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任用哪几个人(唐高宗唐玄宗之间复杂的权力交接)

武则天 (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唐高宗李治(628—683),武则天比李治大4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唐玄宗任用哪几个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唐玄宗任用哪几个人(唐高宗唐玄宗之间复杂的权力交接)

唐玄宗任用哪几个人

武则天跟丈夫李治谁年纪大?

武则天 (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唐高宗李治(628—683),武则天比李治大4岁。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 ,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有两个意思,一是说长得漂亮,二是说善用妩媚之术),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出家经历

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2年。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则天年十四岁时,唐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丽,以功臣之女的身份入宫,封为五品才人,改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这里还有一层关系,李世民的燕妃和武则天的母亲有亲戚关系,毕竟武则天母家人跟隋朝皇室还有点亲戚关系,所以武媚娘的入宫,背后也有可能是燕妃出了力。)

武则天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在左近服侍的武则天和太子李治逐渐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新皇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借口入感业寺进香,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多次和武则天幽会。

永徽二年(651年),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得皇上专宠的情敌萧淑妃。而李治早有此意,当即应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入宫后不久查出怀有身孕,永徽三年生下儿子李弘。

李治对武则天大为宠爱,冠绝后宫。就连当初独得唐高宗宠爱的萧淑妃,也渐渐失宠。最后王皇后、萧淑妃、武则天三人互相争宠,宫中腥风血雨不断。

争宠的结果,和明显以武则天的胜利而告终。萧淑妃和王皇后被废,唐高宗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李弘因此成为唐高宗第一位嫡子。在李弘之前,唐高宗立庶长子李忠为太子。如今有了嫡子,于是废李忠而改立李弘为太子。

武则天与李治这对姐弟恋中到底有没有真爱?

按照历史最权威的推测和计算,我们的武则天姐姐比李治整整大了四岁,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比李治大四岁的姐姐不但让李治在皇位上陶陶然寿终正寝,并且将李家江山一手揽入囊中,让大唐王朝国泰民安欣欣向荣了几十年。由此可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两个人的爱情真不是年龄可以衡量的。但是,一个妩媚十足,有野心又有才学的武则天凭什么就爱上了李治呢,凭啥说他们就是真爱而不是权力之爱呢?看小编来细细分析一番。

首先,武则天进宫时根本就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而那时的唐太宗从古代人的年龄时来看,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糟老头了。尽管权力无边,但是对一个小姑娘来说,感受到的除了是威严也罢威吓也罢,独独缺少那份打动她灵魂的爱情。当然,唐太宗也仅仅把武则天当做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媚娘而已。要说擦出爱情的火花,还是要靠李治这个英俊少年来完成。而唐太宗的病重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机会。武媚娘的一个眼神也许能让年龄相当的李治彻夜失眠,而李治的一个微笑能让武媚娘怦然心动。这些都是她在老态龙钟的李世民那儿得不到的。

再者,当李治正式登基做了大唐天子之时,也正是武媚娘在感业寺吃斋念佛凄凄苦苦的日子,两个人对比之下一个贵为天子,一个成了无依无靠的小尼姑,简直是云泥之别。此时的武媚娘对李治更加怀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敬和爱慕,从她写给李治的诗完全可以看出,这种情愫在武则天心中的汹涌澎湃:“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从字里行间就可以读出,她对小四岁李治弟弟的思念已经到了心乱如麻的地步,甚至到了连颜色都分不清楚的入魔境地,那条我们在一起玩耍时穿着的石榴裙留下我多少相思泪水的痕迹?不信你可以来看啊。可见,这种情真意切的句子不是真爱是写不出来的。

更甚,最能表现出武则天对李治这个懦弱没有主见的皇帝真爱的是,在她当皇后(公元649年李治登基,公元655年为皇后),到掌握大权以后,她时刻密切关注李治身边的那些个后宫美女们,只要发现李治有什么意向或稍微的动心,武则天的气就不打一处来,除了对自己的姐姐于心不忍,其她一切对李治有企图心的美女,统统被武则天找理由不是处死就是果断赶出宫外,要不就是打入冷宫软禁弄死。对于李治的爱,武则天只有一个坚定信念,我武则天一心一意爱的人,只要你李治还活着,你就得照原样一心一意还给我。就这样,李治这个大势已去的皇帝和武则天过上了一夫一妻的安稳日子,这份稳稳的爱也是他的福气,直到他寿终正寝。至于武则天后来的那些个面貌俊俏的年轻面首,就如同李治生前身边那些女人,消磨时光而已,都无关紧要了。

