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古代对海洋探索(论镜花缘与海州地区海洋文化的渊源)

刘 曼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李汝珍清代小说家,长期生活在海州,对于海州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海州地 区的海洋文化对其浸染颇深,这些都反映在了《镜花缘》这部小说之中《镜花缘》与海州地区的山 海景观、渔盐文化、航运贸易等方面均有着深厚渊源,反映了当时海州地区繁荣的海洋文化文章将 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镜花缘》与海州地区海洋文化的渊源,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各国古代对海洋探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各国古代对海洋探索(论镜花缘与海州地区海洋文化的渊源)

各国古代对海洋探索

刘 曼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李汝珍清代小说家,长期生活在海州,对于海州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海州地 区的海洋文化对其浸染颇深,这些都反映在了《镜花缘》这部小说之中。《镜花缘》与海州地区的山 海景观、渔盐文化、航运贸易等方面均有着深厚渊源,反映了当时海州地区繁荣的海洋文化。文章将 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镜花缘》与海州地区海洋文化的渊源。

明清时期是我国海洋文学的成熟期,许多文人将 自己对海洋的无尽想象与赞叹都融入到自己的 小说创作之中。诞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的《镜花缘》则 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镜花缘》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目光 投向遥远广阔的海外世界,通过叙述几位主人公在海外的 探索游历,对海外诸国的逸闻趣事、民俗风情进行了生动 地描绘。可以说,海洋文化是贯穿《镜花缘》的重要主 题。《镜花缘》也是一部真正的“海洋小说”。李汝珍笔 下的海洋并非全凭作者想象,是有景可依、有迹可循的。

李汝珍原是河北大兴人,19岁时跟随其兄李汝璜来到 海州板浦(今属连云港市灌云县),此后长期定居此地, 直至终老。在板浦生活的三十多年间,李汝珍对海州地区 的风土人情与民俗俚语有着十分深入的了解,这也成为他 创作《镜花缘》的背景和素材。古海州地区自秦代以来一 直都是重要港口,特别是在李汝珍生活的乾嘉时代。板浦 为淮北最大的盐都,正值盐业鼎盛、商贾云集、人文荟萃 之时,海上航运贸易发达,李汝珍的哥哥李汝璜又时任板 浦场盐课司大使,这为他了解海盐业的运作提供了更为便 利的条件。海州地区的生活渗透着海洋风情,海洋文化源 远流长,这些海洋人文风物也反映到了《镜花缘》的创作 之中。

《镜花缘》与海州地区的山海景观

《镜花缘》开篇就描绘了一个神仙世界:“海中有三 座名山——蓬莱、方丈、瀛洲。”这是李汝珍以海州板 浦镇东北方向的云台山为背景而描述的。古代文人常把云 台山比作海上三座仙山中的蓬莱,例如唐代诗人刘长卿在 《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中写道:“蓬莱如在 眼,羽人那可逢”,宋代文豪苏轼也在《次韵陈海州抒 怀》中描绘:“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也把“小蓬莱”描绘成了从人间飞 升仙界的门户,现在云台山仍留有两处“小蓬莱”摩崖石 刻。李汝珍经常与朋友同游云台山,流连于云台美景之 中,甚至曾表示:“死后愿卜佳城于此”,小说中的唐敖 在游览了小蓬莱后,也因为沉醉于小蓬莱的美景,最终 “成仙了道”。除此之外,李汝珍在《镜花缘》第四十六 回中又一次作了描述,唐小山寻父时第一次进入蓬莱,便 暗暗点头表示:“看了此山景致,凡念皆空,宛如登了仙 界。如此洞天福地,无怪父亲不肯回来。此处不独清修幽 僻,而且前面层岩错落,远峰重叠,一望无际,不知有几 许路程。”

在《镜花缘》中出现的一些其他景物也是以连云港海 州地区的山海景观为蓝本。例如在今天云台乡东磊村延福 观的东南方有一块巨石,石面平滑,仿似一面镜子。《镜 花缘》的结尾处则写有一副对联,内容为“镜光能照真才 子,花样全翻旧稗官”,李汝珍的写作灵感正是来源于这 块巨石,他将天上与人间的交界处称之为“小蓬莱”,以 镜花水月作为贯穿全书的主题意向,并最终取名为《镜 花缘》。

小说共计一百回内容, 其中第八回到第四十回主要叙 述唐敖、林之洋、多九公游历海外的经过;第四十三回到 第五十四回则讲述了唐小山在海外寻找父亲的历程。全书 涉及到海洋的内容一共有四十五回,尤其是第四十回之前 主人公的海外遨游故事历来被公认为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其中主人公所见识到的这些海外仙境、海上仙山的描写与海州地区独特的山海景观是密不可分的。

