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在古代是什么地方(莆田市历史考证之一)

引言:誉称“文献名邦”的莆田,却被莆田县最早置县时间、县名来源,至少困扰了820多年。民间、官员、学者、志书对莆田最早置县时间有三说:一是置于唐;二是置于隋;三是置于陈朝。县名来源也有三说:一是古称“莆口”;二是古称“蒲田”,后去水从“莆”;三是当时的自然环境和里名,即“莆田”。

莆田在古代是什么地方(莆田市历史考证之一)(1)

引文:

福建政区地名考六则

因志书记载不一或错漏,或受资料的限制,甚至出于疏忽,而把福建政区、地名考证错的文章很多,也有一些问题因史书记载简略,难作判断,至今尚存争论的,如冶县、闽中郡等即是……现将其他问题再作考证如下,不当之处,敬请专家赐教。

一、

二、

三、

四、

五、

六、蒲田与莆口考

《陈书·虞荔传》记章昭达追击陈宝应,宝应“夜至蒲田”。《资治通鉴》卷一六九“天嘉五年条”则载:“宝应大败,逃至莆口。”按今莆仙平原原是稻苗不长,“惟蒲生焉”的沼泽地,(11)这片沼泽地是从唐代开始改造的,但被广泛围垦,并化良田,要到宋朝时候,(12)故为明其艰食,设县“以蒲名邑”(13)。可见《资治通鉴》的“莆口”,乃当“蒲田”之误。正因如是,故宝应兵败及此,面对大片的沼泽地,走投无路,方叹“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14)由是而推,莆仙平原早期不宜耕作,陈时立县条件尚不具备,设县的时间从《隋书》及新旧唐书地理志一说为是,即隋初置县,旋设旋废,直到唐代经过围垦,经济逐渐发达,复县始得稳固。(15)

注:

(11)、(13)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引《邑人太仆卿林源记》。

(12)林汀水:《从地学观点看莆田平原的围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

(14)《陈书·虞荔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62页。

(15)莆田,本南安县地。一说置于陈,隋开皇十年废,唐武德六年复(《元和志》卷二九);一说开皇年间置,大业初废(《隋书·地理志》、《八闽通志》卷一、《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六),武德五年复(新旧唐书地理志)。

按《陈书·虞荔传》记章昭达追击陈宝应,宝应“夜至蒲田”,宫兆麟《莆田县志》卷三据此逐谓,莆田设县于陈,治所同今;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则据《通鉴》所云,又推论说:“莆口”为今“莆头”。以上二说疑皆非是。

一、1949年前的府志、县志盘点

  (一)府志及莆田县志

1、“图经”

2、“旧志”

3、“旧记”

4、“莆阳旧志”

5、“旧志”续稿

6、《兴化军志》

注:据《永乐大典》、《大明一统志》、《八闽通志》载称,莆阳旧有如上方志(大部分完整志名不详) 。

  7、《莆阳图经》7卷,南宋知军钟离松(1169年)倡修,军学教授陆琰撰。书失传,存林光朝序。(《重刊兴化府志·杂记类》《宋史·艺文志》)

  8、《莆阳志》 卷,知军潘畤(1173年)修,书失传。(《重刊兴化府志·治材》《兴化府莆田县志·名宦·潘畤传》)

9、《莆阳志》15卷,知军赵彦励于绍熙三年(1192年)延请郑侨、林选等修,该志“不叙人物”,书失传。俗称“绍熙志”或后人所谓的“宋志”。庆元二年(1196年),知军何纮修《莆阳人物志》3卷,以补其缺。(《重刊兴化府志·治材》《乾隆志·名宦·赵彦励传》)

10、《莆阳比事》7卷,李俊甫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编。属类书(类志)。西隆州知州黄海《续莆阳比事》8卷,今存6、7、8,雍正、乾隆年间撰。(《重刊兴化府志·史属》)

  注:元不修郡志,但(1320年)张敬叔翻刻“绍熙志”。见《重刊兴化府志·原序一》。现仅存《宋莆阳志辑本》。(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认为元至正三年后编有《莆阳新志》。)

注:《兴化府志·周瑛序》:“吾郡自宋绍熙(三年,即1192年)成志以来,经今三百又十年矣。元翻刻绍熙本而不自修志。国朝若永乐,若景泰,若岳,若彭亦相继修志。要之,皆为未成之书也。”

  11、“永乐志”,(1403-1424年)间。

  12、“景泰志”,(1450-1456年)间。

  13、《莆阳志》10卷,彭韶(1457-1464年)间撰。(《重刊兴化府志·史属》)

