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

作者:青青

写在前面的话:由正午阳光影业、爱奇艺联合出品,海宴编剧,孔笙、李雪合力执导,侯鸿亮担任制片人的古装传奇巨制《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今日正式宣布定档,将于12月18日在爱奇艺全网独播,VIP会员抢先看,同时登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首轮非黄档周播剧场播出。

2015年,一部根据网络小说《琅琊榜》翻拍的同名古装大剧火爆荧屏,在街头巷尾引起了人们的空前热议,其中所传达出的精神和情感让许多观者为之深深感动。我本人非常熟悉和喜爱这部小说,所以,两年前,在电视剧开播之后,就开始撰写人物评论,希望以人物为线索来对这部作品进行剖析,总共20篇,只不承想写到最后,机缘巧合之下,竟然集结成册正式出版了——《琅琊人物志》。

如今,《风起长林》即将开播,可还记得当初的江左梅郎吗?如果记忆已然淡去,那么等待续集的日子里,不妨跟着笔者一起,再去回味一下这个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故事吧!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1)

《琅琊榜》的故事里涉及到后宫的部分,角色设置模式跟《甄嬛传》非常相似:不受宠但位居中宫的言皇后,很受宠而地位稍低的越贵妃和因为种种特殊原因而后来居上的静妃。不过与《甄嬛传》颇为不同的是:言皇后远远及不上《甄嬛传》中的皇后那般心机深沉,手段狠辣。越贵妃没有华妃那般显赫的出身和手握重兵的外戚家族,所以不被皇帝提防,因而生有皇子并被立为储君。静妃与甄嬛相比,大概最大的不同是她从来没有爱过皇帝,所以在情感上不曾受过甄嬛那般毁天灭地一样的打击,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足够的清醒和理智。

在这三个女子当中,言皇后的表现实在过于平庸,没有太多亮点,不过越贵妃的所作所为还是颇有可以讨论之处。

如果给越贵妃定性的话,在我看来,她是一个有小精明小心机的女子,在后宫之中献媚邀宠称得上是得心应手,但是涉及到太子的庙堂之争,她虽然心狠手辣,巧言善辩,但却并不具备相应的政治智慧,只能算空有野心,所以昏着迭出,最后失败是必然的。

说到言皇后与越贵妃两宫争宠这个问题,不得不说言皇后实在是有先天的劣势,而越贵妃又实在是有先天的优势。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对女子的要求其实就体现在四个字上:德言容功。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语本《礼记·昏义》中有云:“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郑玄注:“妇德,贞顺也;妇言,辞令也;妇容,婉娩也;妇功,丝麻也。”

白乐天老先生说过:“娶妻娶德,纳妾纳色。古往今来,娶妻者,道德,修养,操守,乃上选。美貌乃其次,富庶乃次。”

以上所言,概括起来其实都是同样的意思:对于正妻而言,品德为第一要务,而容貌却不那么重要。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2)

书中提到言皇后是先朝太傅之女,十六岁嫁与当时还是郡王的梁帝为正妃,因梁帝登基而受封皇后,执掌六宫。当时年纪尚轻,爵位仅为郡王的梁帝在娶妻时,应该不太可能有表达自身意见的权利和勇气,而是由父母,也就是先帝后,为他择选官宦人家出身年纪都彼此相当的嫡出女儿嫁进王府为正妃。言皇后是太傅嫡女,言侯胞妹,在年纪和身份上自是符合要求,无可挑剔。同时言老太师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对于梁帝而言,当时如果想到娶了言氏女能带来不小的政治助力,只怕对于结上这门亲事那还是求之不得呢。

但是以上种种皆是出自利益的考量,如果从情感上出发,那就又另当别论了。书中曾经提到过,在梁帝心目中,皇后一向端肃不讨喜。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可太丰富了。言家世代皆出文官,乃是清贵门第,那么由此推测,言皇后应该是自小受正统礼教熏陶培养长大的女孩儿,在性情上行为上多半就是庄重自持,循规蹈矩,生怕行差踏错惹人笑话,丢了家族脸面。这种端庄贤淑,稳重大方看在长辈眼中自然为之心喜,但是看在身为夫君的梁帝眼中,却就成为了端肃,没有小儿女情趣,让他甚是不喜。同时因为是嫡出的女儿,言皇后在家中应该自小便是受宠长大的,所以骨子里大概自然而然地也就带了几分高傲。再看梁帝,那时他虽然还只是郡王,但毕竟是皇子,从小应该也是众星拱月长大的,因此骨子里天之骄子的骄气自然也少不了。