从唐高宗李治到唐玄宗李隆基之间的皇帝更迭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他和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登基继位,史称唐中宗。李显性格昏懦,嗣圣元年(684年)2月,武则天命人勒兵入宫,将中宗贬为庐陵王,软禁在均州和房州。才做了3个多月的皇帝就这样被赶下来,这是他第一次的帝王生涯。

中宗李显被废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四子李旦继承皇位,史称唐睿宗。他为人庸懦,毫无作为,当了7年的傀儡皇帝,后被武则天取而代之。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圣历元年(698年)3月,武则天突然向房州发了一道诏书,召回庐陵王李显。回到洛阳不久,武则天就再次立李显为太子。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称帝。

公元710年5月,唐中宗被自己的妻女(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享年55岁。韦皇后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由于韦后倒行逆施,睿宗的第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中宗死后的当年,唐隆元年(710年)6月24日,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

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2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第三子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延和元年(712年)8月25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把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是年,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

因此,从唐高宗李治到唐玄宗李隆基期间的皇帝更迭顺序是: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子;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四子;

[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子;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四子;

[唐少帝李重茂],唐中宗李显第四子,即位不到一月,遭遇唐隆政变。

[唐玄宗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

李重茂(唐少帝)

早期经历

李重茂延载元年(695年)出生,是唐中宗李显的第四子,生母不详,据推测是身份低微的宫人。圣历三年(700年),被封为北海王。神龙元年(705年),受封温王,且任右卫大将军兼遥领并州大都督 。

继位为帝: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毒死,韦皇后遂立年仅16岁的李重茂为皇帝,改年号为“唐隆”,由韦皇后临朝称制。

李重茂即位后不足一个月,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当政的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等政治女性。

禅位相王:

政变结束后,李重茂和他的叔叔安国相王李旦登上城楼,说:“韦皇后窥伺神器已被诛灭,百姓不要惊慌。”

为安抚百姓,下令免除全城百姓全年赋税的一半。

可当时政治敏感的人就感到不对,皇帝抚民,相王跟着干嘛?未过几日,李重茂在太平公主的教唆下,下诏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叔叔李旦。李旦因为在政变中没有任何作为,身份尴尬所以坚辞不就。政变各人轮番上阵劝说李旦,李旦才答应做皇帝。

甲辰日,被太平公主的挟持,李重茂上朝。因为中宗李显刚刚驾崩,还属于国丧期间,所以皇帝的御座就在东面,坐东朝西。西面就是中宗李显的梓宫,旁边还站着相王李旦。群臣为首者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一见群臣各就各位,就说:“国家不安,皇帝为了稳定国家要传位相王李旦。”

唐隆政变的大谋士刘幽求也适时的拿出早就写好的传位诏书宣读起来。李重茂知道自己皇位难保,但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当时就傻在哪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尴尬局面,传位诏书宣读完毕,新皇帝等着接班,李重茂愣是不动。太平公主当即三步两步来到御座前,对着他说道:“人心已经都归向相王。孩子,这个位置不是你的了!”一把拉住领子扔在一边,到棺材旁拉着李旦的手扶上皇位,下去率领群臣山呼万岁。就这样李重茂被废掉皇帝身份,被重新降封为温王 。景云二年(711年)又改封襄王。

遭贬去世:

李重茂被废帝位不久,兄谯王李重福以为自己是中宗年纪最长的儿子,理应即皇帝位,就假传圣旨到了洛阳,诏告天下自己是皇帝了,改元“中元克复”。

又给了现任皇帝和废皇帝安排了工作——相王李旦封为“皇季叔”,少帝李重茂封为“皇太弟”。但是没几天,洛阳留守官员在没有中央指挥的情况下,就挫败李重福叛乱,李重福兵败身死。李重茂也受到哥哥李重福叛乱的牵连,被贬往地方,没过一年,不明不白死在驻地梁州,时年20岁,葬在武功西原。

《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新唐书·卷五·本纪第五》《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有记载。

哥哥:

