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年公祭轩辕黄帝(壬寅清明轩辕黄帝祭兼录黄帝故里新考第五说)

壬寅清明轩辕黄帝祭兼录黄帝故里新考第五说

相传农历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在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也就是进入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代沿袭,遂成人们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居轩辕之丘。后世对黄帝十分推崇,修建黄帝陵、黄帝庙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中已有关于朝拜黄帝的记载。

壬寅年公祭轩辕黄帝(壬寅清明轩辕黄帝祭兼录黄帝故里新考第五说)(1)

1937年3月清明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共祭黄帝,当时中共代表毛泽东写了《祭黄帝陵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轩辕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与神农氏炎帝及东夷族群的蚩尤同为华夏人的共同祖先。炎黄二帝,开疆拓土,促进了华夏族人的大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华文化,繁衍了炎黄子孙。炎黄后裔称为“百姓”,蚩尤后裔称为“黎民”,通称为“黎民百姓”,是当今中华民族的主体形成之根本。

但是从有文献记载以来,关于轩辕黄帝的具体出生地点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今世著名书画家、甲骨文与上古文化研究学者杨牧青先生在历代先贤记述基础上,进行采风考察与玄思推证,提出了“轩辕黄帝故里第五说”之论见,可谓是发古人之未见,振今人之耳音也!

神人共识正道,华夏文化正脉;

世界文明同源,中华文明引领;

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点击链接详见>>杨牧青:末代轩辕黄帝行迹路线考略(修改稿)一文。

按,本质上讲,“黄帝陵”与“黄帝故里”不是一个事,陵与故里不同。譬如某人出生在陇山东南一带姬水,去逝后葬于桥山一带帝陵;再如某人出生于长沙一带,葬于京西八宝山……“陵随邑葬”这是几千年来不变的传统现象,也有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的意思。

关键问题是,把一个不属于某人出生地的道观庙宇残垣之地硬性的给弄成是某人的故里,这如同五千年后难道又要把某人的出生地故里说成是京西一带人吗??

黄帝→玄嚣→蟜极→喾→尧/1、2、3、4、5代人;

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1、2、3、4、5、6、7、8、9代人;

黄帝→昌意→颛顼→鲧→禹/1、2、3、4代人。

按传统的尧、舜、禹说法,即5、9、4的序位排列,以普遍的黄帝约5千前年到禹开创夏(4070年)的说法,这约1千年里那这些人的年龄排序是不是就出问题了吧?(至于当今把黄帝生卒给精确、具体的定在某年某月某日,这是不可取的,是不科学的,黄帝非一人之人,实乃一人表一族群之人啊!)

禹的中间很少,只有三代,尧有四代,而舜多达7代人,是不是禹活得寿命要大于舜、尧了?难道禹中间那几代人都夭亡了吗?

其实不然,这是我们对史学文献记载的误解误读。西汉司马迁先生是以史学家的谨慎之态取其大框架,言其大旨,盖远古之事因久远不好详焉,仅凭记忆传闻以备录,故从《五帝本纪》之《黄帝本纪》开始,所以后来才有唐代司马贞补写《三皇本纪》。

又所以,《太史公自序》中说:“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以及《五帝本纪》中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阅【风大猪也能飞:尧舜禹时代属中国的上古时代,尧姓伊祁,名放勋;舜姓姚,名重华;禹姓姒,名文命。三人虽不同姓,但三人却有血缘关系,是不折不扣的一家人,因为三人都是黄帝后代。】)

5000多年前轩辕氏黄帝在荊山采铜铸鼎,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至荆山采铜,分天下为九州,收九州的铜铸造九鼎和3000多年前商王朝铸造“鼎”的意义非常重大,不是今人简单的理解和认知,其殊胜无比!

依“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去看,在中国古代,“鼎”是定极立向、火攻陶器、筑壇以祀的遗续与更新,是一个大族群建立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是象征至高无上的政权重器。

所以伟大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鼎之所在,国都定焉。”又说:“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路史•后纪•疏仡纪•黄帝》说:“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与“鼎”低等级并伴随其左右的就是尊、鬲、簠、彝等,分为礼器、食器两大类,再分则有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

鼎是什么?鼎即天黿,天黿即玄武北斗北极垣,中取地宝,上承天象,下应人世。今人岂知,天鼋也是轩辕氏族号族徽的本源。(见本号内我的有关文稿)

壬寅年公祭轩辕黄帝(壬寅清明轩辕黄帝祭兼录黄帝故里新考第五说)(2)

名称:书法

规格:45cm x 68cm

款识:华夏之源,轩辕氏黄帝是中华文明历史上重要节点和转折点。己亥春杨牧青书。

线上线下:杨牧青甲骨文与上古文化课程己开启。追艺探古@艺术 文化 传承=使命一一华夏龙脉正兴,<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和<甲骨文非卜辞说>都是触动中华文化心房的命题,当以尽命是也!记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华山、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推进途程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