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史书(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讲)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三书已合为一书。#历史#

三国时期曹魏史书(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讲)(1)

高贵乡公讳髦,字彦士,文帝孙,东海定王霖子也。正始五年,封郯县高贵乡公。少好学,夙成。齐王废,公卿议迎立公。十月己丑,公至于玄武馆,群臣奏请舍前殿,公以先帝旧处,避止西厢;群臣又请以法驾迎,公不听。庚寅,公入于洛阳,群臣迎拜西掖门南,公下舆将答拜,傧者请曰:“仪不拜”公曰:“吾人臣也。”遂答拜。至止车门下舆。左右曰:“旧乘舆入。”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遂步至太极东堂,见于太后。其日即皇帝位於太极前殿,百僚陪位者欣欣焉。诏曰:“昔三祖神武圣德,应天受祚。齐王嗣位,肆行非度,颠覆厥德。皇太后深惟社稷之重,延纳宰辅之谋,用替厥位,集大命于余一人。以眇眇之身,讬于王公之上,夙夜祗畏,惧不能嗣守祖宗之大训,恢中兴之弘业,战战兢兢,如临于谷。今群公卿士股肱之辅,四方征镇宣力之佐,皆积德累功,忠勤帝室;庶凭先祖先父有德之臣,左右小子,用保乂皇家,俾朕蒙闇,垂拱而治。盖闻人君之道,德厚侔天地,润泽施四海,先之以慈爱,示之以好恶,然后教化行於上,兆民听於下。朕虽不德,昧於大道,思与宇内共臻兹路。书不云乎:‘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大赦,改元。减乘舆服御,后宫用度,及罢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丽无益之物。

【译】高贵乡公名髦,字彦士,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正始五年(244)封为郯县高贵乡公。从小就勤勉好学,学业早有成就。齐王曹芳被废后,朝中文武百官商议立他为皇帝。十月四日,他到达京都洛阳北郊邙山的玄武馆,百官上书请求他住到前殿,曹髦认为前殿是从前先帝的住处,所以要到西厢居住;百官又希望以天子之礼迎接他,他依旧没有同意。五日,曹髦进入京都洛阳,百官到西掖门南边叩拜迎接,曹髦下车想要答拜,司礼官拜请说:“按礼制,您不需要下拜。”曹髦说:“我不是天子,是臣子。”就对群臣还礼了。行进到宫门,曹髦令车子停下想要下车步行。左右的侍从都说:“按前制,您可以乘车进入。”曹髦说:“我受皇太后的懿旨征召而来,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于是就跟百官一同步行到太极东堂,拜见太后。当天就在太极前殿登位称帝,在下面陪侍的百官都很高兴。新帝下诏说:“从前三位先帝英明神武,胸怀明德,承受天命,继承皇位。齐王曹芳继承帝位之时,肆意妄为,行为无度,颠覆了做为君王应有的品德修养。皇太后以天下社稷万民为重,听取宰相与各位辅政大臣的意见,让我来代替缺失的帝位,将天下寄托在我一人身上。我以自己渺小的见识品行,便身居众位王公大臣身上,我日夜悬心忧虑,担心不能守卫祖宗留下的圣明教诲,恢复中兴的伟业,战战兢兢,就像站在深谷边缘。现在诸位王公大臣都是我所仰赖的肱股之臣,为国家平定四方,有镇守四海的辅佐之功,都修养德行积聚功勋,对皇室忠诚勤勉;我凭借众位祖先父辈留下来的有德之臣的辅佐,一定可以治理好国家并使之安定。虽然我幼稚不明事理,但一定也能轻松地治理好国家。我听说为人君主的道理,德行一定要厚重如天地,泽被四海,以关怀慈爱为先,像百姓展示自己的好恶,然后从天子百官为百姓做出榜样,百姓就知道该如何修身养德。我虽然德行不足,对先圣大道愚昧不通,但也想与朝臣贤人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书经》里不也说过:‘君王对百姓施以恩泽,百姓是会感怀的。’”于是就下诏大赦天下,改齐王曹芳嘉平年号为正元。缩减天子的车马服饰与后宫众人的用度,并罢除宫中与各官府中那些华丽奢靡又无用的物品。

三国时期曹魏史书(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讲)(2)