  14、《莆阳志》知府岳正明成化三年(1467年)修。

15、《莆阳志》20卷,黄体勤(成化七年,即1471年举人)、林若权成化(1465-1487年)间合著。(《重刊兴化府志·史属》)

注:其时,“莆阳志”均为“兴化府志”。

  16、《兴化府志》54卷,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春,陈效知府聘周瑛(领总志)、黄仲昭(领人物志)修之,十六年(1503年)春修成。不久,板毁于火。(浙江宁波天一阁尚残存一部。)清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林庆贻知府得陈莲峰家存《弘治府志》之抄本重刻,即今之《重刊兴化府志》。

  17、《兴化府志》36卷,康大和万历二、三年(1574-1575年)主修。“稿出众手,事间失实。”见《兴化府莆田县志·康大和传》。(日本内阁文库藏有一部、县图书馆存残本四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存抄本。)

  18、《兴化府志》59卷,林尧俞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主修,俗称“癸丑志”。(北京图书馆藏二部,各有残缺;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存抄本)。

19、《莆阳志略》,郑岳著。见《福建通志·艺文志存目·地理·都会郡县》。

《莆阳文献》,郑岳著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9,书目文献出版社。)

  20、《莆田纪略》,李廷春著。见《福建通志·艺文志存目·地理·都会郡县》。

  21、《莆田县志》36卷,林麟焻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著。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刊。见《兴化府莆田县志·卷首》。(北京图书馆存一部。)

  22、《莆田县志》,俞荔雍正二年(1724年)著。

  23、《兴化府莆田县志》36 卷,廖必琦、林黉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著,俗称“乾隆县志”。清光绪五年(1879年)补刊重印。民国十五年(1926年)再次补刊重印。

  24、《莆田县志》32册,林扬祖道光(1821-1850年)间著。

  25、《莆田县志稿》34卷,张琴1945年著。

(二)、《游洋志》8卷,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周华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张国枢补缀缺文、改名《福建兴化县志》印行。

  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仙游县游洋镇(今游洋、石苍、象溪一带)、莆田县百丈镇、永福县(今永泰县)陈山头及福唐县(今福清县)漈头、百丈岭、下庐岭一带山区设兴化县。县治设在游洋(古邑),并在此建太平军领之,不久,改称兴化军。(980年)原属泉州的莆田、仙游县划隶兴化军。是年,析来苏里(今钟山镇)入兴化县。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兴化县裁撤。

  (三)、仙游,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西部地设清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称仙游县。1949年前的县志:

  1、《仙谿志》4卷,南宋县令赵与泌主修,县尉黄岩孙主纂,宝祐五年(1257年)刊行。元黄真仲重订(福建省图书馆存抄本)。

2、《仙游县志》8卷,明林有年纂(天一阁存抄本、北大图书馆存)。

3、《仙溪志》16卷,明陈迁纂修(福建省图书馆存抄本)。

4、《仙游县志》40卷,卢学携修,郭彦俊纂,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刻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存抄本)。

5、《仙游县志》36卷,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陈兴祚修、庄大椿等纂(北京图书馆存卷4-36)。

6、《仙游县志》53卷,叶和侃(江西西昌人)总纂,历时六年编成,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刊行。

二、莆田立县时间与县名考

  1、1994年版《莆田县志》大事记载:

  天嘉五年(564年)十一月,陈宝应割据建安、晋安二郡。陈文帝遣章昭达讨之,宝应兵败,逃至蒲田被执。为莆田地名见于史书之始。

光大二年(568年)析南安郡东部地置莆田县,县治在延陵里(今城厢),隶属丰州(今福州)南安郡,不久即废。

莆田县境……南朝时属南安郡。陈光大二年(568年),析南安郡东部地,始置莆田县,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开皇九年(589年)再置莆田县。是年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莆田县属之。翌年撤销莆田县建制,其地仍归南安郡。唐武德五年(622年)从南安郡析地置丰州(今泉州),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2、2001年版《莆田市志》大事记载:

陈天嘉五年(564年)十一月,陈将章昭达起兵讨伐割据建安、晋安两郡的陈宝应,陈败逃至莆口(莆仙地域最早的港口)后被执。莆口为境内地名出现于载籍之始。

陈光大二年(568年)析南安郡初置莆田县,辖境约为今莆田市的范围,县治在延陵里(今城区),属丰州(今福州),不久废。

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再置莆田县。不久撤莆田县,并入南安县。

武德五年(622年)复置莆田县,属丰州(今泉州)。

3、2011年版《莆田市地名志》载:

