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中如何备教材(不可忽视教材这个地方)

备课,不可忽视教材这个地方

沧浪居士

备课中如何备教材(不可忽视教材这个地方)(1)

2017年7期《教育视界》封面


课后习题: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文/张道明

小语教材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练习题,它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凸显单元训练重点,紧扣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既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又暗含了教学思路和策略,还提示了教学的重难点,是课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库 ”。倘若教学中我们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开发并用好“课后习题”资源库,将有助于我们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 确定教学内容的“指南针”

常言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于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需要思考“教什么”。不少教师对文本深钻细研,在细致解读文本时却忽略了课后习题,致使课后习题形同虚设。

其实,课后习题是编者结合课标的理念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及文本特点精心设计的,绝非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往往蕴藏着编者意图,或明或暗地昭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内容,告诉我们“教什么”。

比如,《月光曲》(人教版六上八单元)课后有这样几个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3.背诵第九自然段,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细细琢磨上述习题就为我们提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1题“有感情地朗读”告诉我们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读通全文的基础上,要反反复复在课文里走几个来回,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感受,才可能读出感情,自然体会到如此清幽的月色里,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之情感动,灵感顿至,即兴演绎出《月光曲》。

第2、3题指向课文第九自然段,这是文本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时,要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与丰富联想,把文字读成一幅幅变幻多姿的画,开始微波粼粼,接着风起浪涌,波涛汹涌。

教师朗读,让学生随着文字闭目想象,抽生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后,再自由练习朗读,再读出感情,读出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背诵,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目的。

第3题抄写喜欢的语句,旨在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对于“学生喜欢的语句”,教师不能任随学生自己选择,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写得美的语段供学生抄写,否则学生会避多就少,起不到积累优美语言的作用。

事实上,教师认真研读课后习题,容易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为教学打开一扇窗。

  • 厘清教学思路的“方向盘”

常言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阅读教学若能寻着一条线进行就会让课堂层次清晰,脉络分明,不蔓不枝,干净利落,有利于达成教学的有效度。

课后习题并非可有可无,而是编者匠心编排,刻意为之。教师钻研课文,细读文本的同时,也要认真研究课后习题,往往会找到一条教学的主线,串起各个教学环节。

譬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课后习题“我有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不妨这样进行,板书课题,学生读题,释题,重点理解“之”“崛起”的意思;教师抛出问题,“这是谁的志向?”“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教师问:“同学们,课文中有个四字词语告诉了我们,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学生会找到“中华不振”,师继续设问: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

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勾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之后,再让学生交流、探讨、品读,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亲人被车轧死,洋人的耀武扬威,中国巡警的冷漠,群众敢怒不敢言”深刻感受中华不振,为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体会其立志的原因铺路搭桥。

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目睹这一幕”回到家,他在想什么?让学生写话练笔,学生才会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述教学,教师抓住“中华不振”引导学生朗读、思考、交流、写话,在涵咏体味中走近文本,走进作者心灵。思考细心的语文教师不应忘记课后习题,教学主线常常隐藏于此

  • 突破重难点的“加油站”

不可否认,每篇课文都有教学难点。如何突破难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琢磨。教师要把课后习题作为备课的重要阵地,因为考核习题或明或暗地为我们突破重难点指明了方向。

比如《詹天佑》一文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试画一个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再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上陡坡的方法”,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在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时候,詹天佑又遇到了哪些困难?读读第5、6自然段,勾画有关句子。

(生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抽生交流)

师:这些困难詹天佑又是怎么解决的呢?请两个同学上黑板分别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两个学生上黑板画图,师生再根据课文内容,评价所画的图)

师:我们刚才是通过图画来理解第5自然段的。现在请一个同学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詹天佑采用的开凿方法好在哪儿?

(指名读第5自然段)

生:这样可以缩短工期。因为同时有几个工作面在施工,工期就缩短了。

师:说得在理。詹天佑又是如何克服困难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呢?请一个同学读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

(指名在黑板上画“人”字形线路,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好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好,可以少花钱。“人”字形线路是顺着山势建的,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师:你认为詹天佑把帝国主义者制造的困难又变成了什么?

生:一种智慧。

生:一种创造力。

师:詹天佑发明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课文第2、3自然段衬托出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一个很有才华,很有智慧的人。

生:一个才华出众的人。

上述教学,教者依据课后习题设计环节,引导学生读后画图,结合图交流讨论,图文结合,轻轻松松地通过画示意图就攻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本,感受到詹天佑的智慧以及课文衬托的表达

  • 课堂练笔的“切入点”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旨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写法等方面习得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很多课后习题都有“小练笔”。

比如,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我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去年的树》);

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颐和园》);

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搭石》);

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别的长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呼风唤雨的世纪》);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地震中的父与子》);

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鲸》)……

教学时,若能够有意识地把“小练笔”巧妙地融合于教学中,就容易打通阅读教学与习作之间的通道,架起读写桥梁,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总之,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者的精心设计的内容。

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关注课后习题,用好课后习题这个“资源库”,就能为阅读教学打开另一扇窗,让课堂教学简约扎实,富有成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