正元元年冬十月壬辰,遣侍中持节分適四方,观风俗,劳士民,察冤枉失职者。癸巳,假大将军司马景王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戊戌,黄龙见于邺井中。甲辰,命有司论废立定策之功,封爵、增邑、进位、班赐各有差。二年春正月乙丑,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戊寅,大将军司马景王征之。癸未,车骑将军郭淮薨。闰月己亥,破钦于乐嘉。钦遁走,遂奔吴。甲辰,安风津都尉斩俭,传首京都。壬子,复特赦淮南士民诸为俭、钦所诖误者。以镇南将军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司马景王薨于许昌。二月丁巳,以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将军,录尚书事。甲子,吴大将孙峻等众号十万至寿春,诸葛诞拒击破之,斩吴左将军留赞,献捷于京都。三月,立皇后卞氏,大赦。夏四月甲寅,封后父卞隆为列侯。甲戌,以征南大将军王昶为骠骑将军。秋七月,以征东大将军胡遵为卫将军,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征东大将军。八月辛亥,蜀大将军姜维寇狄道,雍州刺史王经与战洮西,经大败,还保狄道城。辛未,以长水校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征西将军陈泰并力拒维。戊辰,复遣太尉司马孚为后继。九月庚子,讲尚书业终,赐执经亲授者司空郑冲、侍中郑小同等各有差。甲辰,姜维退还。冬十月,诏曰:“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贼陆梁边陲。洮西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或没命战场,冤魂不反,或牵掣虏手,流离异域,吾深痛愍,为之悼心。其令所在郡典农及安抚夷二护军各部大吏慰恤其门户,无差赋役一年;其力战死事者,皆如旧科,勿有所漏。”十一月甲午,以陇右四郡及金城,连年受敌,或亡叛投贼,其亲戚留在本土者不安,皆特赦之。癸丑,诏曰:“往者洮西之战,将吏士民或临陈战亡,或沈溺洮水,骸骨不收,弃於原野,吾常痛之。其告征西、安西将军,各令部人於战处及水次钩求尸丧,收敛藏埋,以慰存亡。”

【译】正元元年(254)十月七日,皇帝曹髦派侍中持符节各到地方巡视,观察当地的风土民情,慰劳当地的官员百姓,调查有没有冤案或者失职的情况。八日,授予大将军司马师黄金制作的战斧,以示他军功累累,同时还特许他上朝时不必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尊敬而小步快走,需要奏事时不需要直呼姓名,可以佩剑穿鞋上殿。十三日,有黄龙出现在邺城的某一处水井中。十九日,下诏令执掌礼仪的官员讨论废立天子之事中的功劳,并按功劳大小有封爵、增加食邑、提升品级、奖赏等各种不同的恩赐。正元二年(255)正月十二日,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叛朝廷。二十五日,大将军司马师率军讨伐。三十日,车骑将军郭淮去世。闰月十六日,司马师大军在乐嘉大败文钦。文钦得以生还逃走,于是奔向东吴。二十一日,安风津都尉斩杀了毌丘俭,将他的首级传到京都洛阳。二十九日,朝廷下令赦免那些被毌丘俭、文钦挟持连累的淮南一代的官吏百姓。又任命镇南将军为镇东大将军。司马师在许昌病逝。二月五日,提升卫将军司马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事宜。十二日,东吴大将孙峻率军号称十万行军到寿春,诸葛诞领兵抗击并将孙峻打败,斩杀了东吴的左将军留赞,将胜利捷报送往京都洛阳。三月,立卞氏为皇后,下令大赦天下。四月三日,封皇后的父亲卞隆为列侯。二十三日,任命征南大将军王昶为骠骑将军。七月,任征东大将军胡遵为卫将军,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征东大将军。八月二日,西蜀大将姜维率师侵扰狄道,雍州刺史王经与他在洮西交战,王经失利,退回固守狄道城。二十三日,任命长水校尉邓艾代理安西将军,让他和征西将军共同抗击姜维。九月十九日,又派太尉司马孚率军支援。九月二十一日,皇帝曹髦学习完《尚书》,按不同程度赏赐讲课的司空郑冲与侍中郑小同等人。二十五日,姜维率军撤退。十月,曹髦下诏说:“由于我德行有失,不能阻止敌寇的侵扰暴虐,才导致蜀贼进犯边地。蜀军进犯时的洮西之战,甚至已经战败,有数以千计的将士在战场上牺牲,有的战死沙场,忠魂无法返回故土,有的战败被俘,流落异地,我感到深深的悲痛,心中为这些将士日夜哀悼。现在下令阵亡将士家庭所在的郡县的典农以及安抚夷等长官还有各部的官员要到将士家中慰问抚恤,免除一年的赋税徭役;那些在战场上殊死奋战的将士,要按先例给予嘉奖,不要有漏掉的。”十一月二十七日,因为陇右四郡和金城等地区连年遭受侵扰,就有些人逃往到外地,甚至到了蜀地,他们的亲戚留在当地都甚感不安害怕被牵连,朝廷下令将他们都赦免了。十二月十六日,皇帝曹髦下诏说:“过去的洮西之战,军士平民有的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有的不甘被俘而跳入洮水中,他们的遗骸都没有能收埋,暴露在荒野上,我想到这些常常深感悲痛。现在下令命征西、安西将军各自率领部队到原来战场或者洮水边寻找我方将士的遗骸,将他们好好地安葬,以祭奠英灵,安抚生者。”

三国时期曹魏史书(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讲)(3)

甘露元年春正月辛丑,青龙见轵县井中。乙巳,沛王临薨。夏四月庚戌,赐大将军司马文王衮冕之服,赤舄副焉。丙辰,帝幸太学,问诸儒曰:“圣人幽赞神明,仰观俯察,始作八卦,后圣重之为六十四,立爻以极数,凡斯大义,罔有不备,而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曰周易,易之书,其故何也?”易博士淳于俊对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黄帝、尧、舜通其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故易者,变易也,名曰连山,似山出内云气,连天地也;归藏者,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也。”帝又曰:“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没包羲氏作乎?”俊不能答。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玄合之,於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俊对曰:“孔子恐其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以不合为谦。”帝曰:“若圣人以不合为谦,则郑玄何独不谦邪?”俊对曰:“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帝又问曰:“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包羲、神农之世为无衣裳。但圣人化天下,何殊异尔邪?”俊对曰:“三皇之时,人寡而禽兽众,故取其羽皮而天下用足,及至黄帝,人众而禽兽寡,是以作为衣裳以济时变也。”帝又问:“乾为天,而复为金,为玉,为老马,与细物并邪?”俊对曰:“圣人取象,或远或近,近取诸物,远则天地。”