这样的一对年轻夫妻碰到一起,能够做到相敬如宾就很不容易了。要说相亲相爱?太困难了!事实上应该是从来就没有过,因为毕竟年轻的时候梁帝心中真正所属之人乃是活泼灵动、娇俏可人的林乐瑶。同样都是嫡女出身,但是林乐瑶的性情大概是因为她出身于武将之家,家风不同,对于女儿的教养可能也宽纵得多,所以与言皇后相比实在天差地别。

论理言皇后本人实在没有什么过错,奈何彼之蜜糖,吾之砒霜。梁帝就是不喜欢她这种性情,同时心系她人。而言皇后碍于出身地位和观念想法,都不可能耍心机使手段去撒娇弄痴,邀宠献媚,无论是从她要端着正妻的架子和脸面来看,还是从她自小所受的训导和教养来看,这些她都是做不出来也不屑去做的。不仅如此,后宫女子凡有此行为者,在她看来只怕还会认为是狐媚惑主,不成体统,所以说在与越贵妃争宠这个问题上,言皇后实在是有先天的劣势。

那么相比之下,越贵妃呢?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3)

赤焰之案爆发,林乐瑶自尽身亡,后宫之中越贵妃便取而代之成为了最受宠的嫔妃。书中提到越贵妃是云南人,但是并没有提到她的出身和家世,所以应该没有什么显贵外戚。如果家族不能为她提供什么助力,那么,继宸妃之后宠冠六宫就完全是靠她自己争取来的。我们来看看她的两大优势:首先,越贵妃的相貌实在出众,容颜绝丽,倾国倾城;其次,越贵妃放得下架子,低得下身段,善于做小伏低。

先来看看书中对于越贵妃在外貌上的描写吧,几次三番出现的不同细节勾勒出一个不折不扣的绝色美人,虽然上了年纪,却依旧风韵犹存。

越贵妃首次出场的时候,书中描写:皇后右手边是位高髻丽容的宫装妇人,年龄也在四十以上,只是保养得更加好些,皮肤依然颇有光泽,这位当是太子生母越贵妃。

后来邀请霓凰郡主前往自己的昭仁宫做客时,书中写到:越贵妃保养得细腻白皙的指尖在空中划过小小的弧线,收回到身前,却步后退的优美身姿上,紫罗凤裙微微飘荡,馨香的空气中环佩轻响。

而在与郡主闲谈之中提起家乡旧事时,书中又是这样写的:越贵妃淡淡说着,看郡主停杯,却也并不急着相劝,反而笑生双靥,自饮了一杯。她当年本是艳冠后宫的绝丽女子,再加上服饰华美,妆容精致,这一笑之下,仍有些倾国倾城的余韵。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4)

所谓好色而慕少艾,乃是人之天性,无可抗拒。越贵妃生就绝美容颜,艳压群芳,身处后宫之中实在是别人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次,关于越贵妃放得下架子,低得下身段,善于做小伏低,电视剧中扩展出了两个很小的细节,都跟太皇太后有关,但却将此表露无遗。

一次是太皇太后派人宣召萧景睿、言豫津、梅长苏还有飞流入宫觐见。当时言皇后、莅阳长公主和霓凰郡主分别侍立两侧,陪着说话,只有越贵妃挨着太皇太后坐在脚踏上笑容满面地给她捶腿。两相对比,明显越贵妃更加肯放下架子低下身段来彩衣娱亲。

另一次是太皇太后弥留之际,阖宫嫔妃包括皇后都跪在屏风外侍疾,但只有越贵妃双掌合十祷祝,神色哀戚,泪流满面,哭得抽噎不止。越贵妃心中到底有几分难过伤怀不得而知,但至少表面功夫是做到位了。

