度出现,让生活在晋语区中的人读来无比亲切,仿佛此事就发生在身边: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晴雯忙回身进来,笑道:‘那里就唬死了他?偏你惯会这蝎蝎螫螫老婆汉像的!’”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晴雯道:‘不用你蝎蝎螫螫的,我自知道。’”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忽然想到宝钗系王夫人的亲戚,为何不到王夫人跟前卖个好儿呢.自己便蝎蝎螫螫的拿着东西,走至王夫人房中……”

此处的“螫”字为“蜇”字的讹字,学者认为是后人传抄的失误。

蜇螫是词语,拼音zhē shì,释义为毒蛇咬。晋·张华《博物志》卷三“蝮蛇秋月毒盛,无所蜇螫,啮草木以泄其气,草木即死。”《百喻经·得金鼠狼喻》“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诸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

后记:

多年前看过一部美国电影,里面有位警察讲了个寓言:蝎子求乌龟载它过河,乌龟说怕挨蜇不肯答应。蝎子笑道,怎么会呢?如果我蜇了你,大家不是一起完蛋吗?结果到半渡之时,乌龟突然觉得脖子一阵剧疼,在将要沉下去的一刻,它悲愤地大叫道,Why? Why!蝎子哽咽着回答说,Sorry.I just can not help it!

蝎子忍不住要蜇乌龟,帝王忍不住要吃人民,尽管他们完全知道这样做没道理。正如北京胡同里老太太骂人不是东西的那句话:谁(他妈)变蝎子谁蜇人!可见道理是管不住行为的,要想不被蜇,只有不让蝎子爬到背上才行。(作者 韩丽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