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控的故事(Hellokitty猫的不老传说)

【中外玩具网 9月24日讯】1974年,HelloKitty(凯蒂猫)这一动漫形象在日本诞生,至今已风靡世界超过40年,和很多近年兴起的"萌"形象相比,HelloKitty这个无嘴猫动漫形象,一直以来相关的漫画、动画、游戏都不算多,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形象却通过周边产品开发和形象授权,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动漫产业形象之一。据公开数据显示,HelloKitty为其版权所属的日本企业三丽鸥公司每年赚取超过5亿美元的收益,是深度开发萌经济的动漫形象标杆。

在国内,也有不少公司代理生产和销售HelloKitty的玩具和周边产品,记者邀请了相关公司的代表,谈谈他们对这一动漫形象做到长盛不衰的看法和领悟。

全方位营销缔造商机

广州市添意贸易有限公司谭月英认为目前知名的动漫形象有很多,但像HelloKitty这样长寿的并不多。很多形象从走红到没落可能就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HelloKitty的母公司三丽鸥是生产玩具和精品的,而且比较专注为旗下产品打造可爱的角色形象,HelloKitty最早就是为一个钱包设计的。据我了解的情况,三丽鸥公司一共设计了450多个角色,HelloKitty是最成功的。它的成功固然有一部分运气成分,但更多还是靠持续不断的市场开发。"

去年,三丽鸥借HelloKitty诞生40年之际在全球多个商场做专题展览

产品开发强大提高曝光率

HelloKitty授权生产婴童服饰的上海宝康婴童用品有限公司华南二区业务经理黄玩鹏认为,产品开发能力强大是HelloKitty形象持续受欢迎的原因之一。"HelloKitty的形象是一只没有嘴巴的猫,表情方面的表现力相对较弱。但俗语说,一名常胜将军,不在于他的战斗力有多强,而在于他会选择战场。因此选择很重要,HelloKitty没有把精力太多投入不适合的内容方面,迄今为止,HelloKitty也没有推出几部动漫行业作品,却通过不断的产品开发,通过终端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与人们亲密接触之后,通过产品的使用和气氛的营造,来加深人们对这一形象的认识和喜爱,同样拥有了一大批拥趸。HelloKitty最初的设计着重于女性市场,但至今它授权生产的商品小至玩具、贴纸、笔、笔记本、衣服等,大到各种家电甚至计算机硬件等。根据三丽鸥公司截至今年3月的2014财年的年报显示,2014财年的收入为745.6亿日元,约合6.07亿美元。"

同样被授权生产HelloKitty大龄儿童服饰的上海宝蒂服饰有限公司的姜熊烽认为,虽然以前HelloKitty的动漫内容相对较少,但随着今年三丽鸥公司宣布即将投入2亿美元拍摄HelloKitty大电影,未来这一形象的商机还会继续扩大。据记者了解,今年6月,三丽鸥公司在美国设立了三丽鸥媒体与电影娱乐公司,希望进一步将三丽鸥拥有的卡通形象和品牌在全球推广。

hellokitty控的故事(Hellokitty猫的不老传说)(1)

三丽鸥授权广州市星月玩具有限公司生产多功能Kitty玩具

给国内萌经济的启示

香港专利授权及特许经营协会的项目经理陈鉴坡认为目前国内动漫鲜见以HelloKitty模式获得成功的企业,更多的是像奥飞动漫,通过内容吸引受众,同时通过周边衍生品,巩固形象。而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系列,也多以内容取胜,再通过授权和衍生品开发抢占市场。而像阿狸、悠嘻猴、兔斯基等,多以绘本、短片、表情、输入法皮肤等,建立受众认知之后,再通过周边产品和授权盈利。

IP众筹网的负责人林伟刚则认为,中国动漫并不缺少形象和创意,但缺乏营销思维。酒香也怕巷子深。善于营销造势,将有助于形象进一步为人所熟知。目前,有很多中国动漫新秀借助自媒体如新浪微博等方式营销成功,像"伟大的安妮"等,拥有400万粉丝,创作者也成立了个人的动画工作室,在圈内小有名气,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动漫人在这方面的潜力。"HelloKitty是一只没有嘴巴、面无表情的小猫咪,它能够代表所有人群渴望感受乐趣和幸福的深层需求,不分国籍种族,不限智力水平。这个形象留给了创作者和受众更多发挥想象的空间,提高了两者之间互动的可能,但如今的营销已经不能仅仅通过漫画形象进行互动,应该将形象开发出更多周边产品比如玩具,去加强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连接。而国内的形象,多以常规表情为主,造型方面也大同小异,一是很难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形象缺乏让人想象的空间,不利于营销工作的拓展。很希望国内的动漫创作人在创作形象时,多考虑便于未来经济开发和营销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元素。"

(转载请注明中外玩具网 ctoy)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