对待已经神识不清的太皇太后,越贵妃都肯花如此心思,那么平日里侍奉君上又该是如何地用心尽意,投其所好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相比皇后的端肃无趣,越贵妃聪明美貌,知情识趣,那在梁帝眼里符合自己心意的她自然是比花解语,比玉生香,恩宠远胜皇后也就顺理成章了。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5)

不过,越贵妃虽然在后宫之中如鱼得水,但是前面说过涉及到太子的庙堂之争,她却并不具备相应的政治智慧,只能算空有野心,纵然心狠手辣,巧言善辩,可最终还是没能扭转失败的必然结局。现在就来看看越贵妃一手导演的这出利用“情丝绕”药酒设计霓凰郡主的戏码,从头分析吧!

梁帝举办比武招亲,想要从中为霓凰郡主择婿。最终入围的十名优胜者中,既有太尉公子司马雷,也有忠肃侯家的廖廷杰。这两人中恰好司马氏支持太子,而忠肃侯支持誉王。但是按照霓凰郡主自己定下的规矩,优胜者要亲自与她本人比试,输了才嫁。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入围的优胜者们谁也没有希望。

霓凰郡主独身镇守南疆十年,十万铁骑对她是忠心不二,如此分量自然让身处夺嫡乱战中的各位皇子们处心积虑地想要得到她的支持。只是依照她的实力和性情来看,除了暗中施展阴谋诡计迫她就范,可以说是别无他法。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贵妃为了太子便决定出手一搏。

然而东宫暗中策划的这桩隐秘不知为何被莅阳长公主从谢玉处察觉了出来(剧中改为了是静妃和惠妃在无意之间得知了此事),于是她透露给了梅长苏,请他设法警示郡主。按照莅阳长公主所说:“宫里有一种酒,名唤‘情丝绕’,只饮一杯,便有致幻催情之效。如果女子饮用,会将身边的那个男人,误认做是自己心里最思念恋慕的那个人,从而被药力催动,主动上前求欢。由于她并不知道世上有这种酒存在,所以纵然事后清醒,也会以为是自己的心志不坚,醉后失德,再加上是自己主动的,更不能迁怒于那个男子,羞愧绝望之下,心中真是生不如死。可是千古艰难,唯有一死,死在此时,更是死无名目。心里藏着再多没有说过的话,从此也不可能说出口了。茫然无措时若有信任的人出面相劝,哪里还可能有丝毫挣扎抗拒之力,唯有受人摆布而已……”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6)

梅长苏知晓此事之后,便寻机提醒了郡主,但是可惜因为种种原因阴差阳错,郡主还是没能逃脱此劫,中了越贵妃的圈套,饮下了“情丝绕”。千钧一发之际,幸而梅长苏及时发现了错误,于是赶忙通知靖王殿下前去搭救身陷昭仁宫的霓凰郡主。

靖王独闯昭仁宫撞破了越贵妃的阴谋,使之没能得逞。太子惊怒交加之下,连声喝骂着命令手下侍卫将靖王团团围了起来,内圈手执钢刀,外圈架起了弓箭。靖王却是理也不理,径自向前迈步,欲带郡主离开。

当此情景,太子真是左右为难,书中写到:这个兄弟(靖王)是征战杀伐之人,一般场面镇不住他,可真要乱箭齐发将一个皇子射死在昭仁宫内,那可也不是一件小事,何况他背上还有个霓凰郡主,难不成一齐射了?但若是不困住他,让他这样冲了出去,事情一样会闹得不可收拾,左思右想没有万全之策,不由将目光投向了母亲。

越贵妃的心狠手辣此刻立显无疑,她当机立断,下令放箭,预备将靖王和霓凰郡主一起射死灭口。虽然最终因为靖王挟持了太子为质,使得越贵妃投鼠忌器,没能如愿,但是这份狠辣决断,身为女子的越贵妃却犹在太子之上。之后因为太皇太后、皇后和景宁公主的到来,东宫所谋之事最终功亏一篑。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7)

霓凰郡主待药力过后便前去面君,状告太子与越贵妃欲行不轨,迫她下嫁。言辞简洁直白,没有一丝矫饰之语,当时看到此处,令人只觉如此铁证如山之事,越贵妃还能如何推诿抵赖呢?可事实证明笔者真是太天真了!越贵妃的巧舌如簧实在令人心惊!(与原著相比,这段情节剧中稍微做了一些调整,逻辑上更加通顺和严密,所以在分析的时候,我们以剧为准)。

第一回合,越贵妃对霓凰郡主所告之事矢口否认,推得一干二净,并提出可由昭仁宫的宫人们作证。霓凰郡主质疑昭仁宫的宫人们都是越贵妃的心腹,她既然否认,又有谁敢来举发她呢?

