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最狠心的几个母亲(4000年前的一场天崩地裂)

自然界中最狠心的几个母亲(4000年前的一场天崩地裂)(1)

时间:公元前1945年~公元前1885年的某天

坐标:东经102.8 北纬35.9,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南部,官亭盆地

这里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小盆地,东边是寺沟峡,西边是积石峡,北边是滚滚的黄河。盆地的南部,坐落着一个古老的大型原始聚落。聚落西高东低,黄土高原的风从高处吹下,昏黄的天空,空气中弥漫着不详的气氛。聚落的东南部,有一个方形的祭坛。热闹的祭祀活动刚刚结束,村民们陆陆续续回到家中,祭坛上还摆放着肉食、面条、大型的石器、玉器等祭祀用品,以及……刚杀死不久的半岁婴儿,这是人祭。

自然界中最狠心的几个母亲(4000年前的一场天崩地裂)(2)

喇家遗址南面就是黄河

许是这血腥的场面刺激到了冥冥中的什么,似镜头晃动一般,祭坛上摆放的祭品抖动了一下,村民们的噩梦转眼间就来了!仿佛天地倾覆一般,大地剧烈地颤抖了起来,村民们奔走呼号,匆忙地躲入窑洞式的家里。巨大的裂缝如翻滚的地龙一路延伸,聚落东北部的房屋中,陶器的碎裂声、跌倒声、孩子的哭声混在一起,山洪的隆隆声不断逼近。一个女人蜷缩在墙角,右手撑地,左手紧紧抱着年幼的孩子,如末日般的恐怖景象让她颤抖不已。房子在摇晃中坍塌下来,巨大的泥块在孩子惊惧的瞳孔中不断放大、放大……

砰!

4000年后,考古队员放下手中的铲子,泥土剥落,明亮的阳光又照了进来。

一、喇家遗址的发现

如今的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的喇家村,这是一个有500多人的土族村落。喇家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70年代,当地村民在田间地头发现了零星的文物。但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要等到1999年。而大规模的发掘,是从2000年、2001年开始的,喇家遗址也因这两次发掘的成果,入选了2001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自然界中最狠心的几个母亲(4000年前的一场天崩地裂)(3)

喇家遗址考古现场

经过十余年持续的考古发掘,喇家遗址的全貌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是存在于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存续时间300余年,属于齐家文化范围。整个遗址的面积大概有20万平米,居住人口超过500人,这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算是相当大规模了。要知道,差不多同期的位于中华文明核心地带的龙山文化,最大的遗址也就是20万平米,许多同时期的遗址可能只有100人左右呢。

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这片喇家先民们生活的区域应当是当时的一处中心聚落,除了面积大之外,各种设施也是非常先进的。在遗址的外围,发现了宽大的壕沟的遗迹,深度有5~6米,宽度达到10多米。整个遗址内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功能分区,包括居住区域、陶器作坊、殉葬区域等等。在遗址的东南部,还发现了一个小广场,这里发现了一座祭坛和一个高等级的墓葬,应该是聚落重要的祭祀区域。

二、“东方的庞贝”:四千年前的灾难现场

喇家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并发掘的首个史前时代的自然灾害遗址。提到自然灾害遗址,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意大利那座被维苏威火山掩埋的庞贝古城,所以喇家遗址也有“东方的庞贝”的称呼。实际上,喇家遗址的时间,要比庞贝古城早得多。

自然界中最狠心的几个母亲(4000年前的一场天崩地裂)(4)

庞贝古城

在2000年的时候,当地考古所对喇家遗址展开大规模考古发掘之初,考古工作者就在整个遗址的东北部发现了四座房屋遗址(编号F1~F4),遗址内的场景可谓是极为震撼。四座房屋遗址中,有三座都有数量不等的人骨遗骸,其中F4更是保留了14具人骨,并且以小孩的遗骨居多。F4的正中,一具扭曲的成年遗骸趴伏在灶面上;在房间一侧的墙根下,一位母亲右手支撑身体,左手紧紧地抱着怀里的婴儿;在另一侧的墙角,发现了4个儿童的遗骨,但在他们身前,还有一具成年男性的遗骨挡在那里。

自然界中最狠心的几个母亲(4000年前的一场天崩地裂)(5)

喇家遗址F4房屋

所有发现的遗骨,几乎都呈现出非正常死亡的状态。4000年前的喇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专家从地表的沙脉和淤积的红土上找到了答案。在整个喇家遗址区域内,有上百处古砂土液化的遗迹,主要表现为砂脉、砂坑、喷沙和局部地面塌陷,这些都是这里曾经发生地震的直接证据。学者们根据古地震遗迹的规模及这处古聚落遭破坏的程度,推断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烈度为9度。而在已经发掘的喇家遗址表面,大多覆盖有厚厚的红土层,据分析,这是古黄河以及山体泥石流过境后留下的泥土沉积。可见,剧烈的地质灾难又带来了山体滑坡以及黄河的洪水,最终共同摧毁了这座人类的大型聚落。

自然界中最狠心的几个母亲(4000年前的一场天崩地裂)(6)

喇家遗址的地震液化沙脉

地震以及洪水带来的泥土堆积,固化了灾难来临的那一刻先民们的惊恐和绝望,也将灾难面前母护子、大护小的深情留存了下来,至今仍然震撼人心。

三、考古发现:最出名的居然是一碗面条?