【译】甘露元年(256)正月二十四日,有青龙出现在轵县某地的水井中。二十八日,沛王曹林去世。四月四日,皇帝特赐大将军司马昭穿戴与天子同样的龙袍王冠,还有红色的鞋子相配。十日,皇帝到太学巡视,问诸位儒者说:“古时的圣人们受神明辅助,观察天地,才推演出了阴阳八卦。后代的圣贤又增加到六十四卦,推演出爻为演变最多的象,凡是天地间的大义,没有不包含到的。夏朝时将它称作《连山》,殷朝时称为《归藏》,周朝时就称为《周易》了。《易经》这部书,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易学博士淳于俊回答说:“从前伏羲氏依靠燧人氏的图推演了八卦,神农氏将它增加到六十四卦,黄帝、尧帝、舜帝三代都有所变动,都是根据所推崇的资质品德对它进行修改。所以所谓的‘易’,就是改变。名叫《连山》,是因为像山里涌出又吸收云气,连接天地;所谓归藏,意思就是天地万物没有不隐藏于其中的。”皇帝又问道:“孔子为《易经》作《彖》、《象》等十篇传,后世的郑玄为《易经》作注,虽然二位圣贤不同,但他们所解释的经义是一致的。现在孔子所作的《彖》、《象》等传的内容不与原书相连,却与郑玄的注连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淳于俊回答说:“郑玄将《彖》、《象》等传与自己的注文连在一起,是希望学习的人在推求省察的时候比较方便。”皇帝说:“郑玄把孔子的传和自己的注连在一起,对学习的人确实方便,那么孔子那时候为什么不把他作的传与原书经文连在一起以方便学者呢?”淳于俊回答说:“孔子担忧他的传与原书经文连在一起会混乱,所以没有连起来,这也是圣人的自谦。”皇帝又说:“如果圣人孔子将不把传与经文连起来视为自谦的话,那郑玄为什么又独独不谦虚呢?”淳于俊回答说:“古代经典意义深远宏大,皇上您所问的问题深奥悠远,不是以臣的见识能详尽回答的。”皇帝又问到:“《易经》中的系卦中说‘黄帝、尧帝、舜帝轻松地垂着衣裳就能使天下安定’,在伏羲、神农的时期衣裳还没有出现。但圣人依靠德行教化天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淳于俊回答说:“三皇的时代,人类少而飞禽走兽很多,所以取禽兽的皮毛就足够人们使用了。等到黄帝时期,人类多但飞禽走兽已经变少,所以要制作衣裳来适应季节的变化。”皇帝又问:“乾卦代表天,又可以代表金、玉、老马,这不是又和细微的事物一样了吗?”淳于俊回答说:“圣人推演时选取意象,有时远有时近,近的时候可取眼前各种东西,远的时候可以选取到天地那么广阔的事物。”

三国时期曹魏史书(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讲)(4)

讲易毕,复命讲尚书。帝问曰:“郑玄曰‘稽古同天,言尧同於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三义不同,何者为是?“博士庾峻对曰:“先儒所执,各有怪异,臣不足以定之。然洪范称‘三人占,从二人之言’。贾、马及肃皆以为'顺考古道’。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帝曰:“仲尼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峻对曰:“臣奉遵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裁之圣思。”次及四岳举鲧,帝又问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思无不周,明无不照,今王肃云‘尧意不能明鲧,是以试用’。如此,圣人之明有所未尽邪?”峻对曰:“虽圣人之弘,犹有所未尽,故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圣贤,缉熙庶绩,亦所以成圣也。”帝曰:“夫有始有卒,其唯圣人。若不能始,何以为圣?其言‘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盖谓知人,圣人所难,非不尽之言也。经云:‘知人则哲,能官人。’若尧疑鲧,试之九年,官人失叙,何得谓之圣哲?”峻对曰:“臣窃观经传,圣人行事不能无失,是以尧失之四凶,周公失之二叔,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尧之任鲧,九载无成,汨陈五行,民用昏垫。至於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间,轻重不同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书所载,皆博士所当通也。”峻对曰:“此皆先贤所疑,非臣寡见所能究论。“次及”有鳏在下曰“虞舜”,帝问曰:“当尧之时,洪水为害,四凶在朝,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时也。舜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峻对曰:“尧咨嗟求贤,欲逊己位,岳曰‘否德忝帝位’。尧复使岳扬举仄陋,然后荐舜。荐舜之本,实由於尧,此盖圣人欲尽众心也。”帝曰:“尧既闻舜而不登用,又时忠臣亦不进达,乃使狱扬仄陋而后荐举,非急於用圣恤民之谓也。“峻对曰:“非臣愚见所能逮及。”於是复命讲礼记。帝问曰:“太上立德,其次务施报'。为治何由而教化各异;皆脩何政而能致于立德,施而不报乎?”博士马照对曰:“太上立德,谓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报施,谓三王之世以礼为治也。”帝曰:“二者致化薄厚不同,将主有优劣邪?时使之然乎?”照对曰:“诚由时有朴文,故化有薄厚也。”