初次在原著中看到这句话时,只觉越贵妃此言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原因便是如郡主所言。可谁想到越贵妃口齿伶俐,硬是只凭着一句话就把不利的局面扭转了过来:“昭仁宫的人虽然都是臣妾的人,但连臣妾在内的所有人都是陛下的臣属奴婢,陛下圣德之下,谁敢欺君?”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8)

不得不说越贵妃这句话实在是太聪明了。原本后宫嫔妃在自己身边培植心腹人手实属寻常,并不罕见,此事阖宫上下包括梁帝在内,应该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越贵妃抛出这么一句“所有人都是陛下的臣属奴婢,陛下圣德之下,谁敢欺君”,登时便将郡主推入了两难之地。如果郡主依然坚持质疑昭仁宫的宫人们,那就是否定他们对皇帝的忠诚,否定了这一点便是质疑陛下圣德,藐视皇威。如此罪名饶是郡主军功累累,等闲也是担待不起的。但如果郡主认可了昭仁宫的宫人们可以作证,那他们都只会众口一词地包庇维护越贵妃,从而直接将郡主陷入被动。明明是郡主为越贵妃所害,可在他们的证词下却反倒会变成无中生有,诬陷贵妃。如此一来霓凰进退两难,无奈之下只能放弃,于是进入第二回合。

越贵妃利齿如刀,句句难驳,将言皇后气得乱了方寸,斥责她道:“你还真是狡言善辩,敢做不敢当么?难不成霓凰郡主拿她的女儿之身无缘无故地诬陷于你?”

越贵妃见招拆招,丝毫不惧,甚至当时心中怕是止不住暗暗惊喜于皇后怒中出错,竟然主动将把柄送上门来,只见她神色淡然地道:“臣妾真的是不明白,郡主为什么会编出这么一个故事来,就像臣妾不知道皇后娘娘无凭无据,怎么就会立即相信郡主,而不肯相信臣妾一样。”

言皇后的失误在于本来是郡主前来状告越贵妃,事涉女儿声名,梁帝不可能会认为郡主是在自寻其辱,以女儿清白之事构陷越贵妃,但她插手袒护霓凰,似乎就变成了两宫相争,不由得多疑的皇帝不再三思忖了。

如此一来,第二回合越贵妃又胜了,于是她乘胜进军,再接再厉地徐徐道:“若陛下首肯,臣妾想请娘娘做个见证。娘娘在昭仁宫的内院,是否看到有人对郡主不轨呢?可曾看到有什么不堪入目的场景吗?”

这一下是连霓凰郡主都气得失了理智,冲口便道:“那是因为她们及时赶到,你才奸计未遂!”

面对郡主的冲天怒气,越贵妃面上却不急不恼,愈发安然起来:“郡主坚持认为我心怀不轨,我不愿争辩;郡主更亲近皇后娘娘和誉王,而并非我跟太子,这是我们德修有失的缘故,我不敢心存怨怼。但请问郡主,你口口声声说落入了我的陷阱,你的玉体可曾有伤?我若真的苦心经营一条毒计,怎么会有皇后娘娘恰到好处的冲进来相救呢?”

