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咏楼在什么地方 文史记忆八咏楼

八咏楼在什么地方 文史记忆八咏楼(1)

【编者按】“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位于金华市古子城八咏路中段,南朝齐隆昌元年(494)由东阳郡太守沈约始建,并因沈约登楼赋《八咏》诗而改名为“八咏楼”,后成为历代文人登临题咏的去处。1500多年来,八咏楼与历代文人名士、英雄人物有着不解之缘:唐代的李白、白居易、严维,宋代的唐仲友、吕祖谦、李清照,元代的赵孟頫等都曾赋诗咏楼;元末著名将领胡大海、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明末兵书尚书朱大典等也曾在八咏楼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迹。

八咏楼在什么地方 文史记忆八咏楼(2)

一、两浙第一楼

八咏楼南临婺江,建于8.7米的石砌城墙台基上,总用地面积2485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96平方米,由南至北为亭楼、正楼、厅堂和楼屋,依地势逐级抬高。历史上八咏楼曾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代。目前,在八咏楼内设有以“两浙第一楼”为主题的陈列展览,展览分为八咏名楼”“千古风流”和“诗赋满楼”三个单元。

登上八咏楼,第一进亭楼下设有沈约、慧约及侍从的雕塑。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湖州德清)人,南朝知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任东阳郡(今金华)太守。慧约(452-535)俗姓娄,东阳乌伤竹山里(今义乌)人,南朝梁武帝国师,金华山智者寺开山祖师。南朝齐隆昌元年(494),沈约出任东阳郡太守,携慧约同行。这一雕塑重现了八咏楼创建者沈约与高僧慧约登楼雅聚的场景。亭楼下后壁内嵌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建宝婺观星君楼碑记》《重建宝婺观八咏楼碑记》《重建宝婺观八咏楼捐碑》,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理宝婺观租产碑》石碑,记录了八咏楼的沧桑变迁。

八咏楼在什么地方 文史记忆八咏楼(3)

二、八咏名楼

“八咏名楼”单元位于二进正楼和三进厅堂,该单元序厅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了八咏楼屹立于婺江之畔的场景。八咏楼曾是古代金华的至高点,能一览金华三江六岸的美景。《郡国志》上就有记载:“金华县因山石为城,南临溪水,高阜上有楼,名曰玄畅楼”。时过境迁,八咏楼早已不是金华的至高处,但正楼南面的亭楼二层阁楼上,仍是饱览金华美景的绝佳场地。

八咏楼在什么地方 文史记忆八咏楼(4)

三、千古风流

“千古风流”单元位于第四进楼屋,也是主体建筑的最后一进,单元主题取自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诗句。楼屋正厅设置一幅大型书法作品,内容是范浚的《登八咏楼赋》。范浚(1102-1150)字茂名,婺州兰溪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被尊为“婺学开宗”,朱熹曾两次亲自上门拜访。这首《登八咏楼赋》为作者登八咏楼后所作。作者满腹才学却一直壮志难酬,心绪烦忧,登上八咏楼后见到八婺美景,追忆古人事迹,悟出人生哲理,心情豁然开朗。楼屋两边悬挂的楹联为清代进士徐宝善为八咏楼所作的“齐梁风月留高咏,吴越江山集大观”。虽然千百年来名望学士、墨客文人、英雄人物均曾登临八咏楼,留下了许多匾额、楹联,但随着岁月流逝,如今八咏楼上仅存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金华知府王以巽题写的“古元畅楼”匾,弥足珍贵。

楼屋左右两侧分别介绍了沈约、唐仲友、李清照、朱大典等四个与八咏楼密切相关的人物。1134年秋,李清照因战乱涉富春江而下,前往金华躲避战乱,寄居于八咏楼边的酒坊巷中。暂住于金华期间,李清照经常登八咏楼,著名的《题八咏楼》就是李清照登楼后而作。“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不知是八咏楼成就了李清照的千古名句,还是李清照成就了八咏楼的千年名楼,如今一提到八咏楼,世人便会想起李清照和她的《题八咏楼》。

朱大典(1581-1646)字延之,明代将领。清军南下,朱大典退守金华府城。清军攻城二十日,朱大典与城内将士弹尽粮绝仍誓死不降。城破后,朱大典带家属及亲信赴八咏楼前的火药库,点燃引线成殉国,八咏楼也在战火中被毁。给作为“诗楼”的八咏楼,一度披上了悲剧的英雄色彩。

八咏楼在什么地方 文史记忆八咏楼(5)

登楼赋诗是中国文人的传统,著名诗人李白、赵孟頫都曾经歌咏过八咏楼。李白还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写下了“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的诗句。如今金华市已收集到有关于八咏楼的历史诗赋140多首。在“诗赋满楼”单元内,展出32幅金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创作的历朝文人名士题咏八咏楼诗句作品。

八咏楼台基下有一门洞,据清代康熙年间《金华府志》记载,此为桐树门。桐树门为金华子城城门之一,子城共有四门,东为熙春门,南为保宁军门,西为桐树门,北为金华门,其中子城西门因内有梧桐树十余株森然成列而得名“桐树门”。梧桐树是祥瑞之树,传说能引来凤凰。而金华又有民谣“桐齐檐,出状元”。桐树门遗址的存在亦给八咏楼增添了文化底蕴。

“两浙第一楼”八咏楼兴于南朝,扩于南宋,历经了千年风雨,留下了千古咏叹。八咏楼是历史的、是人文的、也是传奇的。如今,八咏楼作为金华闪亮的历史文化地标,依然屹立于婺江之畔,并焕发出新的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