除了大型的灾难现场,在喇家遗址的考古过程中,自然也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这其中,名气最大的文物,很令人意外的,可能是一碗面条。

时间回到2002年的冬天,考古学家在对小广场南部编号为F20的房屋遗址进行发掘的时候,无意间在一堆破碎的陶器中,发现了一只红色的陶碗。这本也没什么稀奇的,作为大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陶器的出土本是应有之意。不过,当专家把陶碗翻过来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了了不得的东西!碗里除了泥土之外,居然在底部还有一坨面条状的遗物。当时,这坨遗物在四千年时光的冲刷下,已经只剩下薄如蝉翼的一层表皮。专家赶紧将碗连同残余物包好送回考古所进行分析。2005年的时候,分析结果终于出来,这碗里的竟然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条的实物,其主要的材料是粟(小米),还有少量的黍,以及其它调料。这一发现可谓是震惊世界了。

自然界中最狠心的几个母亲(4000年前的一场天崩地裂)(7)

喇家遗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面条

那么,这碗面条是做什么用的呢?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祭祀用的祭品。因为整个F20房间,离我们前面说过的祭坛很近,房间的前面还有一个储物窖,而房间隔壁的F21,推测也是一个祭祀用的明堂一类的建筑。所以,这碗面条可能是备用的祭品,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倒扣在了地上,被淤泥密封起来,意外的保存到了今天。

当然,除了这碗著名的面条,作为齐家文化的大型聚落,喇家遗址还有很多重要的文物出土,包括各种陶器、石器、玉器,等等。这里再跟大家介绍两个大家伙。

第一个大家伙是2002年考古发掘的时候,从当地村民手中征集上来的。这是一件大型的石磬,整体是长方形的,长96厘米,宽61厘米,厚5厘米。石磬的中间有一个孔,可以悬挂,敲起来还能发出类似金属的声音。磬是一种乐器,在古代的时候也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咱们一般熟悉的磬,都是商周时期以后的青铜器,而这件石磬的出土,也说明喇家遗址的先民,已经有了一定形式的礼乐制度,这是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的表现。这件石磬也因其巨大,被誉为“黄河磬王”。

自然界中最狠心的几个母亲(4000年前的一场天崩地裂)(8)

喇家遗址出土的石磬

第二个大家伙也是2002年考古的时候,在祭祀区的砂砾里面发现的,这是一件玉刀。估计复原之后,玉刀的长度大概67厘米,宽度16厘米,厚度却只有0.4厘米,可见当时的制玉工艺之精湛!

自然界中最狠心的几个母亲(4000年前的一场天崩地裂)(9)

喇家遗址出土的玉刀(残)

这件玉刀,和前面的石磬,很明显都是祭祀用的礼器,有学者把它们称作是“王者之器”。能用王者之器的,自然就是王者之人了,这也说明在当时的喇家聚落里面,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社会分层,也有了身份非常尊贵的统治者。

文史君说

喇家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并发掘的最早的史前时代大型灾难遗址,在天崩地裂的自然灾害面前,先民们的孤苦无助和血缘亲情间的无畏救助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让人睹之动容。这次大型的自然灾害,为我们了解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有学者认为,这次大型的地震和洪水,可能是大禹治水传说中,大洪水的历史原型。

喇家遗址是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址功能的分区再现了当时先民们具体的生活场景。出土的包括石器、玉器、陶器在内的大量文物,在向我们展示当时人们的工艺水平的同时,也体现了4000年前黄河上游地区人类聚落中,日趋复杂的社会结构。文明前夜,曙光已经不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12期。

2、张雪莲等:《民和喇家遗址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考古》2014年第11期。

3、李洋:《古灾难遗址发掘的现实意义——以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4、于孟洲等:《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的考古发现与思考》,《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5、张信宝:《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的古地震与古溃决洪水质疑》,《山地学报》2017年第3期。

6、吕厚远等:《青海喇家遗址出土 4000 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科学通报》2015年第8期。

7、王明辉:《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人骨研究》,《北方文物》2017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