梁帝听着双方你来我往争辩不休,却迟迟未发一言,显然心中亦是觉得越贵妃所言甚有道理,于是更加深了怀疑,这第三回合眼见越贵妃就又要取得胜利了。此时,如果不是靖王在外求见,前来开口作证,还不知郡主接下来要如何解释才能够取信于梁帝呢。

按理说以靖王的皇子身份和素日里光明磊落的人品性情,他既开口作证,已然该是足足够了。然而,越贵妃就是深谙梁帝心理,当即以退为进:“既然皇后娘娘、郡主、靖王都口口声声称臣妾有罪,臣妾也不敢再辩,也不敢让他们再拿出什么证据来。这样的众口一词,臣妾如何抵挡得住!臣妾只求陛下圣聪明断,若是陛下也觉得臣妾有罪的话,那我们,我跟太子自当认罚,绝不抱怨。”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9)

这番话一出口,果然让梁帝迟疑起来,因为越贵妃说是“不敢让他们再拿出什么证据来”,其实却是在变相叫屈提醒皇帝:郡主除了靖王的供词之外,再没有其它的真凭实据。

局面到此便僵住了,之后,如果不是蒙挚在昭仁宫外拿下了司马雷,越贵妃最后能否认罪受罚只怕还真不好断言。

因为蒙挚拿下了司马雷,疑案到此水落石出,越贵妃和太子之罪已是板上钉钉,无可辩驳了。当年看原著时,作为读者,我那时已经放下心来,只等着看梁帝如何发落这母子二人了。可谁想到已经到了如此地步,越贵妃居然还没放弃,而是迅速筹谋,毅然决然地壮士断腕,弃车保帅,当然她自己是腕和车,太子是壮士和帅。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10)

在梁帝声音低沉,充满疲惫和失望地问出“贵妃,你还有何话要说”后,越贵妃陡然提高了声音,拜倒在地,大声叫道:“冤枉啊!”

梁帝看着她,冷冷地问道:“到这个时候,你还要喊冤吗?”

越贵妃容颜惨淡的仰起头来,双眸中噙满泪水,抬手抓住梁帝衣襟的下摆,哭道:“臣妾不冤枉,可是,可是太子冤枉啊!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臣妾的安排,臣妾的计划。太子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只是奉母命行事,是我让他把司马雷给带进来的,他只是遵从母命而已。陛下,你是知道的,太子,太子他一向很孝顺。他不仅是对臣妾,对陛下更是如此啊!”

梁帝一怒甩开越贵妃,质疑道:“太子如果是完全无辜的,为何从你们进殿起,他就没有过任何申辩?”

“陛下,你要太子如何申辩呀?难道,你叫他当着大家的面,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他自己的母亲吗?太子生性纯孝,这种事他是做不来的!就是因为他太不懂得保护自己了,我才会为他做这么多,我才害怕他被心怀叵测的人骗了去,我才会为他操碎了心,我才希望他身边的人多支持他一点,周全一点,以免他遭到别人的暗算……”

看到上面这番话,真是不得不佩服越贵妃迅捷机敏的反应,此刻强辩太子全不知情,实在站不住脚,纵然梁帝有心袒护越贵妃和太子,也不能做得过于明显,毕竟要顾忌霓凰郡主受了委屈的心理。但是大梁以孝治国,越贵妃抬出这个“孝”字加在太子身上,就给了梁帝足够的理由支撑他“相信”太子之所以不辩解不是因为心虚,而是因为孝道,事实上太子是“无辜”的。

到了这个地步,再来看看书中的说明,就会更加清楚:在这种局面下,皇帝心中是不是真的相信太子无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子面临的是“以君陷臣,助母逼奸郡主,试图射杀兄弟灭口”这样不仁不义、不孝不友的大罪,真要按这个罪名来处理,恐怕要动摇他的储位。而对于梁帝来说,他还不想就因为这样一件事情便废掉太子,从而为目前较为平稳的朝局带来大的震荡。所以在越贵妃自揽罪责后,他正好可以顺着这个台阶先下来再说。

梁帝看中朝局稳固为第一要务的这份心思,越贵妃常伴君侧,自然明白,在场众人其实也都清楚,所以梁帝最后罔顾事实,将全部罪责都归到了越贵妃一人身上,没有牵连太子,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反过来,保住了太子平安无事,那么母以子贵,越贵妃也就只被降位为嫔,没有受到太严重的处罚。

这一系列事件从头到尾,将越贵妃的心狠手辣,巧言善辩展现得是淋漓尽致,但是也许有人会质疑我所说的越贵妃只是空有野心,却并不具备相应的政治智慧,因为如果没有梅长苏的插手,那么越贵妃的奸计是绝对可以得逞的,之后东宫因此而得到穆王府的支持,对太子而言难道不是一大助力么?