【译】讲完《易经》,皇上又命学者们讲《尚书》。他问道:“郑玄说:‘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王肃说:‘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三种意思并不相同,哪一个才算是正确的呢?”博士庾峻回答说:“先儒的看法,都有他们侧重的地方,我们臣子没有办法做定论。但《洪范》篇里说说:‘三人占卜,听从其中两人的说法’,既然贾、马和王肃都认为应该‘考校顺应古道而行’,按照《洪范》篇里的说法,应该是王肃的说法更好。”皇帝说:“孔子曾说‘只有天是最大的,也只有尧这样的圣人能顺应天意行事’。尧的至善至美,在于他能按上天意志行事,考察并顺应古代行为,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现在我们探究里面的内容来明确尧帝的圣德,舍弃大的方面探究更精细的内容,这是作者的意思吗?”淳于俊回答说:“我只是按照以前老师的说法,我也没有明白其中蕴含的大义,至于是不是选择折中的说法,就要靠皇上您自己的判断了。”接着又谈论到四岳推举鲧治水的事,皇帝又问到:“作为君主,德行应该与天地之道相符,与日月一样照亮天下,思虑一定周祥,公正没有偏失,现在王肃所说的‘尧帝不够了解鲧,所以先行试用’。这样的话,岂不是圣人观察人事也有不够详尽的地方吗?”淳于俊回答说:“虽然圣人的贤明非常宏大,但也有不够详尽的地方,所以大禹说‘能赏识人才是哲人,但对于帝王来说是很难的’。但尧帝最终也改正了自己的失误,将帝位传给了贤明的大禹,让社会发展得很好,所以也可以被称为圣人。”皇帝说:“说到善始善终,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开端,又怎么能被称为圣人呢?那句话说的‘对于皇帝来说很困难’,但最后能改正失误传位大禹,大概也能称得上是能赏识人才了,所以圣人认为难得,并不是言语的不够周祥。《经》上说‘能知人的就可以称得上圣哲,能选拔人才做官。’如果尧帝质疑鲧的品德,用了九年时间来检验他,使得在选择继位者的时候失去了章法,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圣哲呢?淳于俊回答说:“臣私下阅读经传的时候,认为即使是圣人也不会行事没有偏差,所以尧帝任用鲧、共工、兜、三苗等四凶,周公任用管叔、菜叔等人,孔子错误对待宰予。”皇帝说:“尧帝信任鲧,九年没有什么成效,天下水道都四散流淌,百姓遭受水灾,苦不堪言。至于孔子对待宰予的失误,与尧帝有轻重的差别,不应放在一起。至于周公任用管叔、蔡叔的事,在《尚书》中也有记载,都是你们作为博士应该熟知的。”淳于俊回答说:“这些都是前代的圣贤们所疑虑的,不是臣愚陋的见识能说清楚的。”又接着说到《尚书》中的“有在下曰虞舜”一句的含义,皇帝问到:“在尧帝的时代,洪水泛滥,又有四凶在为害朝廷百姓,但是很需要选拔贤明的君主来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舜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有了影响,贤明圣德,但很久没有被举荐任用,为什么呢?”淳于俊回答说:“尧帝也曾感叹着寻求贤人,想要让出自己的帝位,四岳说‘如果选出德行不够的人是会辱没这个帝位的’。尧帝又让四岳举荐那些有仁德由身处低位的人,四岳就像他举荐了舜。所以舜得以举荐,实际上主要是尧的功劳,这大概是尧为了让天下百姓都满意。”皇帝说:“尧已经听闻了舜的贤德却不能重用,同时对一些忠臣也不重用,最终还是四岳摒除地位低下的偏见然后举荐的舜,这不是说尧并不是急于选拔有贤德的人来解救百姓的苦难吗?”淳于俊回答说:“这就不是臣浅薄的见解所能达到的深度了。”继而皇帝又令学者们讲《礼记》。他问:“《礼记》上说‘太上立德,其次务施报’。治理天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政策手段呢;应该制定什么的方针政策才能做到树立德政,付出努力不需强求回报呢?”博士马照回答说:“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说的是三皇五帝的时代都是明君们以自己的德行教化百姓,第二的是报答,是说后来的尧、舜、禹的时代依靠礼法治理天下。”皇帝说:“这两种做法不同,对百姓教化的影响程度也有深浅的区别,这是因为帝王本身品行有差别,还是时代造成的呢?”马照回答说:“自然是因为不同时代发展有不同的社会基础,所以教化的影响力也自然有深有浅了。” 

三国时期曹魏史书(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讲)(5)