莆田地名最早见于史书的“蒲口”,时在南朝陈天嘉五年(564年),其后置县乃名莆田(按“莆”字系“蒲”初文,意为其地蒲草滋生)。

 4、《莆田市志(1991-2005)》古代人物载:陈迈,……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莆田置县,陈迈为首任县令;武德五年(622年),加封车骑都尉。

 5、1966年《莆田县志稿》建置沿革和隶属沿革载:

莆田别称莆口,……据说莆口即今莆头地方。

6、张琴《莆田县志》卷二·通纪一载:

陈光大二年戊子(568年)置莆田县于延陵里,寻并入南安(《元和郡县志》)。

……陈宝应逃至蒲口被执,槛送京师,此为莆地名见于载籍之始。蒲口曷不书志为县,作是时莆未立县无所系也。陈割晋安郡为丰州,是年置莆田县属焉。未几县废,曷为书之,志始也;曷为县废,以县多水也。莆本海滨涨地多水,则地无所利而居民少,故废之也,然县之名自是立矣。

通鉴……宝应众溃,夜奔至莆口山草间,窘而被执。

沿革载:

莆田地古称蒲口。考通鉴……宋志谓地多水,故去水从莆,书缺无考。

……光大二年改为丰州(即福州),莆尚未置县之先疆未明,前志强为隶属,……

7、林扬祖著《莆田县志·营建志序》载:

莆之为邑,始于隋唐,越数百年而文物称盛。宋明之际,始具都邑规模……

考陈光大二年(568年)置莆田县于延陵里(宏治府志即今右厢)。初未有城,宋太平兴国八年,……

注:以下文中(),本人所加,原文为小字号或是阳历纪年。

8、廖必琦、林黉等《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舆地志载:

闽胪在荒服未齿中州,矧区区莆口地乎?

沿革 (按莆田地古称蒲口,始见于陈天嘉五年。莆田置县始于隋开皇九年。初属晋安,丰州,泉州,闽州,皆今福州;嗣属武荣州,泉州,清源郡,皆今泉州。迄宋太平兴国四年,始置兴化军于游洋镇,即‘旧县’,以莆田隶焉。八年移兴化军于莆田,而莆田始为附郭,是莆之为县先府治几四百年。盖山川钟秀、人物挺兴有由来矣。宜以一邑而擅一郡之胜也。)

陈属闽州,(永定初,升晋安为闽州,领建安、南安二郡,地属闽州。至光大二年改丰州,即今福州府。按天嘉五年,陈宝应据晋安南安,陈遣章昭达讨之,宝应败走,逃至蒲口,此蒲地名见载籍之始;地多蒲茭,后以频有水患,故去水从莆。)

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莆田县。

卷二與地·水载:

乾隆二年(1737年)堤决。至五年(1740年),知府陈玉友饬得水田亩,按亩捐修,邑人太仆卿林源记。

莆昔溪海相通,平畴斥卤,稻苗不长,惟蒲生焉,以蒲名邑,明艰食也;去水为莆,因水患也。

卷三建置志载:

兴化府莆田县城 即陈时置县地,初未设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从转运使杨克让请,诏移游洋军治于莆田,初筑子城以护官廨,……

9、《重刊兴化府志》叙郡县载:

陈置闽州,改丰州(即今福州),以其地置莆田县属焉,寻废,入南安郡;改丰州为泉州(泉州得名,初自福州始。福州地开三尺即见水,故名),地属泉州。

莆田县(别称莆口),故县也,建置自陈始(《通志》作隋开皇九年置。以唐《元和郡县志》考之,当作陈。)

按《通鉴》,陈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为章昭达所败,逃至莆口,其地始见载籍。(莆与蒲通,《三辅皇图》“菖莆百本”是已。宋志释“蒲”,谓县多水,因去水从“莆”。《通志》以为“莆”见于载籍《通鉴》为最先,当时字只作“莆”。不知去水从“莆”之说,宋志何据。)

光大二年(568年),分南安地置莆田县,属丰州(即今福州),寻废,入南安。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地别置丰州(今泉州),复置莆田县以属之。

按宋志: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地置清源县,属武荣州。

天宝元年(742年)……勅改仙游县。

里图考载:

莆田置县自陈始,仙游置县自唐始,兴化置县自宋始,唐以前为乡为里不可考矣,宋以后始得而祥焉。

纪载类载朱文霆《旧莆田县志记》文称:莆田有县自唐始。

注:朱文霆:元泰定元年(1324年)进士。上都路兴州判官,兼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董(用广)秃坚帖木儿重修莆田县治,朱文霆撰《旧莆田县记》。

