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绿道最好玩的地方(茅洲河再出发)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茅洲绿道最好玩的地方(茅洲河再出发)(1)

■长安扩大前期治理“战果”,升级打造茅洲河生态经济长廊 记者 吴金华 通讯员 陈亮宇 摄

“我们30多人一起跳舞,因为河岸干净凉爽,大家把‘阵地’转移到这里。”夜幕降临,茅洲河畔凉风习习,罗女士正跳得兴起。每天这个点前来“打卡”,已经成了她的习惯。

茅洲河——长安“母亲河”,也是东莞水污染治理的“头号工程”“示范工程”。这条地跨莞深两地的河流,曾经水体黑臭不堪,是人人避而远之的“墨汁河”。

从“掩鼻而过、背水而居、闭窗而眠”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鸥鹭齐飞”,经过市、流域、镇街的持续整治,这道城市的“伤疤”终被抹去。如今,长安扩大前期治理“战果”,升级打造茅洲河生态经济长廊,启动绿道之城建设,把治水与治产、治城相融合,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蝶变新生

昔日人人避而远之的“墨汁河”,蜕变成市民络绎不绝的“生态河”

夕阳西下,迎着落日余晖,行走在茅洲河碧道上,两岸草木旺盛,碧水清流潺潺。碧道上好不热闹,有跑步的,跳舞的,还有看表演的。

“今年上半年,茅洲河共和村断面平均水质达到IV类水,对比去年同期,综合污染指数下降50%、氨氮下降71.4%、总磷下降63.7%。”长安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茅洲河沿岸九大主题公园建成开放,茅洲河沿岸成为市民休闲长廊,昔日人人避而远之的“墨汁河”,蜕变为市民络绎不绝的“生态河”。

而在几年前,茅洲河还是另一番景象。在严重污染的那段时期,不少居民都选择搬离河岸,到别处安家。

林斌周在茅洲河新民社区段盖了栋出租屋,以前茅洲河恶臭熏得推不了窗,从河边走都要捂着鼻子,别说租客不来,自己一年也难得来一次。现在出租屋成了“河景房”,租金上涨,一房难求,他每周至少回来一次。

茅洲河起源于深圳境内的羊台山北麓,全长41.61公里,下游11.88公里为深圳、东莞两市界河。茅洲河东莞侧长安境内流域面积77.38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广,一级支流9条,被称为长安的“母亲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茅洲河及其流域内河涌的两岸云集了大量的工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河内,双重污染叠加,造成生态基底严重破坏,氨氮、总磷严重超标,恶化为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茅洲河,因黑臭被称为“黑河”。

如何让“母亲河”停止“哭泣”,重新焕发生机,是摆在长安人面前的最大课题。2019年2月12日,决战水污染——长安镇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誓师大会举行,长安坚持精准治污、系统治污、科学治污,举全镇之力推进水污染治理。

最高峰时,长安范围内24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230多个施工点同时开工,施工机械达1400多种,每日建成截污管网4公里。经过大兵团作战,400多个日夜攻坚,茅洲河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再现碧波奔流、鸟掠芳洲的美丽景象。

“围绕2020年共和村国考断面,聚焦水质改善,坚决打赢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长安镇委书记、第一总河长叶孔新说,2019年以来,长安镇按照“四大一高”方略推进茅洲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堤固、景美”的愿景,达到“亲民”效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正本清源

河道黑臭问题在岸上,如果不能治理好“散乱污”企业,将动摇前期来之不易的治水成果

把多年累积的污染治理好,江河从黑水变成清水,并不意味着治水工程可以告一段落。治水人深知,河道黑臭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人。

开展大兵团作战以来,我市茅洲河治理工作进度跑出“加速度”。2019年,茅洲河建成截污管网243公里;截至今年6月底,流域内累计建成污水管网359公里,目前已全部通水,流域内污水管网短板基本补齐。

为了解决岸上的问题,长安茅洲河治理从“大战役”转向“街巷战”,今年治水突出五大核心工作,包括城镇污水“最后一米”攻坚、三类行业排水整治、工业污染源排查整治等。其中,“最后一米”攻坚是重中之重。

在茅洲河治理中,长安坚持“正本清源、雨污分流”技术路线。在截污管网逐步补齐的基础上,完善市政道路雨污两套独立排水系统,对茅洲河流域内市政道路上的雨污管网进行系统梳理,并进行改造。

今年以来,茅洲河流域共摸查发现雨污错混接点3092个,7月底已全部整改完成,将雨水和污水剥离出来分别进入雨水、污水管网,提高污水管网系统收水效益。长安镇茅洲河流域内,已累计完成排水户雨污分流11880栋、末端截污(暂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25131栋,完成率90%,剩余4065家排水户按计划9月底前完成末端截污。

目前,长安已完成8044家三类行业(餐饮、洗车、美容美发)排水专项整治。通过建设“三池”:餐饮企业建设“隔油池”、洗车行业建设“沉砂池”、美容美发行业建设“毛发池”,全面加强排污企业整治和管理。