五月,邺及上洛并言甘露降。夏六月丙午,改元为甘露。乙丑,青龙见元城县界井中。秋七月己卯,卫将军胡遵薨。癸未,安西将军邓艾大破蜀大将姜维于上邽,诏曰:“兵未极武,丑虏摧破,斩首获生,动以万计,自顷战克,无如此者。今遣使者犒赐将士,大会临飨,饮宴终日,称朕意焉。”八月庚午,命大将军司马文王加号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钺。癸酉,以太尉司马孚为太傅。九月,以司徒高柔为太尉。冬十月,以司空郑冲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卢毓为司空。二年春二月,青龙见温县井中。三月,司空卢毓薨。夏四月癸卯,诏曰:“玄菟郡高显县吏民反叛,长郑熙为贼所杀。民王简负担熙丧,晨夜星行,远致本州,忠节可嘉。其特拜简为忠义都尉,以旌殊行。”甲子,以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司空。五月辛未,帝幸辟雍,会命群臣赋诗。侍中和逌、尚书陈骞等作诗稽留,有司奏免官,诏曰:“吾以暗昧,爱好文雅,广延诗赋,以知得失,而乃尔纷纭,良用反仄。其原逌等。主者宜敕自今以后,群臣皆当玩习古义,脩明经典,称朕意焉。”乙亥,诸葛诞不就徵,发兵反,杀扬州刺史乐綝。丙子,赦淮南将吏士民为诞所诖误者。丁丑,诏曰:“诸葛诞造为凶乱,荡覆扬州。昔黥布逆叛,汉祖亲戎,隗嚣违戾,光武西伐,及烈祖明皇帝躬征吴、蜀,皆所以奋扬赫斯,震耀威武也。今宜皇太后与朕暂共临戎,速定丑虏,时宁东夏。”己卯,诏曰:“诸葛诞造构逆乱,迫胁忠义,平寇将军临渭亭侯庞会、骑督偏将军路蕃,各将左右,斩门突出,忠壮勇烈,所宜嘉异。其进会爵乡侯,蕃封亭侯。”六月乙巳,诏:“吴使持节都督夏口诸军事镇军将军沙羡侯孙壹,贼之枝属,位为上将,畏天知命,深鉴祸福,翻然举众,远归大国,虽微子去殷,乐毅遁燕,无以加之。其以壹为侍中车骑将军、假节、交州牧、吴侯,开府辟召仪同三司,依古侯伯八命之礼,衮冕赤舄,事从丰厚。”甲子,诏曰:“今车驾驻项,大将军恭行天罚,前临淮浦。昔相国大司马征讨,皆与尚书俱行,今宜如旧。”乃令散骑常侍裴秀、给事黄门侍郎锺会咸与大将军俱行。秋八月,诏曰:“昔燕刺王谋反,韩谊等谏而死,汉朝显登其子。诸葛诞创造凶乱,主簿宣隆、部曲督秦絜秉节守义,临事固争,为诞所杀,所谓无比干之亲而受其戮者。其以隆、絜子为骑都尉,加以赠赐,光示远近,以殊忠义。”九月,大赦。冬十二月,吴大将全端、全怿等率众降。

【译】这一年的五月,邺城和商洛等地都上奏称有甘霖降落,于是六月初一,改年号为甘露。二十日,又在元城县的一口水井中发现了青龙。七月五日,卫将军胡遵去世。九日,安西将军邓艾在上邽与蜀将姜维交战,大获全胜。天子下诏说:“我军还没有投入全部战力,贼寇就已经被摧毁,战场上杀死和俘虏的数以万计,自从我朝平定天下以来,还没有获得过这么大的胜利。现在派遣将士犒赏三军,设宴款待三军将士,大家终日宴饮,才合我的心意。”八月二十六日,令大将军司马昭加上大都督的称号,允许他上奏时只需要报官职不报姓名,授予他可以统率全国兵马的黄钺。二十九日,任命太尉司马孚为太傅。九月,任命司徒高柔为太尉。十月,封司空郑冲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卢毓为司空。甘露二年(257)二月,有青龙出现在温县的某处水井中。三月,司空卢毓去世。四月三日,皇帝下诏说:“玄菟郡高显县的官吏百姓反叛,县令郑熙被这些反贼杀害。百姓王简背负着郑熙的遗体昼夜赶路,走了很远才到了郡府所在,他的忠诚气节应该嘉奖。现在下令授予他忠义都尉的职位,来表彰他与常人不同的行为。二十四日,任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司空。五月一日,皇帝来到国学馆,让朝臣们作诗。侍中和逌、尚书陈骞等人作诗时故意拖延时间,有官员上奏请求免去他们的官职,天子下诏说:“我不够机智灵敏,但喜好风雅之事,现在让大家即席作诗,只是想借此了解朝政的得失,但大家却议论纷纷,又不能理解我的意图。现在就原谅他们了。所以应该从现在以后,朝臣们都应该认真钻研古文内涵,修习研明经典,才符合我的心意。”五日,诸葛诞不接受朝廷的征召担任司空,发兵反叛,杀死扬州刺史乐綝。六月,朝廷下令赦免那些被诸葛诞欺骗连累的官吏百姓。七月,天子下诏说:“诸葛诞反叛,是制造祸乱的元凶,还颠覆扬州的平静。从前黥布反叛,汉高祖亲自出征平叛;隗嚣乖张违命,光武帝西征讨伐。等到我朝先祖明皇帝亲自率军征讨吴、蜀,这些事都是能彰显朝廷威势的。现在也应当由我和皇太后一起参与到军事事务中,方便更快地平定反贼,安定东边的局势。”九日,天子又下诏说:“诸葛诞编造谎言反叛,胁迫忠义之士参与到他的行动中,但他部下的平寇将军临渭亭侯庞会和骑督偏将军路蕃都各自带领手下随从突围而出投奔朝廷,他们的忠勇壮烈的行为应该受到褒扬嘉奖。现在特下令加封庞会为乡侯,路蕃为亭侯。”六月六日,天子下诏说:“东吴那边持着符节监督夏口各类军事事务的镇军将军沙羡侯孙壹,是吴王的同族近亲,处在上将军的高位上,但能敬畏天命,鉴别局势福祸,毅然率部众向我军投降。就算是从前微子启离开殷国,乐毅出逃至燕国,也无法与孙将军相比较。现在特下令封孙壹为侍中车骑将军,授予符节,兼任交州牧,封为吴侯,建立公府或受到征召时的礼节待遇与三司同等。依照古代伯侯的八命之礼,赐给他三公所穿戴的礼服和冠冕,所有待遇都要很好。”二十五日,天子又下诏:“现在我亲自到项县来督军,大将军依循天意讨伐叛贼,要到淮浦前线。从前相国或大司马出征讨伐时,都有尚书随行,现在也应该如此。”就下令让散骑常侍裴秀、给事黄门侍郎锺会咸与大将军一起行动。八月,天子又下诏说:“从前燕刺王密谋造反,韩谊等官员极力劝阻却因此被杀,汉朝朝廷给予韩谊的子孙优厚的待遇。现在诸葛诞制造祸乱,他的主簿宣隆、部曲督秦睱等人也坚守节操正义,在他反叛之前也坚决抗争,但却被诸葛诞杀害。这就是世人所说的没有与比干亲近但却遭受和他一样的结局。现在特下令提升宣隆、秦睱的儿子为骑都尉,加以赏赐,并广为宣传,以示嘉奖对朝廷忠诚的忠义之人。”九月,下令大赦天下。十二月,东吴大将全端、全怿等率部下投降。