10、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载:

兴化府在布政司西南二百七十里。东抵海岸,西抵永春,南抵海岸,北抵永福。梁天监(502-519年)中,置南安郡,地属南安。陈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章昭达败之,逃至莆口,其地始见载籍。隋开皇九年(589年),始析南安县地,置莆田县,皆属泉州,今福州也。寻复废南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莆田县,属丰州。嗣圣十六年(699年)析莆田县地,增置清源县,并属武荣州。州寻废,县还隶泉州。十七年(700年)复故。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属闽州,而以武荣州为泉州,则今泉州也。天宝元年(742年),升泉州为清源郡,改清源县为仙游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泉州。光启二年(886年),为王氏所据,后随属闽,又属留从效,又属陈洪进。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泉州游洋镇,置太平军,寻改兴化军。复析泉州之莆田、仙游,及福州之永福、福清地,合游洋百丈镇六里,置兴安县,是为军治所。五年(980年),以莆田、仙游来属。八年(983年),转运使杨克让,以游洋地不当要冲,请移军治于莆田。宋末改为兴安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兴化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领司一,曰录事司,县仍置。皇朝洪武元年,改为兴化府,领县仍旧。正统十三年(1448年),兴化县人虹县知县何诚、贡士萧敏,以其地僻民稀,奏省之,于是领县二:曰莆田,曰仙游。

莆田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析置,寻废。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宋元仍旧。皇朝因之。正统十三年(1448年)省兴化县西南乡地入焉,领七区、四厢、三十一里、二百九十四图。景泰(1450-1456年)中,省二里,八十九图。正统十三年(1448年),罢兴化县,增广业一里,领四厢三十里、图二百有五,后省。今为百七十四。

注:何乔远(1557-1631年),明万历十四年(1588年)进士。《闽书》,1612-1616年间成书,1628-1629年间订补,刊印于崇祯四年(1631年)前后;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重印。

11、《八闽通志·地理·兴化府》载:

本府,梁天监(502-519年)中,析晋安,置南安郡,地属南安。陈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章昭达败之,逃至莆口,按《资治通鉴》作“莆口”,《莆阳志》作“蒲口”,非是。其地始见载籍。隋开皇九年(589年)始析南安县地,置莆田县,(即莆口也。)皆属泉州,(今福州也。)寻复废入南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莆田县,属丰州、嗣圣十六年(699年)析莆田县地,增置清源县,并属武荣州,州寻废,县还隶泉州。十七年(700年),复故。(按《通鉴纲目》,“嗣圣十六年”,即武后圣历二年(699年);“十七年”,即武后久视元年(700年),则圣历未尝有三年也,《唐书》谓“圣历二年(699年),复丰州为武荣州,三年(700年),州废,久视元年(700年),复置”,误矣。)景云二年(711年),……”

卷之二地理载:

莆田(按本志,旧说地多生蒲,故谓之蒲田。其后县多水患,因去水存莆。考之《资治通鉴》:“陈天嘉五年,陈宝应败,逃至莆口。”胡三省注云:“莆音蒲。”莆地之见载籍自此始。字但作莆,未尝作蒲也。旧说不知何据)。莆阳(古谶云:“白湖腰欲断,莆阳朱紫半。”)莆中(古名)。

注:黄仲昭(1435-1508),名潜,以字行,号未轩,莆田东里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翰林院编修。他于明成化乙巳(1485年)至弘治乙酉(1489年)编修《八闽通志》87卷,1490年刊行,1491年递修本(见彭韶序)。

12、《莆阳比事》“田擢瑞莆”中载文:县,旧以田多生蒲,故曰莆田。《风物赋》云,擢瑞蒲于田亩,记其旧也。黄长睿云,“莆”,古蒲字。

《汉语大字典》:莆,水草名,即蒲草。

13、《舆地纪胜·福建路》载:

陈宝庆走至莆口,其地始见载籍。“通鉴”:陈文帝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陈遣将章昭达度岭趣建安讨之,宝应大败,逃至莆口。

莆田县,望。倚郭《元和郡县志》云:本南安县地,陈废帝分置莆田县。隋省。”“隋志”于南安县下注云:又置莆田县,寻废。“唐志”莆田县下注云: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县置。是置于陈之废帝,废于隋之开皇,而复于唐之武德也。

