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零基础学太极拳(当太极拳只剩老年人在关注)

2015年11月11日讯,在中国,有七千万人会打“太极拳”,习拳人数也以20%的增速逐年上涨--这就是“太极拳”的魅力,说它是中国留给世界的文化符号,不为过。

老年人零基础学太极拳(当太极拳只剩老年人在关注)(1)

但也在中国,“以拳命理、以理修德”的“太极拳”,似乎只剩下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一种功能。说这片养育“太极拳”的土地已不再了解“太极拳”,不夸张。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的尴尬境地,深深刺痛了一个人的心。刘彦英,两届“太极拳”全国大赛冠军,如今想用“四两拨千斤”的力量,让大家重新认识“太极拳”的活力。

拯救“太极” 我辈有责

这条路不好走,却需要人来走。

年少酷爱武术的刘彦英和“太极拳”结缘,凭借勤学苦练,他两夺全国“太极拳”比赛冠军。成名的喧闹背后,他发现,自己处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

去外国开拳馆,是中国很多“学院派”拳师选择。刘彦英也去日本发展,那里是世界太极拳协会的所在地。他为日本人谦虚好学的精神感到敬佩,却也因此意识到一种隐忧:正宗的拳师都去国外教学了,长此以往,以后的中国人,会向老外叫师傅吗?

年轻人不学习太极,“太极拳”没有新鲜血液。青年“太极拳师”不断流失,太极出现断层。老年人喜爱太极,但只在广场上练“太极24式”,“太极拳”成了延年益寿的仙丹……

那时,刘彦英心里就升腾出一种责任感:找到一种现代模式,让大家重新认识太极,习得精髓,并体悟其社会价值。

推广太极 公益先行

这条路很崎岖,需要人在夹缝中生存。

改变“太极拳”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们为什么能接纳太极?健康!但仍用传统的方式教学,难度大,大家容易放弃。对应现代人的需求,刘彦英发明了针对儿童、白领、老年人及不同保健效果的模块化太极。

不久前,海淀首师范附小的大广场上,这名“太极拳”全国冠军,竟带着一千六百名儿童一起练习少儿太极操。要知道,以前,刘彦英在几万人的比赛场内,才能随便“亮剑”。但那天,他和孩子们融为一体,共同感受太极。草坪上,不时爆发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口号。

刘彦英拿出有限的经费,向这所小学提供了长达一个月的义务教育,看到孩子们认真练习的场景,他说,这个想法源自朋友的抱怨:现在的孩子苦背数理化,每天做不完的作业。可什么才是教育的初衷?难道不该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吗?刘彦英找到海淀教委,提出了公益教授孩子们练太极的想法。

刘彦英用太极八法:“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编了八节操,通过体悟的方式,加强孩子们的德育教育。第一堂课,行抱拳礼。什么是抱拳礼,有什么含义?左手为掌、右手为拳,我们称之为五湖四海。沉肩坠肘、以武会友,让我们懂得尊师重道、谦虚本分。第一节,金刚捣碓。要求立身中正,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不能左摇右晃,浑身乏力。这说明,人要有原则、有底线,不能做墙头草,更不能轻易学坏。第二节,学习借力打力。这是让孩子明白,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事,方法有时比努力更重要,凡事不能蛮干。

守住精髓 坚持创新

这条路想走得正,不能忘本。

“太极是阴阳互换、刚柔相济、不偏不倚、和谐自然的中庸之道。静时,守住中庸,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动时,在中庸基础上变化,又归复中庸。在动态中寻找平衡。”刘彦英认为,“太极拳”能走得正,是因为用肢体语言向世界展示了古人的智慧,通过练拳过程对拳理的理解,去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才是“太极”的核心。“太极拳”远不止于保健。

然而,这条路想走的深远,就必须创新。

改变刘彦英命运的不是学习成绩,是武术。但他凭着发扬“太极”的执着信念,他获得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硕士学位,还成为了一名职业经理人,不断打磨着太极拳的新模式。

为白领们打造的OFFICE太极,让他们舒展身心,调节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强腰固肾太极、养血益气太极,这些动作都从传统太极而来,却尽量以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出现,当大家认可了他的实用性、创新性,太极才能继续传播下去。

刘彦英走在自己圆梦的路上:他用公益付出,感染他人。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传播者。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张骁 文并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