李重润,懿德太子;李重福,谯王;李重俊,节愍太子。

历史评价:

《旧唐书》:“天将涤荡昏氛,非重茂所能枝也。”

轶事典故

李重茂是唐中宗李显第四子。《资治通鉴》写明他于景龙四年六月丁亥(710年6月7日)即位为帝,时年十六。这和《旧唐书·凉王璿传》中“将诛韦后,故温王重茂虽年十六七,竟亦居中”的记载相互吻合。据此推算他当出生在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死在开元二年(714年),时年二十岁 [7] 。《旧唐书·殇帝传》中说他死时十七岁当为误记。

现已无法查证李重茂的生母是谁,李隆基起兵诛韦后时她应该还活着,但毫无影响力。从重茂应对政事极其白痴来看,她并未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对时事政治也一窍不通,应当只是一位普通宫人,很可能是中宗在房州所纳的民间女子。重茂的嫡妃陆氏,也非当时着姓。则重茂出身寒微,应无疑问。

李重俊(唐朝节愍太子)

李重俊(?-707年8月7日),唐朝宗室,唐中宗李显第三子,生母不详。

李重俊早年历封义兴郡王、卫王,拜洛州牧,神龙二年(706年)被立为皇太子。但因不是韦后亲生,颇受猜忌。安乐公主、武三思等人也多次进谗言诬陷他,地位受到极大威胁。

神龙三年(707年)七月,李重俊与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而后攻打宫城,意图杀死韦皇后等人,却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他逃奔终南山,中途被部下杀死。相王李旦继位为睿宗之后,追复李重俊太子之位,赐谥节愍,陪葬定陵。

惨遭暗杀

李重俊看到政变失败后,率领百余骑兵奔出肃章门,逃往终南山。

唐中宗令长上果毅赵思慎率轻骑追赶。李重俊到抵达鄠县西十余里处,麾下仅剩几个家奴跟随。他见天色已晚,便到树林中休息,结果被左右亲信杀害。

唐中宗命将李重俊的首级斩下,献于太庙,并以之祭奠武三思、武崇训父子。李重俊死后,东宫僚属没有敢接近李重俊尸体的,唯永和县丞宁嘉勖解下衣服将太子首级收拾起来并痛哭,因此被贬兴平丞,被宗楚客贬死,唐睿宗追赠宁嘉勖为永和县县令。(形势比人强,也比良心强)。太子李重俊政变时所经过的诸城门守护者都被连坐流放;韦皇后的党羽上奏请求将他们杀死,唐中宗没有同意。

景龙元年(707年)年八月,韦皇后及王公就上表将多次发生政变的玄武门改名为神武门。

李重润(唐朝懿德太子)

李重润(682年 - 701年10月8日),即懿德太子,本名重照,生于东宫内殿(今陕西省西安市),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避武后讳改。降生时高宗立为皇太孙,开府。

中宗失位,太孙府废,贬庶人,别囚之。帝复位,封邵王。武后信谮而怒杖杀。追赠皇太子,谥懿德。

李重润,祖籍陇西成纪,唐朝宗室。唐高宗李治嫡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母韦皇后。

开耀二年(682年)正月,当时其父唐中宗还是太子,李重润在东宫殿内出生。李重润的祖父唐高宗非常高兴,在李重润满月之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淳。

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唐高宗立李重润为皇太孙。唐高宗打算为李重润开设府署,设置官属 ,询问吏部郎中王方庆的意见。王方庆回答说:“晋和齐都曾立皇太孙,太子的官属就是皇太孙的官属,未曾听说太子还在东宫而另外又为皇太孙设置官属的。”唐高宗说:“从我创始,可以吗?”王方庆回答说:“三王不互相承袭礼仪,有什么不可以!”于是王方庆奏请为李重润设置师傅等官。后来唐高宗疑虑这样做不合古法,始终没有任命。

永淳元年(682年)秋天,唐高宗准备封禅嵩山,让唐中宗赶赴东都洛阳,让皇太孙李重润留守京师长安。

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去世,唐中宗继位,由武则天临朝摄政。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初六日,武则天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幽禁起来;改立幼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仍由其临朝摄政。二月初八日,武则天下令废除李重润的府署,并将其贬为庶人 ,另在别处囚禁。四月二十二日,武则天将唐中宗、韦氏等人迁移到房州。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复立唐中宗为皇太子,封李重润为邵王。