注:《舆地纪胜》,南宋王象之编。象之,字仪父,婺州金华人,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进士。该书作者自序作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实际该书建制以宝庆三年(1227年)六月以前为断。

14、《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 1975年5月重印,2002年12月北京第7次印刷。

卷四十·地理三载:

莆田 武德五年(662年),分南安县置,属丰州,州废来属。

15、《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 1975年2月重印出版,2003年7月北京第7次印刷。

卷四十一·地理五载:

莆田,上。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置。

16、《隋书》,唐魏徵等撰,中华书局重印。

卷三十一·地理下载:

南安 旧曰晋安,置南安郡。平陈(589年),郡废,县改名焉;又置莆田县,寻废入焉。

17、《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撰,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

卷第二十九·江南道载:

莆田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南安县地,陈废帝分置莆田县。隋开皇十年(590年)省,武德六年(623年)复置。贞观(627-649年)改隶闽州,景云二年(711年)割属泉州。

18、《陈书》载:

陈(继梁之后,在江南建立的封建割据王朝)自陈霸先(陈武帝)建国到陈叔宝(陈后主)时被隋所灭,历时33年(557-589年)。

陈代的历史,缚縡、顾野王都曾受命编撰,陈书顾野王传说他有“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陆琼还著有《陈书》四十二卷。以上这些著作,姚氏父子修史时可能参考过,但都没有流传下来。

姚思廉(?-637)在隋唐两次受命继续完成这两朝史(指梁、陈),到唐贞观十年(636年)才写成《梁书》与《陈书》。

梁陈两代的早期历史著作都已失传,因此《梁书》和《陈书》就成为现存的比较原始的记载。

《陈书》以百衲本为底本,取校的本子和参考书(指《南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考异》的有关部分)。

光大二年(568年)夏四月丁亥,割东扬州晋安郡为丰州。

与破陈宝应、留异相关段落:

(1)、陈文帝天嘉五年(564年)冬十一月己丑,章昭达破陈宝应于建安,擒宝应、留异,送京师,晋安郡平。”

(2)天嘉四年(563年)昭达仍逾岭,顿于建安,以讨陈宝应。……(五年……)余孝顷出自海道。适至,因并力乘之,宝应大溃,遂克定闽中,尽擒留异、宝应等。

(3)、《陈书·虞荔》载:

陈宝应据有闽中,……

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扞秦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扞秦但泣而已。

(4)、陈宝应,晋安候官人也。

昭达深沟高垒,不与战,但命军士伐木为簰。俄而水盛,乘流放之,突其水栅,仍水步薄之,宝应众溃,身奔山草间,窘而就执,并其子弟二十人送都,斩于建康市。

(5)、“留异,东阳长山人也。”“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平,并擒异送都,斩于建康市……”

注:《陈书》36卷,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编撰,于唐贞观十三年(636年)成书。陈废帝讳伯宗(554-570),字奉业,小字药王

三、结论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说:“文人之文,唯患其不己出。史家之文,唯患其己出。”近现代史学家朱维幹赞成:“州、县志乘,非有别识心裁,宜述而不作。”依据上述史料考证和史学家真知灼见,得出如下结论:

1、莆田立县时间应为陈光大二年(568年)夏四月丁亥。(《陈书》《元和郡县图志》)

2、莆田立县时,即用“莆”字,未用过“蒲”字。(《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图志》)

3、莆田立县前,其境内地名多至数十个,但当前有史可查的,即载籍的仅有两处:一是“莆口”,二是“蒲田”。“莆口”应是陈朝丰州南安郡的一个港口名称。而“蒲田”应是港口“莆口”的周边地域。经考证,朱维幹先生认定:“莆口当为今莆城所在,盖古代海潮犹至今附郭一带也。”顾祖禹先生认定在(今秀屿区)莆禧。也有人认定在醴泉里(今秀屿区)莆头。本人赞同朱维幹先生的结论。

莆田在古代是什么地方(莆田市历史考证之一)(2)

*********************************************

近现代,写莆田史话的书不少,其中有如下文字:莆田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古称兴化、兴安。南朝时初次见诸史书记载,称为“蒲口”,意为蒲草丛生的河口。……

莆田是一座文化积淀的城市。……

“莆田”一名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陈书·虞寄传》:……“蒲田”一词,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引作“莆口”,“口”与“田”含义不同,有学者认为“莆口”是莆仙最早的港口,……

“蒲田”二字,后代几乎都是写作“莆田”。改写原因有多种解释,……

莆田在古代是什么地方(莆田市历史考证之一)(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