《镜花缘》与海州地区的渔盐文化

海盐、海渔自古以来就是海州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 《史记》曾记载这里“有海盐之饶。”宋朝时,由于交 通便利,海州逐渐成为盐商的集散地之一。明朝时,淮盐 因其品质优良而供不应求。清朝康熙年间,在板浦设立了 海关监督,乾嘉时代的板浦成为苏北三大内河盐运码头之 一,达到了发展顶峰。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 载:“板浦镇,州东南四十里有板浦,堰坝以运盐。河 随海潮注泄,易于淀淤,乃设堰坝,以北障海潮,南蓄河 流,盐场在焉,为商贾辐凑之所。”

李汝珍跟随担任盐课司大使的兄长来到板浦,当时板 浦已经拥有了深厚的盐商文化,因此李汝珍到达板浦后首 先是与淮盐结缘,自己也成为了盐官子弟。之后,他续娶 的夫人也来自于板浦当地的盐业世家。这一切都为他深入 了解海州地区的盐业文化提供了先决条件。

李汝珍在《镜花缘》第八十三回提及“桓宽《盐铁 论》有司思师望之计”,说明他是读过《盐铁论》的。李 汝珍长期生活在两淮盐区,对盐业经济和盐商经营情况都 十分了解,见证了盐运商昼夜争抢运盐的盛况,也见证了 板浦镇盐业机关林立,马路街市商业发达的繁荣景象,这 些都体现在了《镜花缘》的创作之中。当时从事盐运业的 商人以徽商为主,商业的发达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腰缠 万贯的富家子弟大都生活奢侈、附庸风雅,这些盐商们的 生活风俗与景象在《镜花缘》对海外城市的描写中也得到 了再现。

至于海渔,海州湾是中国著名渔场之一,产鱼种类丰 富。《镜花缘》第十三回曾写到以打渔为生的渔翁和渔 婆,第十五回又写到元股国的土人不允许外人来瓜分他们 的产业,外人只得暗中将腿脚都涂黑来假冒土人,并且以 捕鱼糊口,这些都是和渔业直接相关的内容。

《镜花缘》与海州地区的航运贸易

海州地区航海历史悠久,海上航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 秋时期,传说徐福东渡的起航地也是在古海州的古朐港,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哭晁卿衡》一诗中写道:“明月不 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从此诗中可以知道晁衡曾 途经海州。到了康熙时期,政府专门开放了云台山口岸供 外国人来华经商,为当时仅有的四个外来通商口岸之一, 这更加促进了海州地区海上航运的发展。

在李汝珍生活的时代,板浦一带的海上盐运业十分发 达,很多盐商大户为了盐运方便都自备海船,传说李汝珍 也曾跟随其舅兄漂洋过海,亲身体验了繁荣的海上航运贸 易。相较于内陆地区,这里的人们更早地接触了西方先进 社会意识,地方文化带有开放、进取的特点,这也体现在 了李汝珍的创作之中。

海洋航运与贸易恰巧是李汝珍本人最感兴趣的地方, 在小说里内容体现也最为丰富。例如第六十九回写闺臣 道:“当日家父因中后被议,未免灰心,想到海外领略山 水之奇,借此消遣。适值家母舅要到外洋贩货,于是一同 航海。所有经过崇山峻岭,以及海外各国,处处上去游 玩”,这反映了李汝珍对于海外世界的向往之情。此外, 李汝珍还重点描绘了从事外贸的商人形象,再现了当时海 外贸易的盛景。小说多处笔墨都反映了海外贸易,首先主 人公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等人都是从事海运的商人,小 说第十二回,君子国赠送燕窝给水手,水手们品尝后认为 燕窝还不如粉条子好吃,于是将燕窝以粉条子的价钱卖给 了林之洋,不想林之洋带回国后,燕窝却成了价格昂贵的 珍馐佳品,林之洋也因此发了一笔横财,这就是典型的商 业贸易体现。

海州是连云港城市文化的源头,从古海州发展成为今 天的连云港市,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有着无法割断的海洋 文化渊源。清代的海州一度发展成为地区中心,海州作为 《镜花缘》的缘起之地,涵盖了当时以板浦为中心的海州 地区的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而体现了鲜明地 域色彩的海洋文化则成为了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飞流急瀑、云雾缭绕的避世仙境云台山美景,到“十里长 街市井连”的盐商盐府,再到海外蓬莱云台山航运带来的 开放进取文化,海州地区的海洋文化与《镜花缘》彼此呼 应、相辅相成,地域文化的浸染成就了这部古典小说佳 作。今日的海州地区尤其是板浦镇亦因为《镜花缘》而 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当代连云港城市文化的发展 上,《镜花缘》所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也为助力现代城市 海洋文化建设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汝珍.镜花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20.

[3]赵鸣.《镜花缘》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文民俗关联觅踪[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2):14-20.

[4]周琦玥.《镜花缘》蓬莱意象的艺术功能及探源[J].连云 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6(04):9-14.

[5]曹亦冰.论《镜花缘》的特点与价值[J].江苏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5(06):18-2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