大足元年(701年)九月,当时张易之兄弟得幸于武则天,李重润遭人诬陷构罪,说李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基等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内宫。武则天得知后大怒,于九月初三日,将三人杖杀而死(一说逼迫自杀) [13] ,李重润死时年仅十九岁。

李重润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既死于非罪,大为当时人们所悼惜。旧唐书载,唐中宗复位后,追赠皇太子,谥号懿德,陪葬乾陵,并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为冥婚,与李重润合葬。1971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懿德太子墓时,在墓室石椁内发现一男一女两副残缺不全的人骨架,经鉴定,与文献记载相吻合。由此看来,懿德太子生前未曾婚配,死后却实行阴间结婚,即“冥婚”。

历史评价

刘昫等《旧唐书》:“重润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 [18]

欧阳修等《新唐书》:“重润秀容仪,以孝爱称。”

深受皇帝宠爱的公主,为何要将自己的父亲毒死?

安乐公主是唐朝有名的一个公主,也是一个备受后世唾骂的公主。他是唐中宗李显和韦后所生的女儿,李裹儿,长得非常漂亮,有大唐第一美人之称。备受父母宠爱,这个长在蜜罐里的白富美却为何要将自己的父亲毒杀呢?这还得从她出生说起。

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从皇帝废为庐陵王,贬到均州,从京城贬到地方,不管是从身体还是心理都让李显夫妇二人倍感艰辛,尤其是心理时时充满恐惧,随时面临着死亡威胁,他们很怕从长安来的使者,生怕他们带来的就是赐死密诏。

怕什么就来什么,这次又来了长安使者,李显夫妇二人惊恐不已,但是这次却不是赐死的圣旨,而是让他们迁往房州,此时,韦氏已经身怀六甲,显然行动不便,但是好在没有被赐死。李显和韦氏整理好行装后便向房州进发,在马车上一路颠簸,韦氏在路上早产生下了一个女儿,李显惊慌不已,当时情况非常窘迫,他便脱下了自己的衣服将女儿包裹起来。随即将她的名字也取为裹儿。

因李裹儿特殊的降生经历也使得李显夫妇对她愧疚不已,于是非常疼爱她,几乎是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她无所不从,无所不依,如此一来,李裹儿从小就养成了骄傲任性,蛮横霸道的性格。

公元705年,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传位给李显。于是,唐中宗李显第二次登上了皇位。这时安乐公主的权利也水涨船高,随着父亲登上帝位,她恃其宠爱而权倾天下。她可以随便任命朝臣,她经常用手蒙住前面的内容,让父亲唐中宗签字盖上玉玺。唐中宗宠爱她,每次都笑着答应她。

此时,安乐公主的欲望已经不能满足仅仅只是任命几个朝臣,她觉得自己就是天之骄女,自己的几个兄弟都不如自己,事实上也是如此,唐中宗对她的宠爱超过所有的子女。

当时的太子是李重俊,因不是韦后所生,安乐公主经常呼他为奴,欺负他。并且请求唐中宗废李崇俊为王,改立自己为皇太女,将来由她来继承父亲的帝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自古以来哪有公主继承帝位,所以中宗便没有答应她,谁知,安乐公主不依不饶,还跑到殿堂上去哭闹,要父亲立自己为皇太女。一直以来对安乐公主百依百顺的中宗,这次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这也使得安乐公主心生怨言,对父亲不满起来。武则天开创了一个女性掌权的时代,所以想当女皇的不止安乐一人,她的母亲韦后也想当女皇。韦后便和安乐公主商量毒杀中宗,韦氏承诺登基后,立她为皇太女。

中元节的时候,韦氏做了一些下了毒的饼子,让安乐公主给中宗送去,中宗不知情,连吃几个,吃完便七窍流血,驾崩了。

中宗驾崩后,韦氏也没有得以顺利继位,中宗的侄子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控制了宫廷,韦氏被赐死,安乐公主在临死前还不知情,她还在梳妆台上描眉,旁边还坐着一个少年美男子。她被冲进来的士兵砍死在梳妆台上。

安乐公可以说是罪有应得,违背天理的事情做多了,人人得而诛之。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千古骂名,人人唾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