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与戏剧的关系 余秋雨44.元杂剧的两大主调

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坐在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堂上,品味中国文化的润物无声和磅礴生机。

“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送宋氏序》中评价当时杂剧内容广泛和题材多样

“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后人评价元杂剧

余秋雨与戏剧的关系 余秋雨44.元杂剧的两大主调(1)

我们继续讲述元文化,元代文化有一个特殊的项目,叫做元杂剧。

中国有好多文化人不太看得起戏曲,所以往往在他们所写的文化史里,戏曲的分量很轻,特别是现代,当时有一些所谓民国文人经常犯这个错误。其实看不起是不对的,你看,连最有学问的王国维先生,他写了一部《宋元戏曲史》,他认为元代的杂剧,放到世界最伟大的悲剧当中也毫不逊色。再早一点像金圣叹,他是要求多么严格、多么苛刻的一个人,他也认为元杂剧可以和《庄子》、《离骚》、《史记》连在一起,构成一条线。

所以,看不起戏曲的朋友,在这个问题上实在是缺少眼光,也缺少学问。

好,我回过头来讲,元杂剧主要产生在元代的大德年间,所谓大德年间就是1297年到1307年,这个才十一年,但是实际上,这是鼎盛期。如果扩大一点的话,我算了算大概发展了六十年左右,了不起!

余秋雨与戏剧的关系 余秋雨44.元杂剧的两大主调(2)

元成宗,年号大德,元朝第二位皇帝

六十年,不仅把一个非常重大的艺术项目推出来了,而且完成了;不仅完成了,而且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说法,放到世界最伟大的悲剧当中也毫不逊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呐!

这里边有几个人希望大家能够知道一下,一个叫关汉卿,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但是我要讲几句。他呢,是一个我们不知道他的生平的人,可见当时的社会地位不是很高,或者说当时愿意记录的人不愿意把这些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大师记录下来。

一颗铜豌豆

但是有一个叫熊自得的元人留下了一个记录,他说关汉卿这个人,“生而倜傥,冰雪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就是这么十六个字。最好笑的是,关汉卿自己写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里边,有一个自我判断,一个自嘲,这个很有名。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我是个盖世界的浪子班头。我是个蒸不熟、煮不烂、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的一颗铜豌豆。

这实在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一种大胆的、叛逆的宣言。什么也压不碎,我就是我,铜豌豆,这就是关汉卿。他写过几个非常著名的戏,最著名的就是《窦娥冤》

现在我们口语当中还经常讲“比窦娥还冤”,那就是来自于关汉卿的《窦娥冤》。当然,他还写过像《望江亭》、《数风尘》很多很多戏,他作为元杂剧的第一号人物是没有问题的。

余秋雨与戏剧的关系 余秋雨44.元杂剧的两大主调(3)

第二号人物是谁呢?是一个写杂剧《西厢记》的作者,叫王实甫。

第三号人物是谁呢?这可能会有一点争执了,因为在当时,肯定把一个叫马致远的人放在前面了,因为他写过《汉宫秋》,而我呢,却把一个叫纪君祥的人放到前面,因为他写过《赵氏孤儿》,我觉得《赵氏孤儿》要比《汉宫秋》写得好。

两大主调

很奇怪,这些人全是北京人。所以,当时元杂剧热闹的时候主要发生在北方,后来移到南方的时候,元杂剧已经开始败退了,我在我的《中国戏剧史》里对元杂剧有过两大主要的论断:

第一主调是倾吐整体性的郁闷和愤怒;

第二主调是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我先讲第一主调,第一主调是倾吐整体性的郁闷和愤怒。这个我前面讲到的关汉卿所写的《窦娥冤》就是一个例子了。为什么现在我们生活当中还在讲“比窦娥还冤”,就是窦娥已经成为“冤”的最高的一个象征了。

《窦娥冤》的价值在哪儿呢?它塑造了这么个形象,一个弱女子,没有对头,没有脾气,不招惹谁,只知道平静度日,但是,整个世界都与她过不去。就是这个弱者形象,让大家认识了一种整体性的黑暗,这就是我所说的关汉卿身上和其他杂剧作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的郁闷和愤怒。

余秋雨与戏剧的关系 余秋雨44.元杂剧的两大主调(4)

这个整体性的郁闷和愤怒还塑造了一群反面人物,元杂剧里的反面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赖,叫“无赖群像”。里边出现的都是漫画式的无赖,而且这些无赖背后都有权势,有一点勾结。所以如果完整地讲,这个事叫做与权势勾结的无赖,这是元杂剧的一种整体的对立面,充满了怨气。

一个好人,一个弱女子,面对着一群有权势的无赖,一点办法有没有。我们的艺术家就通过这样的一个结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极度愤怒,这是第一主调。

第二主调,是讴歌非传统的美好追求。正统的美好那可能是考科举,做官发财;非正统的美好追求,一定是和爱情有关,和青春有关。

所以,我们在《西厢记》里边听到了这些成了中国老百姓俗语的话,叫做“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话来自于《西厢记》,这是一种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在《拜月亭》里边有一句类似的话说:“愿天下心爱的夫妇永不分离”,这都是非常美好的愿望,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在元杂剧里边极其强烈。

为了表现这种非正统的美好追求,还出现了一些边缘女子。譬如我们知道《西厢记》里边的丫鬟“红娘”,她什么地位也没有,她是个丫鬟,但是她对于前面所说的非正统的美好追求那么执着,而且又那么有力,让我们很感动。

余秋雨与戏剧的关系 余秋雨44.元杂剧的两大主调(5)

同时关汉卿和其他杂剧作家还塑造了一批非常可爱的妓女,她们地位很低,但充满了对美好力量的捍卫和实践,她们变成了这个社会的一种精神力量。像赵盼儿等等,有一大堆人,名字很多,我不去讲了,实在是一种弱女子和边缘女子的典范。

如果和窦娥相比,窦娥纯粹是弱女子,但是和那些妓女相比,这些妓女都是非常靓丽、非常果敢、非常智慧的,用这种方式来追求自己的美好理想。

一个是整体性的郁闷和愤怒,一个是非正统性的美好追求,这个就构成了元剧的两大主调。为了实现这两大主调,它里边呈现了法治之梦,比如不断地出现包公,包公的形象大量出现;不断地出现缅怀之梦,就是要寻找历史上的一些让人震撼的形象,来成为当代的正能量,来面对这个黑暗的社会。

比如我们都熟悉的《赵氏孤儿》,这是一个遥远的传说,这是一个古代的故事。我们元杂剧的作家把它移过来,产生了和现实社会的一种对比,这个对比的结果使人们,特别是男子汉们,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力量,认为那些与权势勾结的无赖是不值一提的,是必须战斗的。

余秋雨与戏剧的关系 余秋雨44.元杂剧的两大主调(6)

《赵氏孤儿》:让善良的微光灼痛灵魂

所以元杂剧的好处是非常坚强,非常靓丽,非常有冲击力。我们一看,就有一种生命感,让我们每次看到,都充满了激动,这是元杂剧给予我们的一种色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