三国时期曹魏史书(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讲)(6)

三年春二月,大将军司马文王陷寿春城,斩诸葛诞。三月,诏曰:“古者克敌,收其尸以为京观,所以惩昏逆而章武功也。汉孝武元鼎中,改桐乡为闻喜,新乡为获嘉,以著南越之亡。大将军亲总六戎,营据丘头,内夷群凶,外殄寇虏,功济兆民,声振四海。克敌之地,宜有令名,其改丘头为武丘,明以武平乱,后世不忘,亦京观二邑之义也。”夏五月,命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锡,文王前后九让乃止。六月丙子,诏曰:“昔南阳郡山贼扰攘,欲劫质故太守东里衮,功曹应余独身捍衮,遂免於难。余颠沛殒毙,杀身济君。其下司徒,署余孙伦吏,使蒙伏节之报。”辛卯,大论淮南之功,封爵行赏各有差。秋八月甲戌,以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丙寅,诏曰:“夫养老兴教,三代所以树风化垂不朽也,必有三老、五更以崇至敬,乞言纳诲,著在惇史,然后六合承流,下观而化。宜妙简德行,以充其选。关内侯王祥,履仁秉义,雅志淳固。关内侯郑小同,温恭孝友,帅礼不忒。其以祥为三老,小同为五更。”车驾亲率群司,躬行古礼焉。是岁,青龙、黄龙仍见顿丘、冠军、阳夏县界井中。四年春正月,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中。夏六月,司空王昶薨。秋七月,陈留王峻薨。冬十月丙寅,分新城郡,复置上庸郡。十一月癸卯,车骑将军孙壹为婢所杀。五年春正月朔,日有蚀之。夏四月,诏有司率遵前命,复进大将军司马文王位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译】甘露三年(258)二月,大将军司马昭攻陷了寿春,斩杀了诸葛诞。三月,天子下诏说:“从前军队打了胜仗,都收取敌人的尸首堆土形成高冢以示敌军,来炫耀胜利,目的是为了惩罚叛逆之人同时彰显武力。西汉武帝元鼎年间,改桐乡为闻喜县,新乡为获嘉县,是为了彰显攻克南越的胜利。现在我朝大将军亲自率领军队,驻扎在丘头,对内平定反贼,对外抵御外族侵扰,功劳福泽万民,声威震荡四海。攻克敌军的地方,也应该有一个值得纪念的名称,特下令将丘头改称武丘,表明用武力平定叛乱的事,让后代的人永远也不要忘记,这跟京观或给两地改名的用意是一样的。”五月,任命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加封晋公,享受八个郡的食邑,再特赐九种用物,司马昭先后推辞了九次才停止了这些赏赐。六月十三日,天子下诏说:“从前南阳郡有山贼作乱,侵扰百姓,想要劫持以前的太守东里衮为人质,当地功曹应余只身力争保护太守,才使得东里衮幸免于难。应余在掩护东里衮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为使长官突出重围力战而死。现在司徒应该了解一下,安排应余的孙子应伦担任相应的职位,让他和后代都能得到忠诚相应的回报。”二十八日,朝廷大举评议众位官员在平定诸葛诞叛乱中的功劳,最后依据功劳大小给予不同程度的封爵赏赐。八月十二日,任命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九月四日,天子下诏说:“奉养老人,推行德教,这是尧、舜、禹三代得以树立良好风范并流传不衰的原因。所以朝廷应选举德高望重的老人加以推崇致敬,向他们请教国家大事与朝政的利弊得失,并记录他们的言语德行,这样之后全国都仿效他们,自然就有教化的效果了。所以朝廷应该精选那些品行良好的老人,作为三老、五更的人选。关内侯王祥,素来履行仁道秉持忠义,性格温文尔雅又坚定本心。关内侯郑小同,品性温良恭俭,孝亲忠友,遵循礼法不会违背。可以推选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诏令下达后,天子亲自率领相关官员,按古代礼节举行聘任礼仪。这一年,仍然有青龙、黄龙出现在顿丘、冠军、阳夏县的水井中。甘露四年(259)正月,宁陵县的一水井中有两条黄龙出现。六月,司空王昶死去。七月,陈留王曹峻亡故。十月十日,朝廷将新城郡一分为二,复设上庸郡。十一月十八日,车骑将军孙壹被他的奴婢所杀。甘露五年(260)正月初一,出现日食。四月,天子下诏令相关官员按照之前的决定,再次任命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再嘉赏九锡之礼。

