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兴业广场最新消息(南宁朝阳广场新秀公园过去都是垃圾场)

南宁兴业广场最新消息(南宁朝阳广场新秀公园过去都是垃圾场)(1)

垃圾虽是肮脏之物,却承载了南宁城建扩大发展的作用,不可小窥。

2016年9月,位于南宁市七塘,日处理2000吨的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位于风水宝地五象怜第五象脚下的大型垃圾填埋场一一南宁市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宣布封场。久受臭气熏扰之苦,多年投诉无果,几近绝望的柳聊沙居民,终于卸除了盘踞经年的胸中块垒,大可放心地“嗦”(吸)上一口舒心气了。南宁市的垃圾处理是如何登上这个新台阶的?过去,又是如何处置垃圾的呢?恐怕知道和关心的人就不多了,用不了多久,这段变故就将湮灭。其实,垃圾处理的演变,也是社会进步缩影的一个侧面,回顾这个变迁的过程,让人们对它有所了解,在这个平时无暇顾及的角落留下一段演变史,对研究社会的发展抑或不无意义。七十年代:垃圾填出民族商场南宁郊区的农民一贯有使用人粪尿和垃圾肥种菜的习惯,老南宁都记得,五、六十年代的“横塘婆”(旧南宁人对友爱路大树脚一带农妇的俗称),头包布巾,身穿青色斜襟紧身短衣,腰系铁丝钥匙,时常打着赤脚挑粪桶进城,沿街用郊区平话喊:“有粪担咩?”被好事者用谐音歪曲成有婚谈么?”的恶作剧,一时流传邕城市井。至于垃圾,过去城镇人口不多(解放时不到十万),加上物资短缺,什么东西都得省着用重复用,能不扔的东西尽量不扔,一段绳子,一张废纸,一个用过的塑料袋都不舍得丢弃,因此此项肥源也不多。城内的垃圾一般都往空地随处堆放,等候农民进城自行取走。菜农们把垃圾运至菜地旁堆放,待发酵稳定后,路作分选,将不宜下田的东西拣出来扔掉,其余作为肥料施于田间。后来,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垃圾量随之增多,有时垃圾不能及时消纳,就在苏芦设置临时存放点(还有粪便临时贮存池)。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垃圾量进一步增多,临时堆放也难以消纳,就在市内就近选择低洼地堆填。南宁市的地形地貌属丘陵地带,地面起伏,高低不平,自然有不少低洼的小山沟,其中现今人民路东段就是这样一处低洼地,洼地边界西从现南宁市第九中学门前起,东至距双孖井约五十米处,即现公交公司停车场东入口,南边则在工人文化宫围墙外(行人道路沿围墙通至公园路)北至九中围墙外的平等街(现公交公司停车场内),洼地最深处约七、八米。 南宁市少年宫曾建于该低洼地西头,即现南宁九中大门外人民路下面(当时南宁市各小学少先队员,曾轮流到少年宫担任服务员)。该处之所以被选作垃圾堆放场,估计是既可就近解决垃圾的去处,也与填平后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考虑有关。每天垃圾车收来的垃圾均往洼地里倾倒,虽然周边也有不少市民居住和行人过往,但当时人们对此的排斥反应并不特别强烈,原因大约有二,一是那时的人尚没有现代的环保意识,认为垃圾填地是很自然的事,况且所倒的垃圾自己也有一份,不好多嘴。第二是那时物资匮乏,生活垃圾中有机物较少,多是灶灰(家庭燃料普遍使用木柴)杂土、碎砖瓦渣、破筐烂席之类,能发酵的有机物只有少量菜头菜根和树叶,杂以果皮蔗根之类,没有倾倒的剩饭剩菜,因此分解散发出来的臭气有限,没有强烈的恶臭,一般人忍一忍尚能过得去。为了方便把垃圾运出去送到农村,还在九中门外现人民路口处,建了一座露天的垃圾转运站,是用钢筋水泥打的架空池子,用人力车收集来的垃圾从池上往池里倒,居民或单位也可自行来倾倒垃圾。池满之后,汽车开至下,池底有两扇活动门板,扳动池上一根杠杆,门扇猛地向下打开,池里的垃圾就“轰"的一声落到汽车里,一朵蘑菇云随之腾空而起,尘土漫天。但垃圾的肮脏丝毫挡不住拾荒者的热情,每天都会有一群无业的拾荒者进入池里,从垃圾里扒选出各类尚有价值的东西,值守人员赶都赶不走。其实值守人自己也拾,而且是“头水”(首轮优先)。有一名姓黄的大龄光棍值守人还意外“拾”得了一个老婆。一天,听说有一个流浪女子在附近医院生完小孩后无钱出院,他便凑了钱到医院去把她领出来做了老婆,顺带还得了一个现成的儿子,被同事戏称“买一送一”。此是题外之话。这个垃圾场所在之地虽然在古邕州城门之外,但经多年发展,早已成了市区热土,距南宁人最爱购物、闲逛的百货大楼、西关路一带仅三百多米,在此地每天填埋几十吨垃圾,周边的路人却行走如仪,居民生活如常,今天难以思议。数年后,这个洼地终于填平,少年宫也早搬走了。后来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在这个地段上陆续建起了民族商场、朝阳广场至公园路这段人民路以及地下的朝阳商业街,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或者忘了这些都是在垃圾堆上修建起来的。