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棒叙事诗(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

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

这就是一首感情真挚的叙事诗,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作品的名字叫:”妈妈借米”。

这首叙事诗改编自澧州大鼓。从网上能够查询到的信息非常有限。澧州大鼓曾叫湘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传说源自庄子的鼓盆歌。周孝王母亲喜欢听故事,为表孝心,讨得母亲欢心,周孝王便时常陪伴母亲左右,边敲桌子边给母亲讲故事。周孝王孝敬母亲的故事感人至深,其事迹与行为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人们将敲桌子又演化为敲竹筒、敲瓦盆,最终发展成孝鼓,到庄子时已形成了丧鼓。”妈妈借米”就是澧州大鼓的一个段子,讲述的是六、七十年代农村真实生活纪事。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没查询到作者和原唱的文字资料。

史上最棒叙事诗(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1)

我们经常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除了挖掘历史古迹开发旅游景点,如何记载民间艺术家和作者的创作,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传承历史文化并不是一句空口号,还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所以坚决推荐这首”妈妈借米”叙事诗,入选初高中生课本,至少进入课外阅读必选篇目。要在下一代的孩子中留下民族的记忆,让他们珍惜生活,热爱生命。这样的叙事诗比流行歌词更具有时代意义。下面是通过视频录音整理的”妈妈借米”文字,当然需要作者的更正和修改:

史上最棒叙事诗(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2)

我的父亲死于1973年,

妈妈持家好艰难,

四个孩子我为三。

每一个月大约有七八天,

我的娘啊,

不借米家里就吃不成饭。

搪瓷脸盆手里端,

左右邻居开始转,

妈妈每次去借米呀,

我都跟在她的身边。

史上最棒叙事诗(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3)

有的把门关了,

有的翻白眼,

还有的放狗子赶,

还有的甚至骂翻天了:

婆娘你咋这么懒,

你不跛脚你没瞎眼,

吃饭怎么要我管?

借米借得不要脸。

史上最棒叙事诗(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4)

受尽屈辱的妈妈陪着卑微的笑脸,

眼中却是泪花闪闪,

拉着我这个小不点哪,

悄然走远到了无人处,

擦一擦流泪的眼,

看一看我那饥饿的脸,

望一望别人屋顶家的炊烟,

几多悲伤,

几声长叹。

史上最棒叙事诗(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5)

妈妈借米的最后一战,

是生产队的那个女保管员。

站在门口一声喊,

姐姐我又来借米,

不一会儿大门口走出仓库女保管。

一个善良的中年女保管员,

一升子白米手里端,

倒在我妈妈的脸盆中间。

她说道,你呀你,还了借,借了还,

你不嫌烦我就烦,

姐姐早就告诉你

我的米你不用还,

等你的儿女长大了一起还。

史上最棒叙事诗(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6)

妈妈说有借有还我再借不难哪。

她说道,怎么你每次都多还?

我借你一平升米,

每回还哪,你升子里头的米都堆个尖呦。

妈妈说,没有,没那个事儿,

是你看花了眼。

女保管轻声叹,妹子啊,

你年纪轻轻就死伴,

几个儿女没成年,

一个小的还在睡摇篮,

咋不重新找个伴,

夫妻共同度难关哪?

史上最棒叙事诗(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7)

妈妈说,我哪个不想找个伴啊?

但是你朝我的家里看,

哪个男人找累赘,

跑到我家来为难呢?

我苦点累点没有啥,

我好歹朝我的儿女们看。

姐姐多谢你的米,

我下个月还。

借米回家就煮饭。

我就围着妈妈转哪,

我问妈你还米为什么要多还呢?

妈妈说干活一抹一把汗,

哪有一粒便宜饭?

人家借你是恩典,

你多还一点是温暖,

这叫相互不亏欠。

妈妈人穷志不短,

儿女也没丢尊严啊。

说话之间饭就煮好,

一碗稀饭三碗干 。

史上最棒叙事诗(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8)

干饭给我们读书人,

我的娘啊,你吃碗稀饭呀。

妈妈说读书人不能吃稀饭,

几泡尿一放肚子空,

熬不到天黑吃晚饭。

一样的米煮两样的饭,

亲娘啊饥一餐饱一餐,

磕磕绊绊几十年。

我的娘啊,

将儿女们一个个送出了贫穷的山湾,

送到了大城市里面,

妈妈已经白发斑斑。

儿女们现在有了钱,

把妈妈接到了城市里边,

我的娘又说住不习惯呢?

顶着她那一头白发

拖着衰老的身板,

又回归大山了,

继续守望我们生命的摇篮。

史上最棒叙事诗(一首值得推荐入选中学课本的叙事诗)(9)

天下的儿女,

忙忙碌碌,走南闯北,

你走得出妈妈的视线啊,

走不出妈妈的思念。

回来你抽空回来,

妈妈已衰老,

回来你要回来,

抽空回家看看。

补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刻骨铭心的特殊记忆,我们需要时常把记忆拿出来晾一晾,晒一晒,让记忆不会变得潮湿霉烂,不会湮灭在历史的长卷中。这种记忆一旦丢失或褪色,要想找回或修复,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达,必须要时刻牢记这种坚守,这是民族之根,生命之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