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的生命到了尽头会怎么样(真的会和光同尘了)

你见过生活中一种反差很大的现象吗?

职场中,有的人做起事来,如鱼得水,呼风唤雨,一路绿灯;有的人做起事来,屡遭刁难,处处阻力,一路红灯。

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对有的人来说是“人和”的环境,对有的人来说是“人不和”的环境?这是为什么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揭示出,人际关系中,经营“人和”环境的规律是:“和光同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放低身段接地气。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古今中外,出类拔萃,做出大成就的优秀人物,那都是经营“人和”环境的高手,聚众人之力办成自己的大事情。

那如何经营出自己的人和小环境,帮助我们借得众人的力量,让自己早日财务自由,事业更上一层楼呢?

修练自己,打通“两关”,像厉害的人一样,和光同尘“接地气”,斩获自己的财富和荣耀。

当一个人的生命到了尽头会怎么样(真的会和光同尘了)(1)

[中国赞]01

打通认知关,准确定位人际关系,海纳百川,确立合作思维。

俗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起共事的人,可以说是素质品质良莠不齐,如何相处?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人和人相处,本质上就是一种合作关系。”

一起干活的人,叫做同事。同事,同事,就是在一个环境中,做的事彼此有联系的人。

既然只是合作做事,那我们就清醒了,目标很清晰,就是如何用人之长,凝聚力量做成事。

至于同事为人怎么样,做事的风格怎么样,那都是他的事。

不能用高标准期待别人,三观不合是常态,三观相合是偶然。

用高标准要求别人,看不起别人,批评别人的不足,最终受伤害的是自己。

后来成就震古烁今的曾国藩,也曾因为没认清相处的本质是合作,深受其害,让自己陷入困境。

曾国藩奉命在江西攻打太平军时,就地筹饷,江西当地的政府负有供给饷银的责任。

曾国藩看不惯当地政府系统官员的虚伪,腐败,也看不起那些卑躬屈膝,不考虑国家只谋取自己利益的官员,就撇开当地各级官员体系,自己设立厘局,收取商业税。

江西巡抚陈启迈,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设立厘局,他就在附近,也设立厘局,曾国藩设立厘局要用当地绅士,看上谁,他就不给人,还对亲近曾国藩的绅士打击。

他对曾国藩呼来喝去,指手划脚,曾国藩拒不从命,他就以不给饷银相威胁。

曾国藩大怒,向咸丰皇帝参劾他,因为陈启迈确实劣迹斑斑,咸丰皇帝下令罢免了他。

但是这一举动,威胁到了江西各级官员的利益。他们变本加厉,在新任巡抚文俊的带领下,他们团结起来,处处给曾国藩设障碍,下绊子。

曾国藩在江西的处境恶劣到:

当地各级官员都与曾国藩水火不容,不仅不给财政支持,甚至有人故意刁难谩骂攻击曾国藩,连他的兵勇也经常被人痛骂毒打,遭受侮辱,湘军在江西的军饷得不到保证,部下长期陷于饥困。

同在清政府体系内为官共事,让当地的各级官员如此怨恨,没有一点支持,全部是扯后腿的,别说攻打下九江了,就连部队的生存都是问题,真是步步荆棘,处处碰壁,曾国藩痛苦烦闷到极点。

当一个人的生命到了尽头会怎么样(真的会和光同尘了)(2)

只有确立合作思维,才能发现周围净是合作机会,海纳百川,才能凝聚众人的力量,大有作为。

1858年春天的一天,在湖南湘乡荷叶塘的一间屋子里,曾国藩看到《道德经》中,关于和光同尘的论述,一下子如醍醐灌顶。

仿佛开了天眼,看清了人与人相处的本质和规律。

1858年4月,曾国藩在日记里,这样记录自己悟到的智慧。

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思维一改变,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仿佛开了窍,看到的人和事与以前大不相同。

一是心情平静了下来。

看到了自己在与人相处时,关注的重点偏了,由此行为也偏了,找到了突破的方向。

二是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和强项。

原本眼里只看到那些官员的缺点;用新思维一看,竟然发现,好多人身上都有着优点。

曾国藩后来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这样传授这一见识:

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又每见得人家不是。

自从……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

普通的人在改变结果,优秀的人在改变原因,厉害的人在改变认知。

认知变了,思维也就变了,思维变了,行为也就变了,行为变了,结果也就变了。

一个人守住内心的目标,认清合作是人和人相处的本质,不内耗,少外耗,就走在“借力”壮大,成事的道路上了。

当一个人的生命到了尽头会怎么样(真的会和光同尘了)(3)

​​[中国赞]02

打通“技术”关,学会和光同尘接地气,人和事成,实现超预期愿望。

老百姓常说,人要接地气,不接地气,毛病多。

住在楼房的人,要经常下楼锻炼锻炼,接上地气,身体才更好,这是借了大地蕴藏的神奇力量,得了天助。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现实中,怎样操作,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成就自己呢,是有招数的。

《道德经》传给世人这样为人处世的绝招。

知者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为天下贵。

有智慧的人,不炫耀自己,内心平和有定力,不受外界干扰,放低身姿,以谦卑的态度真诚对人,成为众人尊崇的尊贵之人。

现代社会,和光同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这4点:

真诚对人;尊重别人;办事周到,能换位思考,照顾别人的感受;多赞扬别人的优点。

核心重点是:让别人感觉到能用得上,靠得住。

邻居小刘家庭困难,他毕业入职一家单位,入职前,先学习领悟了和光同尘的智慧,运用到工作中,虽是新人,却很快融入团队,工作的得心应手。

领导交代的事情,他用心做好,事事有回音;同事请帮忙,毫不怠慢,积极主动;看到别人的优点,及时真诚地赞扬,虚心向别人请教。

从领导到同事,都对他称赞有加,他做事时,没有遭遇人踩人的坑,相反还得到了许多的指点和帮助,很快站稳了脚跟,在同时入职的人中脱颖而出。

3年后,单位一名基层干部内退,经过竞聘,他从众多的竞聘者中胜出,职位的上升,也带来了收入的大幅提高,爸妈挺起了腰杆,走路的步子也轻快了。

有句话说得好,人和人相处,最好的套路是真诚;心和心的靠近,最灵的锦囊是赞扬。

一个人在别人心中能有地位,多半是因为能用得上,靠得住。

当一个人的生命到了尽头会怎么样(真的会和光同尘了)(4)

曾国藩总结自己,从逆境转入顺境,最终做出成就的关键一招,就是在定位合作的基础上,学会了:和光同尘“接地气”。

曾国藩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事,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抬高自己看不起别人,老批评别人不作为。

他深刻反思到,这就是自己不接官场环境的地气啊。

思维一旦更新,一个人就像获得了新的能量,生活的局面令人欣喜。

1858年6月,曾国藩重新出山后,把“和光同尘”用到了极致,人生从此由逆境转入顺境。

据《曾国藩传》记载。

一是不怠慢人。

1858年6月3日,收到咸丰皇帝为形势所迫重新启用他,让他去浙江负责军务的旨意,稍微收拾,6月7日他就启程出发。

这让咸丰皇帝心里大为舒服,以前,让他出兵,他总是推三阻四拖延。这次行动这么迅速,而且上的奏折,很谦逊,咸丰觉得曾国藩这个人不再那么难控制,对他初步又有了好感。

原来对那些无用的官样文章,他不理不睬,现在则每信必复。

二是放低自己,尊重别人。

他在启程前首先给各军将领、各地大官每人致信一封,以非常谦恭的语气,请求指导。

到了长沙后,首先拜遍大小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县衙他也亲自造访。

三是为人周到,能换位思考,有容人之量。

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地体谅清朝“低薪制”,官员们生存的难处,交往时尽量拉拢抚慰。

四是对别人不再求全责备,多看别人的优点。

曾国藩的上述做法“接了官场地气”,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再至江西,人人惬望”,从此他用人备饷比以前大为顺利。

他对皇帝,学会了打太极。每次上奏折,语气谦卑,对皇帝很尊重,皇帝在知道他的能力和业绩时,也感受到了他的尊重和忠心。

减少了阻力,曾国藩就像开上了顺风船一样。

1860年4月,咸丰帝下令赏曾国藩加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得到了他以前梦寐以求的地方实权。

他曾经,上书皇帝,希望得到巡抚的职位而被拒绝,改变思维重新出山,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得到了两江总督的实权职位,还加赏兵部尚书衔。

能立能达,自己努力,加上各方助力,终获成功。曾国藩用和光同尘这一招,帮助自己彻底打开,进入人生顺境的局面。

和光同尘,为自己赢得一个出头的机会。

生活中,真正的强者,是懂得柔弱退让之人,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了自己。

和光同尘是大柔,大柔非柔,不仅在于以柔克别人的刚,更在于以柔济自己的刚。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种子,人和就是让种子破土而出的温度等外部适宜的条件,周围温度太寒冷,再有生命力的种子,也会被冻坏。

和光同尘,就是为自己这颗种子,准备人和的外部条件,破土而出,从平地长成万丈高。

当一个人的生命到了尽头会怎么样(真的会和光同尘了)(5)

结语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用保护色或拟态,保护自己。

比如雪地里的雪豹浑身雪白;一种叫变色龙的蜥蜴,它能在周围环境对光线的反射中迅速地改变体色,变成树干或树叶的颜色来保护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条件;就要有在人间“和光同尘接地气”的智慧。

做事阻力大,多半可能是没“接地气”。

在自己不厉害的时候,和光同尘,减少阻力,悄悄努力壮大;在自己变厉害以后,和光同尘,减少别人的嫉妒恨。

和光同尘接地气,是一种做人的超级大智慧,真正厉害的人,都善于“接地气”。

真正的和光同尘,不是委屈自己讨好别人,而是真诚地欣赏别人;不仅能理解别人包容不足,更能发现人身上美好的一面。

喜欢一句话,我这么努力,不仅是为了被世界看见,更是为了看见世界。

一个人,若能真的和光同尘接地气,就像乘上了成功的顺风船,相处舒服,成功就成了众望所归。

学会和光同尘,善于接地气的人,大都成就不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