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红脸怎么传承(河南红脸在豫东)

河南红脸在豫东,豫东红脸出唐门。自唐玉成以其独特的高亢激越的唱腔创立红脸一派以来,红脸就成了广大戏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为红脸殊”。

豫东红脸怎么传承(河南红脸在豫东)(1)

唐玉成

据说唐老爷子有几大弟子:

李克让,大弟子,解放前即拜师,建国初期,因其名气太盛,被人下药毁了嗓子。其子李自珍为原商丘专区豫剧团(先商丘豫剧院)团长,已退休,朱坤芳奶师即为李克让。

刘玉龙,艺名大唐。其人以柘城豫剧团为基础,与潘玉成搭档(潘玉成亦私淑老先生,帽翅功已臻炉火纯青之地),声名远播。此一路的再传弟子有张家训、陈传明。代表剧目有《下南京》、《刀劈》、《辕门斩子》。

朱勤堂,艺名二唐,为唐玉成亲传弟子,虞城县人。朱勤堂最初活跃在山东菏泽一带,建国后入谷熟豫剧团,后以夏邑为根据地。其人能翻能打,以本嗓吐字,假嗓甩腔,多用花腔,唱腔浑厚耐听,享誉苏鲁豫皖,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曾数次听老戏迷叙说其演出盛况,于旷野演出时,人山人海,观众一排数里,极其轰动。其再传弟子有张枝茂?、韩爱琴等,张枝茂?出色继承了乃师的艺术风格,以悲入戏,善演衰派老生,表演真切细腻,含蓄稳重,素有“豫东唱破天”之美誉;韩爱琴已离开舞台,现担任某戏校校长,专事教育;朱勤堂晚年曾教科班,培养了一批学生,黄友良、司福金、司卫亮等均学习其艺术风格。此一路四代弟子有张枝茂老师的徒弟冯凤岭、鲁加政。代表剧目有《火烧纪信》、《诸葛亮吊孝》、《困南屯》、《五台山》等。

唐玉成

杨启超,人称“小红脸王”,1929年出生于山东曹县,为唐玉成先生的徒弟和义子。其人天资聪慧,学戏较晚,但声名鹊起。其人演出,手眼身法步俱都入戏,一时间独领风骚。其用夹本嗓,高低不挡,曾与豫东著名武生李国范、名旦陈玉英组成“黄金三角”,从苏扬至武汉,一路演去,处处开花,好评如潮,京班亦向其学习。杨先生演戏较多,且尤其善于学习,曾头天晚上观摩周信芳演出《宋士杰告状》,第二天挂牌演出此戏,周先生能来好的地方,杨启超一个不拉,比如一句念白“我这就走了”,配合动作,四面开花的叫好。其真正弟子不多,但学习其唱腔艺术的不在少数,有朱坤芳、赵辉、景福仓、谢庆军等。代表剧目《下南京》、《龙虎斗》(《老辕门》)、《八郎探母》、《王佐断臂》等。

晚年所教科班培育了一批学生,拜师与否存在争议。但这些学生执弟子礼,继承了一部艺术风格,如汪振堂(据说是唐玉成的关门弟子,现在家经营果园。)、付克功(虞城县刘集乡李新庄人,现在家,因生活贫困,不再唱戏。)、付克名、张发良(张三)等。

豫东红脸怎么传承(河南红脸在豫东)(2)

唐玉成

刘忠河,“豫东红脸王”。刘称唐为师爷,通过录音、琴师和作曲家等学习老先生的唱腔艺术,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形成自己的唱腔,名动大江南北。

与唐玉成同台的红脸演员学习唐先生的艺术,如杨东来、郑法泉、张万云、李洪友等,对唐先生执弟子礼,先后成名。刘新民,虞城县城关镇南街人,虽未拜师,但得唐先生亲自教诲,又吸引了杨启超的艺术风格,以《下南京》享有盛名,素有“拼倒山”、“舍命王”之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