污染治理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一环。叶孔新表示,如果不能治理好“散乱污”企业,将动摇前期来之不易的治水成果。

为推动水质持续好转,长安重拳出击,不断掀起环保执法风暴。7月30日,全镇组织400多人次检查队伍,兵分十路,由书记、镇长带队深入10个社区,对分租式厂房进行逐一排查,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

目前,长安已初步建立涉污重点企业整治管理台账,共排查出楼宇式分租厂房(园区)280栋,内有企业3872家。截至目前,市镇生态环境部门出动6789人次,摸排楼宇式分租厂房142栋、企业1755家,立案查处156家企业,处罚金额2232万元,刑事拘留15人。

投资热土

优质企业纷纷落地,城市更新提速,显示出外界投资茅洲河的信心

梁木全是新民社区本地居民,再次回到茅洲河畔,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河岸变成景区,还有逐年上升的分红。“经济势头发展好,社区治理进步大,我们的小日子过得舒坦。”

以生态红利孕育发展先机。随着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推进,电镀等污染企业搬迁,新民社区几条主要河涌治理达标,茅洲河岸景观带建成,社区面貌发生巨变,社区价值被激活,成为企业投资热土。

今年7月6日,市重大项目——长江股份总部项目正式奠基。该项目投资3亿元,落户茅洲河沿岸,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4.28亿元,将优化新民社区的产业结构。

“现在有六七家预备上市企业主动上门洽谈,计划落户新民、投资新民。”新民社区党工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树发说。今年,新民社区成功纳入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的创建名单,并且推出长安镇面积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茅洲河沿岸产城融合更新单元。该项目规划范围1884亩,由东莞万科、中天实业、正田实业组成的联合体作为前期服务商。

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既是政治任务,又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发展工程。优质企业纷纷落地、城市更新提速,显示出外界投资茅洲河的信心。

通过水环境整治,茅洲河流域释放出一大片土地,拓展了重大项目、重要基础设施的布局空间。长江股份等一批高新科技产业和上市企业相继入驻,逐步成为流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去年,广东省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万里碧道,形成“绿道”和“碧道”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茅洲河被列为碧道工程的省级试点。长安以万里碧道建设为契机,将治水和岸线环境提升同步推进,投入3亿元,全面提升茅洲河沿岸文化品质、景观特色和经济价值,为茅洲河沿岸发展赋能,以“小切口”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目前,茅洲河沿岸建成11.88公里的碧道,沿线错落有致建成了九大主题公园。此外,还有约6000平方米的旧厂房改建项目,带来了1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等待开发。

“要以珠补链,精心打造九大主题公园,将茅洲河沿线串联成长安智造体验带、生态文明观光带,形成现代都市文明体验服务带。”叶孔新表示。长安把茅洲河沿线优美景色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串联起来,升级打造茅洲河生态经济长廊。

发展之变

长安践行“两山”理念,实现生态、产业、城市的共同转型

昔日“生态欠账”,如今“绿色样本”。茅洲河惊艳蜕变,是“湾区智造之都”发展模式之变的经典缩影。

经过40多年的发展,长安创造了全新的智造产业、工业文明时代,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工业格局。目前,全镇一年专利申请量近2万件,专利授权量近1万件,主要生产智能手机、高端元器件。

升级打造茅洲河生态经济长廊的同时,长安努力把治水的“大投入”转化为发展和民生的“大产出”。目前大力推动低端制造向高端智能转型发展,构建供应体系和制造体系无缝对接的“超级产业链”,积极推动工业发展迭代升级,实现“一河两岸”及周边环境提升、空间优化、产业升级。

7月7日,一场问策调研宣布茅洲河开发的未来方向: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同把茅洲河生态经济长廊打造为新时代长安的新名片。

记者了解到,长安正依托茅洲河打造智造长廊,在茅洲河沿岸集聚一批优秀的智造企业,并以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为龙头,沿河打造一批科技体验馆、企业智能空间等,串联成长安智造体验带。

水污染治理倒逼产业升级、重塑经济结构。2019年,茅洲河流域内长安镇完成4726家工业企业整治。今年,动工签约18个项目,围绕涉及长安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的电子信息制造、高端智能制造、5G专用设备等10多个行业布局。

针对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长安保持高压态势,对涉污企业和厂房物业实施精准打击。同时突出疏堵结合和整体提升,探索建立工业集聚区及共性工厂等措施,引导企业规范发展、绿色发展。

“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不断释放的生态红利,借助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长安可以吸引优质企业落户扎根,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江炎骏认为,在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推动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不是简单的环保问题,要通过打造共性工厂,守住长安制造业优势,留住产业配套的关键环节。

茅洲河生态经济长廊建设,是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实践。这条长廊,既是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更是城市发展转型的“展览厅”。长安超越过去的发展模式,践行“两山”理论,用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与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形成匹配,共治共享提升城市幸福度。

记者 吴金华/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