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陈素真个人简历(陈素真不在五大名旦)

(文/韦有义)豫剧的“五大名旦”,最早来自1956年在郑州举行的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在这次历时28天的盛大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这5位著名的豫剧旦角演员,被誉为是豫剧的五大名旦。紧接着,中国唱片社向全国出版发行的《豫剧五大名旦唱腔选粹》的磁带中,是桑振君的《白莲花》经典唱段;再接着在连续两次会议上,是桑振君为领导们演出了大戏《打金枝》。现在我们可以说桑振君不是豫剧五大名旦,但在那个时候,如果桑振君不是豫剧五大名旦,当时戏剧界绝对不敢让她给重要领导演出。所以,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这5个大家,应该是豫剧“五大名旦”的第一个版本。

豫剧陈素真个人简历(陈素真不在五大名旦)(1)

2

陈素真被纳入豫剧的五大名旦,来自于1980年的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在这次纯粹的豫剧流派汇演中,身在河北的桑振君,开始也受邀参加了,并且还以郑州市豫剧团为班底,排演了她的参赛剧目《对绣鞋》,后来有人电话通知她说,由于文革后经费比较紧张,不让外省演员参加,把她挡在了大门之外。陈素真虽然也是外省演员,名气大是个原因,当时酝酿着向河南调动也是个原因。就这样,原先的豫剧五大名旦出来了一个桑振君,进去了一个陈素真,这应该是豫剧五大名旦的第二个版本。

豫剧陈素真个人简历(陈素真不在五大名旦)(2)

2

桑振君不在豫剧五大名旦之后,最打抱不平的就是陈素真。当时的流派汇演还没有结束,陈素真就让她的弟子华翰磊找到了桑振君。一见面,陈素真劈头就问桑振君说:“流派汇演你为什么不参加?!”桑振君委屈地说:“人家说因为文革后经费紧张,就不让外省的演员参加了。”陈素真依然愤愤地说:“你不会说我陈素真是天津的,也不是河南的呀!”桑振君说:“大姐德高望重,连我的启蒙戏都学的是大姐的,我怎敢跟您相比啊!”陈素贞这才平静地说:“要说轮唱,包括我在内,也没有你唱得好、唱的巧……”

豫剧陈素真个人简历(陈素真不在五大名旦)(3)

4

桑振君唱得好,唱的巧,来自她对豫剧改革创新。偷、闪、抢、滑、甩、挑,是桑派的重要特征。河南民间流传的“东陈西常中南桑”的“三鼎甲”之说,就是人民对桑振君的肯定,就是在当时的官方,对年纪最小的桑振君都是格外垂青。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她和爱国艺人常香玉一样到前线慰问演出,在1958、1959连续两次的中央郑州会议上,河南省委安排为党中央毛主席演出大戏的演员,同样也是常香玉和桑振君。

1964年,35岁的桑振君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河南的豫剧团长,到河北邯郸东风豫剧团当了一名教员。从胡小凤、牛淑贤、李素琴、赵贞玉、苗文华等许许多多的演员,不管她们是不是桑振君的徒弟,有着桑振君足够的传授和教育,撑起、影响了邯郸东风豫剧团这面大旗的长久飘扬。文化人李铁城先生说,如果说郑州是豫剧的大本营,其东、西、南、北的四个方向,以北边的形势最为险峻。因为来自这个方向的有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晋剧等等,稍有懈怠,我们就会丢失掉豫剧的阵地。从这点说,桑振君就是我们豫剧戎守边关的“佘老太君!”

从豫剧的生态来看,桑振君淡出了豫剧五大名旦的行列,河南戏校取消了桑派的教学,也破坏了豫剧的生态平衡。笔者认为,豫剧在解放前后那几十年,是一个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流派纷呈,争芳斗艳;你追我赶,相辅相成。如果要说起当时竞争的话,从竞争的主流来看,解放前是常香玉和陈素真的竞争,解放后则是桑振君和常香玉的竞争。常香玉的常派,大腔大口,像是奔腾的黄河,一泻千里,让人觉得是酣畅淋漓,壮怀激烈;桑振君的桑派是二道嗓,韵乖字巧,优雅别致,让人觉得是沁人心扉,如坐春风。没有了常派,桑派显得过于柔,没有了桑派,常派则显得过于野。

也正是由于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 在2000年的8月,政府有关部门借着桑振君从艺66周年之际,在郑州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桑派研讨会和桑派的演出活动,时任省文化厅长的孙泉砀在观看桑派的表演后惊呼,不知道豫剧还有这么好的一个流派,并且一定要桑振君在河南收徒。有专家说,在河南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给哪一个演员,举行过这么高规格的艺术活动!这里面既有桑派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也有对桑振君本人被排除豫剧五大名旦的名誉恢复。从那以后,河南豫剧就有了豫剧六大名旦、六大流派以及六大家之说。所以,就不要再说什么豫剧五大名旦了,把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称为豫剧六大名旦,不仅完全符合客观事实,顺应民情民愿,不也彰显了我们大河儿女的智慧和胸怀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