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写的28个字(爱国诗人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这一段,让多少人记忆深刻,因为这首诗,我们认识了臧克家,一位显赫文坛的大师级人物。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著名的诗人,当年竟然是“学渣”,考大学的时候数学得零分,就是他最擅长的作文,竟然也只写了短短三句话。

但就是这三句话,不超过三十个字,让国立青岛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学当年的考官闻一多看中,破格录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臧克家写的28个字(爱国诗人臧克家)(1)

大师当然不可能是“学渣”。臧克家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祖上在前清考取过功名,父亲更是法政学堂毕业的,家庭里面文化气氛十分浓郁,可以算得上是书香门第。小时候的臧克家就对文艺很感兴趣,他的祖父和父亲都爱诗。祖父为人严肃沉默,令人不敢接近,但一高兴朗诵起诗来,声音里就饱含情感,进入诗的境界而成了另一个人。

大约在八九岁的时候,臧克家上了私塾,12岁的时候上本村的初级小学校。在私塾读书的那几年,他竟能背熟六十多篇古文。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学霸”,然而好景不长,臧克家八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去世,父亲更是患上肺病,终年咳血,家里为了给父亲治病,渐渐入不敷出。

当时华夏饱受帝国主义蹂躏,在初小那几年,臧克家经常听孙梦星老先生提及:“我们堂堂大中华,有几千年的光荣历史,竟被小小日本这样欺压!而当局又一味忍让,弄得国亡无日,四万万黄帝的子孙,全将变成亡国奴了!”臧克家听到这些话满怀悲愤,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臧克家写的28个字(爱国诗人臧克家)(2)

1923年夏,臧克家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他也开始习作新诗。两年后,他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处女作《别十与天罡》,署名少全。随后,他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与北伐,加入讨伐夏斗寅的战役。

经历过富足和贫穷,也经历了屈辱和战争,臧克家知道,自己要想报效祖国,也只能不断地学习,利用先进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他选择考取更高的学校学习更多的知识。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正好符合他的要求。然而有意思的是,一直是以学霸形象出现的臧克家这一次却失算了。

因为小时候他大多数是在家里学习或者是在村子里面的私塾学习,私塾的教育系统并不完善,知识也不是很全面,数学更是没有涉及到,对数学一窍不通的臧克家在考试的时候完美地避开了所有正确的答案,考了零分。

臧克家写的28个字(爱国诗人臧克家)(3)

好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系统还没有得到完善的发展,所有学校的招生考试也是各个学校自己出题,虽然有一套的管理办法,但是并不严谨,也没有法律的约束。当时国立青岛大学考官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个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另一个是《生活杂感》。在考试的时候,臧克家选择了《生活杂感》,也正是因为这个作文考试,才让臧克家进入了闻一多的视线。

臧克家在自己考试的文章里写道:“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没错,这三句话就是臧克家考试的全文,虽然很短,但有着独特的思想和深度。或许是考官闻一多当年考清华大学的时候也是因为作文优异而被破格录取的,他对臧克家的作文反复咏读,最终给了98分的高分,并且破格录取了臧克家。

当然,事实证明闻一多没有看错人。臧克家在校期间在新诗创作上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获闻一多、茅盾等好评,用其一生书写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终成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