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汉正街武汉人的骄傲(自我革新续辉煌)

全媒体记者 刘志月 实习生 刘欢

武汉汉正街武汉人的骄傲(自我革新续辉煌)(1)

题记

“对外搞活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

谈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天下第一街”汉正街是绕不开的话题。

1979年9月,经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硚口区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成为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课题。不论是改革开放前的销声匿迹,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萌芽、兴起、繁荣、衰退、复兴,汉正街所演绎的每一步,都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完善的有力注脚。

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壮丽岁月,让人不仅有感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更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论断的科学性。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尽管已离开汉正街20多年,作为湖北省武汉市汉正街市场商会的名誉会长、第一批百万富翁,王仁昌买伞,仍旧是街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

1979年9月,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硚口区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彼时,自动伞作为“大百货”,不允许在街上销售。

年轻的王仁昌不信邪,专门跑到武汉青岛路小百货公司买了10把伞,带着发票去问硚口区工商部门负责人:“在国营小百货公司买的伞,算不算小百货?”

“这是大小百货交叉的商品。”负责人无可奈何地说。

最终,王仁昌赢得了这场“大小之争”。

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场关于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层探索很快引起高层关注。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在舆论引导和政策推动下,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1982年上半年,汉正街市场个体工商户只有209户;1984年年底,个体工商户已增至1063户。

“当时我们完全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大家只是想在街上讨个生活。”王仁昌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汉正街人,自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家族世代都在汉正街经商。

个人命运和国家兴衰与这条兴起于明成化年间、有500多年历史的老街的变迁曲线高度重合。

此后30年,汉正街作为“对内搞活典范”,一路狂飙突进。

“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汉正街有260万平方米的市场,销售的各类商品有3000多个门类,33万个品种,几乎囊括所有小商品。”汉正街党工委书记胡亚非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2000年,汉正街市场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表象虽繁荣,仍难掩颓势。由于缺乏规划,汉正街商业功能配套严重不足,尽管进行多轮开发,仍旧没有改变人居、商居混杂的局面,安全隐患突出。

与此同时,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商户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导致汉正街水货横行。

“汉正街当年确实走过一段弯路。”胡亚非回忆,2011年前后,每逢节假日,的士不敢进,公交进不来,通过千余米的汉正街要个把小时。

2011年1月17日,一场特大火灾深深刺痛了城市管理者,也彻底改变了汉正街命运。

此后,汉正街传统市场搬迁整治工作正式启动,汉正街及其周边市场被纳入“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规划进行统筹协调。

“我们高举消防大旗,对小商品市场进行综合整治,对消防隐患突出的市场挂牌整改,无力整改的关停外迁。”胡亚非说。

一组数据反映了当年整改的力度:截至2016年年底,汉正街区域累计关闭市场43个,整改重大消防安全隐患挂牌单位53家,完成拆迁80万平方米。

自此,被武汉本地人形容为“抬头看不到天,一眼望不到边”的汉正街,通过做减法熬过了转型期和阵痛期。

胡亚非将汉正街比作一棵树,“政府的综合整治如狂风暴雨般,将适应不了新的经营业态的树叶清扫”。

坚持品牌原创之路

走进汉正街品牌服饰广场,只见商家云集人声鼎沸,前来“打货”、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为节约交易时间,模特们直接站在店里试衣。

广场六楼的IN-LAB国际时装设计中心,设计师、版师们同样一片忙碌,设计服装、制作样衣……

“中心现在已具备设计、面辅料、时尚发布等六大核心功能板块,帮扶商户完成原创自主品牌的建设及全产业链资源对接。”IN-LAB国际时装设计中心营销总监杨帆介绍,该中心现拥有成熟设计师、版师、样衣工合计50多人,并在线签约了不少优秀的兼职设计师。

IN-LAB国际时装设计中心始建于2018年,是在汉正街管委会指导下成立的。

在胡亚非看来,作为传统小商品市场的汉正街已日渐式微,要进行二次创业,聚焦原创设计、走品牌化发展路径,彻底打破人们对汉正街“水货一条街”印象,塑造“时尚汉正街”新品牌。

在距离品牌服饰广场不足1公里的龙腾第一大道商厦里,“时尚汉正街”的印记更加明显,这里聚集着数千家男装品牌店。

“这些衣服都是原创品牌,客户看上版型后,我们就直接从洪湖的工厂里发货。”指着样板间近百款男装,龙腾第一大道的商户杨云告诉记者。

杨云今年30岁,老家湖北嘉鱼。20多年前,她的父母挑着扁担来到汉正街做服装批发,并在此扎根。

“以前我们都是跟在别人后面,哪个产品爆了,我们就去买来做仿款,这样永远是追随者,利润也薄,还可能存在法律风险。”2009年成家后的杨云开始自主创业,现已拥有子非池、七哥八弟和巽令3个男装原创品牌,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

如今,尝到甜头的杨云准备深耕设计领域,继续打造自己的原创品牌。

和杨云一样,越来越多的汉正街商户组建了自己的原创设计工作室。

为引导商户诚信经营,汉正街还授予231个商户“共产党员经营户”称号,党牌上写着“文明经营、优质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今年5月,硚口区检察院检察服务站应汉正街办事处邀请,在汉正街品牌服饰广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进行了以“廉洁从商、诚信经营”为主题的法治宣讲。

“我们一直给商户灌输的思想就是,做仿品、做水货都是没有前途的,只有打造自己的上下游生态链、做原创,才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胡亚非说。

市场的反馈更坚定了汉正街人的信念:经过近4年的转型和创新发展,以龙腾第一大道为代表的“汉派”男装已占据全国同类市场1/3份额。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谦祥益量布用的红木尺、凤祥银楼的金号衡器、叶开泰称药的药器……这些陈列在汉正街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无声地讲述着汉正街的昔日荣光。

博物馆里的一砖一瓦,胡亚非如数家珍。据他介绍,今年6月下旬,整修后的汉正街步行街将重新开街,届时众多老字号和历史遗迹将逐渐回归大众视野。

当前,汉正街正在申报国家级高品位步行街,而这只是汉正街打造武汉中央服务区的其中一招。

“以前我们没有太注重规划,放任市场主体过度无序发展,现在我们不断优化、完善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规划,紧盯‘打造时尚汉正,聚集千亿产业,重振汉服雄风’发展目标,持续提升汉正街功能、重塑汉正形象、构建汉正格局。”在胡亚非的展望中,未来的汉正街不仅是一条街,而是武汉乃至中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创新、环境优化、文化繁荣的窗口。

为此,汉正街建立执法监察联动机制,推进“商城自治”、“门前三包”和“红线管理”举措,全面启动“一路两街”建设和城市T台建设,着力提升汉正街城市形象。

种下梧桐树,引得彩凤来。

当年迫于生计,王仁昌被“一脚踢回了汉正街”。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商户主动回归汉正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杨云一样,来此创业、扎根。

汉正街市场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的青年创业者占品牌服饰批发广场全体商户的60%左右。

与此同时,电子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新型市场经营业态,正在这条古老的街道悄然勃兴。越来越多商户在政府引导下,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将“汉正街造”销往五大洲。

“作为市场管理者,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同市场、与商户共成长。”胡亚非说,汉正街曾经走过的弯路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完备的商业配套功能,才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实习编辑:李颖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