八十年代:垃圾填出新秀公园七十年代,南宁市的人口约30万,理论上估计当时每天的垃圾总量,应该近200吨,环卫部门设备不足,运力有限,只能收集街上(城市中心区)的垃圾,每天不到50吨,用载重4吨的解放牌卡车运往郊外。不少农民也进城自行取运垃圾。时间进入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廉价的塑料袋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郊区菜农存放垃圾的菜地周边,一片白色,大风过处,塑料袋四处飘散,有的还挂到了树上,那情景令人担忧。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化学肥料逐渐普遍推广使用,进城拉垃圾的菜农日渐减少,农民们开始拒用原生垃圾做肥料了。九中前的山洼地填满之后,垃圾需寻找新的出路。有关人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一一耐火材料厂(现万力啤酒集团)外的巨型土坑。耐火材料厂前身为北岸砖瓦厂,多年来在厂前新阳明秀路口旁的大片空地取土作为烧制砖瓦的原料,挖出了巨大的土坑,这人为制造的低洼地不好利用,正好把无处可去的大量垃圾运去填平。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垃圾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一数量急剧增加,构成明显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燃料,从烧木柴到烧蜂窝煤以至逐渐使用电、煤气;水果菜品大量增加,饭店酒楼生意兴隆,剩饭剩菜,包括发霉年粽过期食品等急剧增多;废弃的各类包装物五花八门;过去反复使用,不舍得丢弃的物品也随手扔掉了。截至1986年,南宁市城区人口约60万,每日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达到约500吨,其中有机物占比从1984年的17.58%上升至28.32%。垃圾中大量易腐物剧烈发酵散发臭气,新阳明秀路口的垃圾填埋坑周边住户深受其害,整日关闭门窗以防臭气,吃饭时也需用纱罩罩住饭桌防蝇。过路群众纷纷掩鼻快走。人们从颇有微词渐至反映越来越强烈,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垃圾填埋坑周边十多个单位忍无可忍,便联名上书,集体盖章,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告状。此时,垃圾坑的填埋已近尾声,1988年,市里在市郊那洪公社高怜大队,友谊公路12、3公里东侧约200米外找到一处偏僻山麓,与地属生产队签订租用合同,简单修整了一下进场道路,建了一间小管理房,花了约30万元,作为新的垃圾堆放场。南宁市的生活垃圾逐步向高岭山麓转移,新阳明秀路口的垃圾填埋坑也填满封坑。后来,垃圾沉降稳定,经清理平整,修建成了现在的新秀公园。九十年代:机械化堆肥兴起八、九十年代,国内曾掀起过一股垃圾堆肥的热潮。南宁市于1985年成立了环卫科研所, 垃圾处理是其重要科研课题。不久,南宁市第一座垃圾堆肥厂一一日处理100吨的马路岭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于1991年前后投入运行。处理工艺为仓储式堆肥机械化分选技术。1996年,又在郊区石西建起了第二座垃圾堆肥厂,日处理垃圾200吨。运行模式与马路岭处理,粗肥颗粒较大,售50一60元/吨,细肥细如砂粒,80-100元/吨,非常好销。那时农村正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龙眼挂果,科院往前约2公里,一个叫三叉麓的山沟堆填。石西处理厂的废料则运至3公里外一个叫做圣岭的山麓堆填。二处均向当地农民租用,地权仍归农民。随着农产品的泛滥,龙眼价格一路下跌,最后低至2、3元一斤,农民们渐渐没有了投资垃圾肥的本钱和积极性。垃圾肥在农村市场的销量急剧萎缩。但很快又有了新的更大的出路,此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掀起了高潮,无数的城市道路、二级公路向四面延伸。按道路修筑的招标要求,道路两旁均须栽种绿化树,每个树坑都要放一定数量的基肥(或叫营养土、种植土)。如1997年,白沙大道中间隔离带,种植木棉树及花草,就使用了垃圾堆肥,每隔50米倾倒一车(5吨)。植树基肥的需求巨大,而社会上不可能有比垃圾肥更大宗的廉价肥料了,两个处理厂每天生产上百吨的肥料仍供不应求。后来又拉了移动式滚筒分选机到高岭垃圾堆放场,把那些陈年垃圾也翻筛了个遍。