三国时期曹魏史书(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讲)(7)

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即密有令语大将军,不可以奉宗庙,恐颠覆社稷,死无面目以见先帝。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而此儿忿戾,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呼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言今日便当施行。吾之危殆,过于累卵。吾老寡,岂复多惜馀命邪?但伤先帝遗意不遂,社稷颠覆为痛耳。赖宗庙之灵,沈、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儿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卫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此儿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儿所行。又尚书王经,凶逆无状,其收经及家属皆诣廷尉。”庚寅,太傅孚、大将军文王、太尉柔、司徒冲稽首言:“伏见中令,故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祸,依汉昌邑王罪废故事,以民礼葬。臣等备位,不能匡救祸乱,式遏奸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栗。春秋之义,王者无外,而书'襄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于位也。今高贵乡公肆行不轨,几危社稷,自取倾覆,人神所绝,葬以民礼,诚当旧典。然臣等伏惟殿下仁慈过隆,虽存大义,犹垂哀矜,臣等之心实有不忍,以为可加恩以王礼葬之。”太后从之。使使持节行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北迎常道乡公璜嗣明帝后。辛卯,群公奏太后曰:“殿下圣德光隆,宁济六合,而犹称令,与藩国同。请自今殿下令书,皆称诏制,如先代故事。”

【译】五月十三日,高贵乡公曹髦去世,年仅二十岁。皇太后下令说:“我德行不足,所以家中接连出现不幸的事,之前我推荐东海王曹霖的儿子曹髦来作为明帝的继承人,我见他喜欢读书,又乐于批阅朝臣们的奏章,期望他可以成为一个明君,但他却性情暴烈,并且越发严重。我多次叱责他,他却更加愤恨,编造散播大逆不道的言论来诽谤我,并且与我断绝往来。那些他捏造的话,简直不堪入耳,甚至是天地都无法容忍的。所以我私下向大将军传话,说他不能敬奉宗庙承继帝位,否则可能会使国家陷入颠覆的混乱之中,那么我死之后是没有脸面去面对先帝的。大将军认为他年纪尚小,说我们应该多加引导劝责,让他能改过向善。但这小子蛮横无理,行为越来越过分,甚至远远地举着弩箭射向我的寝宫,诅咒说要射中我的脑袋,箭矢都落在了我的面前。我告诉大将军,他是不能不被废掉的,前后说了数十次。这小子听说之后,自知罪行深重,竟然密谋要杀掉我,收买了我左右的近身侍从,告诉他们,因为我正在服药,所以将鸩毒下在我的药中,还设计了很多种方案。当他的计谋败露后,就想在与他会面的时候趁机领兵到西宫杀死我,然后再杀死大将军。他召见了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等人,将手中的诏书给他们看,说今天立刻就要执行计划。我的处境已经危如累卵。我年事已高,难道还吝惜自己的性命吗?只是感觉这样子会辜负先帝遗愿,为天下要陷入混乱中而悲痛罢了。仰赖先祖先辈的英灵,王沈、王业立刻将他的计划告知了大将军,才使得大将军有所戒备。但这小子仍然带领左右侍从冲出云龙门,敲响战鼓,亲自拔刀,和左右侍从一起冲进交战的队伍中,结果被前锋杀害身亡。这小子实行大逆不道之事,又让自己陷入祸乱中,实在是让我悲痛得无法言说。从前汉朝的昌邑王因罪被废为普通百姓,这小子也应当只按普通百姓的礼节下葬,让天下万民都知道他的所作所为。还有尚书王经,也一样参与到谋乱之中,现在下令将王经和他的家属一起收押交付廷尉审理查办。”十四日,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昭、太尉高柔、司徒郑冲前向皇太后跪奏说:“我们敬读了太后的旨意,已故的高贵乡公违反正道,犯法作乱,让自己陷入祸乱中以致身亡,按照汉朝昌邑王因罪被废为普通百姓的先例,将他以普通百姓的礼节安葬。但我们这些朝臣处于高位,却不能匡正补救他的过失,不能阻止他奸邪悖逆的行为,所以我们接到您的命令也很震惊,心中悲痛万分。按《春秋》中的涵义,君主也不能例外,而书中所说的‘襄王出居于郑’,就是说他不能遵从母亲的教诲,所以不让他继承王位。现在高贵乡公大肆行不轨之事,几乎危害到社稷,这样的结果都是他自作自受,是天下和神明都不能容忍的,按照平民的规格下葬,确实是合乎先例的。但我们认为皇太后是心存仁慈,虽然从大义出发宣布高贵乡公的不义行为,但心中还是心存怜悯的,我们身为臣子也有不忍之心,所以我们请求皇太后是否能加恩,允许高贵乡公按王侯的礼节下葬。”皇太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皇太后派代理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持旌节迎常道乡公曹璜入京承袭明帝的帝位。十五日,群臣向太后奏请说:“殿下贤德光耀四海,保佑国家安定和平,但至今殿下的旨意还是只称为‘令’,与藩王的用法是一样的。我们请求从今以后,殿下您的旨意都称为‘诏’,就像前代太后们亲政的先例一样。”