可是,事情果真如此么?

抛开越贵妃的手段下作阴毒不说,只看原著之中,郡主在药力过后,曾经跟靖王说过这样一番话:“这确实不是什么露脸的事,也许贵妃还指望我为了掩此屈辱,忍气吞声呢。可惜她还是错看了我霓凰,且莫说她今日未曾得手,就算被她得了手,想让我因此屈服于她也是白日做梦,决无可能。”

由此可见,某种程度上对于越贵妃而言,幸亏她没有得手。否则依照霓凰的个性,不仅不会忍气吞声,任由她摆布,反倒依旧会去面君讨回公道。这一次霓凰毕竟还是有惊无险,所以梁帝虽然略有护短,霓凰也没有不依不饶,可如果霓凰真的吃了越贵妃的暗亏,那定然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真要到了那个地步,事情就更加不可收拾了。

事实上越贵妃并不是这深宫之中第一个使用“情丝绕”的人,而只是想要模仿当年太后用在莅阳长公主身上的手段,可是即便没有梅长苏插手,说句刻薄的,越贵妃也只是照猫画虎,东施效颦罢了,因为最重要的是她没能摸准霓凰郡主的性情。莅阳长公主年轻时纵然再是性情飞扬,毕竟还是娇生惯养的金枝玉叶,而霓凰郡主却是征战沙场十年的奇才统帅,二者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所以说越贵妃只是空有野心,却并不具备相应的政治智慧。虽然之后,因为谢玉的进言和越贵妃苦情戏做足,令皇帝怒气渐消,怜惜渐生,最终解除禁足再次复位,但是因为梅长苏借誉王之手打压太子,令太子在朝堂之上屡屡出错,而越贵妃又没有足够的政治头脑和人脉来改善这种局面,所以并没能扭转太子江河日下的颓势。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11)

最终,太子被废,改封献王,令迁出京,谪居献州。献王离京前往封地之后,可能因为打击过重,是的,以越贵妃的野心勃勃,应该是承受不起独子失去储君之位这个事实的,所以精神失常,很快就在疯癫中走向了末路。书中写到:那时曾经风华绝艳的贵妃娘娘风采已失,看起来完全是个憔悴的老妇了,当初的精明和敏利已经荡然无存,只余下了一身的偏执与癔想。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12)

看到此处,不知道读者们心中都是什么样的感受,其实也未必就有多么高兴和痛快的感觉吧,至少我心里还是泛起了一丝悲凉。曾经风华绝代的倾国佳人是怎么就一步一步走到了如今这般惨伤的结局?

书中曾经提到过两个很小的细节,一个是越贵妃曾对郡主说过这么一句话:“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谁没有过?只是在这深宫消磨了多年,半分也剩不下了。”这句感叹我相信她是出自真心。之后见到郡主酒液入喉,饮下“情丝绕”,越贵妃眸中居然微露哀色,但眉宇间那抹坚定却未尝稍改。眼眸之中流露出哀色,可见越贵妃也并非是完全的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心中也还是纠结着些许矛盾与无奈的。

只能说,在这后宫之中,即便没有刀光剑影,铁马金戈,然而争斗的残酷程度却丝毫也不亚于沙场和朝堂。为了权力,为了欲望,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将青春年华和美好心性都一点一点的碾碎消磨在这场无休无止的斗争之中,却并没有真正的赢家。

是的!没有真正的赢家!

琅琊榜越贵妃大结局(琅琊榜人物志之越贵妃)(13)

即便是这里的静妃最后贵为太后,可那就是她想要的生活么?她爱的那些人已经一早就都身死魂灭,离她远去了。天子宫嫔,天家富贵,看似至高无上,令人艳羡不已,然而说到底却不过都是伤心人罢了。

一直觉得那首流传千古的《后宫词》虽然浅近直白,却是真真地将后宫女子的悲哀写到了极致。就以此作结吧!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

注:1. 黑体加粗部分为书中原文;2.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琅琊榜》人物志之蒙挚

《琅琊榜》人物志之霓凰郡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