南宁兴业广场最新消息(南宁朝阳广场新秀公园过去都是垃圾场)(2)

跨世纪:向规范处理演变

高岭垃圾场进场道路极其原始简陋,没有路基,路面也没有硬化。1993年春季连续下了十多天大雨,被雨水浸泡的道路,在重车碾压下,坑坑洼洼,破烂不堪,以至垃圾车无法进入,全市的垃圾霎时断了出路,不得已倾倒在北大路和中华路的路面上,占据道路长达百米,过路群众无不掩嘴避之,社会一片愕然。越来越多的垃圾摆在大街上,也令有些领导晚上难以入眠。

九十年代初,南宁市城区人口发展到了7、80万,日产垃圾600多吨,马路岭垃圾处理厂每天接纳100吨,后来建起的石西处理厂每天也只是增加200吨,其余均需运往高岭垃圾场堆放。在高岭山麓堆放垃圾既不规范,容量也有限,不是长远之计,南宁市亟需建设一座容量大,运行可靠的垃圾处理设施。市里有关部门在五象怜脚下,选定了一个方圆一公里没有人居的隐秘的大山沟。经环境影响评价和水文地质初步勘探,认为适合建设。工程于1994年10月开工,1995年如期竣工,命名为城南生活垃圾填埋场,投入运行使用。城南垃圾场工程,采用填埋工艺,设计规模为日处理600吨垃圾,使用年限10年,总投资3000多万元。由于当时技术发展水平和财政资金等限制因素,填埋场没有铺设防渗膜,而采取帷幕灌浆的垂直防渗措施,称为“准卫生填埋”。但当时在广西也算是最先进的垃圾处理设施了。南宁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自此从原始的自然消纳向规范处理进化,也化解了使领导们夜不能寐的噩梦。新世纪:垃圾专项处理多元化进入新世纪后,南宁市建成区面积过百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800吨,垃圾处理的压力渐大。2005年在城南埋填场旁,又扩建二期工程。处理规模为1200吨/日,使用年限为21年,占地上千亩,总投资概算1亿9000多万元。整个填埋场底全部铺设进口高密度聚烯乙防渗膜,并把雨污分流、渗滤液导排收集处理、垃圾气体收集处理等工艺,整合成一个完备的工程系统,提升为正式的卫生填埋。新场投入使用的同时,旧的填埋场关闭封场,覆盖绿化恢复生态。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建设热潮之下,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需及时处理。市里为此成立渣土管理所,制定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并在市区不同方向寻找适合的消纳场地,专门接纳调剂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不含有机物,不会散发臭气,污染较轻,处理压力相对较小。但另一些种类的废弃物则污染严重,社会矛盾非常突出。其中,丧尽天良的不法分子,回收医疗垃圾再生产包括食具在内的日常用品、回收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的现象,为害最烈。国家要求各城市对此两种垃圾给予单独收集专项处理,实行严格管理统一处理。南宁市及时响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推进项目建设,把大小医院、诊所都纳入统一管理。2002年,南宁市建成了广西第一座日处理能力达20吨的医疗垃圾焚烧厂。当时南宁市医疗垃圾产生量每天约12吨,逐步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处理。为了充分利用焚烧厂的产能,还远出周边几个市属郊县收集医疗垃圾,提高了处理效率。2012年,在横县六景工业园区建设的广西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投入运行,南宁市的医疗垃圾遂转移到自治区危废中心处置。餐厨垃圾更加复杂,全市从豪华酒楼到路边小店成千上万,要求每家都要签订合约服从管理,工作量大难度高。但南宁市经充分筹备,建起了200吨/天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将餐厨垃圾发酵生产沼气,于2014年投入运行,并很快走上正轨。2016年国家在南宁市召开了现场会议,南宁市餐厨垃圾处理工作受到了国家的表彰。该厂随后又进行扩容升级,以满足全市餐厨垃圾处理全覆盖。这样,南宁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逐步形成了初步的分类。

南宁兴业广场最新消息(南宁朝阳广场新秀公园过去都是垃圾场)(3)

展望未来:与时俱进,永无穷途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大幅提高,填埋方式逐渐显现出了其不足之处,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长期超负荷运行,不堪重负,臭气漫逸,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已难以为继。而当初建于城郊的马路岭垃圾处理厂和石西垃圾处理厂,也早已淹没在“"城市建成区”之中而先后关闭。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南宁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了三百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三百万左右,环境卫生管理的服务范围,也由过去的“城市建成区”向乡镇延伸覆盖。每天收集处理的生活垃圾超过了3000吨(高峰期达5000吨左右)。因此在南宁东郊七塘的平里“静脉产业园”"垃圾焚烧厂投入运行之后,在西郊又了建起了一座投资10多亿元,日处理3000吨的焚烧厂。过去只有发达国家才有条件采用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现今在我国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两座垃圾焚烧厂均采用目前国内最新技术,由经验丰富的专业环保公司运营管理,在解决垃圾消纳问题的同时,生产电力,减少污染,较好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医疗垃圾和餐厨垃圾的处理工作也由专业公司运营管理,由政府协调、监督、管理,实行“管干分开”的原则。

近年,南宁市又全面推广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工作。将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进一步推向科学化的更高层次。社会要不断进步,垃圾处理的水平也将会不断地提高,正如当年南宁市生活垃圾能由自然消纳的原始状态,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处理水平,相信将来也必定会升跃到新的境界。

( 作者 钟庆柏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