三国时期曹魏史书(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讲)(8)

癸卯,大将车固让相国、晋公、九锡之宠。太后诏曰:“夫有功不隐,周易大义,成人之美,古贤所尚,今听所执,出表示外,以章公之谦光焉。”戊申,大将军文王上言:“高贵乡公率将从驾人兵,拔刃鸣金鼓向臣所止;惧兵刃相接,即敕将士不得有所伤害,违令以军法从事。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横入兵陈伤公,遂至陨命;辄收济行军法。臣闻人臣之节,有死无二,事上之义,不敢逃难。前者变故卒至,祸同发机,诚欲委身守死,唯命所裁。然惟本谋乃欲上危皇太后,倾覆宗庙。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惧虽身死,罪责弥重。欲遵伊、周之权,以安社稷之难,即骆驿申敕,不得迫近辇舆,而济遽入陈间,以致大变。哀怛痛恨,五内摧裂,不知何地可以陨坠?科律大逆无道,父母妻子同产皆斩。济凶戾悖逆,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敕侍御史收济家属,付廷尉,结正其罪。”太后诏曰:“夫五刑之罪,莫大於不孝。夫人有子不孝,尚告治之,此儿岂复成人主邪?吾妇人不达大义,以谓济不得便为大逆也。然大将军志意恳切,发言恻怆,故听如所奏。当班下远近,使知本末也。”六月癸丑,诏曰:“古者人君之为名字,难犯而易讳。今常道乡公讳字甚难避,其朝臣博议改易,列奏。”

【译】二十一日,大将军司马昭还是坚决推辞被提升为相国,加封晋王,加九锡之礼的恩宠。太后下诏说:“有功劳不应该隐藏,这是《周易》所提倡的。实现他人的美好愿望,也是古代圣贤们所推崇的。现在我愿意听从大将军的请求,但要明文昭告天下,以彰显您的谦恭的美德。”二十六日,大将军司马昭上奏说:“高贵乡公当时率领部下以及一些跟随的人,擂鼓举刀向臣的住处而去;臣担心会发生混战,就下令我的部下不能对高贵乡公有所伤害,违反的人一律以军法处置。骑兵都尉成倅的弟弟太子舍人成济冲入混战的阵中刺伤了高贵乡公,使他丧命;我就立刻将他收押起来以军法处置。臣听闻为人臣子的应有的节操,除了为君而死没有别的选择,侍奉君主的大义,应当是不敢回避君王的责难。但先前突然发生变故,灾祸突然降临,臣想要将生死置之度外不做抵抗,一起听随天意。但又想到高贵乡公的计划是为了要杀掉太后,扰乱国家安定。臣虽然忝居高位,但臣的职责就在于守卫国家朝廷安定,担忧臣就这样死去,但罪责却会更加深重。所以想要像伊尹、周公等先贤一样,挺身而出以平定国家的危难。但同时也反复告诫部下,不能接近皇上的车驾伤害皇上,没想到成济突然冲入兵阵中,导致严重后果。臣深感悲痛,肝肠寸断,不知道哪里可以以死赎罪。按律法,大逆不道的人,他的父母妻子孩子都应该处死。现在成济悖逆残暴,扰乱国家法纪,罪大恶极。请太后立刻下诏令侍御史收押成济的家属,交付廷尉审理,查明并依法严惩。”太后下诏说:“要判处五刑的罪责,没有比不孝更严重的了。平常百姓家有不孝子孙,尚且还有上告官府以求惩治,难道高贵乡公这人还能担任一个国家的君主吗?我是个普通妇人,不了解天下大义,但我认为成济的做法并不能称为大逆不道。但大将军你意志坚定,言辞恳切,言语哀伤,所以我同意你的请求。并且应该将这件事公告天下,让百姓都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六月初一,太后下诏说:“古代的君主所取的名字,大多是不容易犯讳又容易避讳。现在常道乡公名璜,他的名字比较难避开,所以朝臣们可以充分讨论一下应该改个什么样的名字,讨论好了就呈奏上来。”

三国时期曹魏史书(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七讲)(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