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思想性格(性格各异矛盾多面)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三国演义人物思想性格?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国演义人物思想性格(性格各异矛盾多面)

三国演义人物思想性格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是以有了我国短暂而又璀璨的三国时代。在那段时期,神州各地涌现出了无数的能人异士,他们各凭本事辅佐自己的明主,叙写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而《三国演义》正是以那段时期的人物、故事为背景,撰写的一部史诗著作。

在《三国演义》中,将三个国家的争霸主体,变为了阵营、势力乃至于个人的纷争。说是天下三分,倒不如是曹魏的曹操、蜀汉的刘备,以及代表东吴的周瑜,这三个人以天下为棋盘所进行的一场博弈。

他们三人性格各异,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的同时,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矛盾。本文将以此为重点,谈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周瑜和刘备性格的内在矛盾。

一、一代奸雄曹孟德1.奸诈成性、多疑弑杀的曹阿瞒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典型的自私自利、奸诈狡猾的形象。他性格多疑、奸诈狡猾。一句“宁可我付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就足以让人们给他打上“反面”的标签,因为毕竟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这种自私的人,不会是英雄,更别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让无数人心生反感。

《三国演义》中,多疑、自私的曹操,曾经杀害了不少人。为了防止有人趁他休息的时候暗杀他,他不惜对自己的侍从痛下杀手,说出了“吾好梦中杀人”这样的“鬼话”,不仅如此,杨修看穿了他的谎言,他为了不让自己的这出戏“白演”,对杨修痛下杀手。

此外,在对待自己的臣子方面,曹操也是很“舍得”的。荀彧作为曹魏阵营的头号功臣,不但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更是为曹魏阵营积蓄力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可即便是这样,曹操也因为荀彧不支持他“谋权篡位”而对其赐死。一代出身世家大族的能臣,就这样被他迫害了。

如果说杨修是因为识破了他的计谋,曹操怕他泄密将他杀害,这点情有可原。荀彧对于曹操谋取汉室江山的雄图霸业造成了威胁,被曹操除掉也可以理解,那么他对于华佗的迫害,可就有些过分了。

当时曹操身患头疾、头痛欲裂,华佗前来为他诊治。可是曹操却对华佗的治疗方案不满,认为华佗是趁机要谋害他替关羽报仇,一怒之下竟然将华佗处死。《三国演义》中,被曹操害死的文臣武将不在少数,每一个都是因为曹操的“多疑”而死的“不明不白”。

正因为这样,才显得曹操“多疑”的性格更为立体,也符合了他说的那句“宁可我付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形象。不过曹操的奸诈多疑与嗜杀成性,却不是针对所有人的。

2.自信、宽容的曹丞相

在《三国演义》当中,曹操的奸诈虽然是他主要的性格特征,但是他对有些人做的事情,却又眼中与他的这个性格不符。

徐庶作为被曹操“逼迫而来”的谋臣,他从未给曹操献上任何计策,甚至从不过问曹营的任何事物,按照曹操的性格来说,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么为了不让他对我产生威胁,将徐他之而后快,应该是个“常规操作”。可事实上呢?曹操宁愿一直供养者徐庶,也未曾对加害于他。

再说许褚,在《三国演义》许褚虽然是个猛将,但是他却没少激怒曹操,甚至还曾多次给曹丞相“上眼药”,让他下不来台。可是尽管曹操对他颇感无奈,最多惩罚于他,并未对其痛下杀手。反而一直给他以心腹爱将的地位。

至于曹操对于关羽的态度那更是有目共睹,为了这一员猛将,曹操甚至都有些委曲求全、巴结于他。只要关羽想要的,曹操都竭尽所能地满足。诸如此类的事情,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做了很多。

不仅如此,“自信过分”的曹操还不止一次地放过了斩杀刘备的机会。虽然这种做法说明了曹操的自大,但同样也说明了曹操也有不“弑杀”的时候。一面是对待有威胁的人,除之而后快,一面又是对于自己赏识,或者对自己忠心的人百般忍让。这使得曹操,在奸诈的同时,又有了可爱的一面。

人性,是多面的,而曹操的多面性源于他性格当中的矛盾,自私、弑杀、奸诈而又忍让,纵然。《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代奸雄不假,他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但是同样,他也一直秉承着心中的那一缕“真”。而毫不在意外界评价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二、吴国的“实际掌权人”——周瑜1.心胸宽广的周公瑾

周瑜是《三国演义》中吴国有名的将领,他靠着赤壁之战震慑天下,之后因担心诸葛亮的智谋威胁东吴,所以多次利用计谋企图谋害诸葛亮,但都被诸葛亮识破,最后还被气到旧伤复发,这些都说明了周瑜既有英雄的气概,又有普通人的阴暗面,但这正恰恰丰富了周瑜的形象。

周瑜的英雄气概主要体现在他的智谋与勇敢,孙策在传位给孙权曾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足说明出周瑜在军事上非常出色的能力。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力主与曹操决战,立场明确且坚决利用孙坚等先辈打下东吴基业的艰辛和曹操挟天子的不义之事劝谏孙权,最终取胜。战事一开,周瑜从容面对战局,冷静分析局势后得出的火攻计策,这些都是周瑜才华出众,英雄气概的表现。

2.心胸狭隘的周都督

周瑜只是个普通人,他也有着他自己的缺点,《三国演义》中的周瑜除了有英雄气概外,外兼具了人性的阴暗面。他在战场中看到诸葛亮的能力,觉得对英雄到东吴的未来,便决定除掉诸葛亮,不仅表现得气量狭小,而且还特别的阴暗。

周瑜不顾与刘备集团的联盟而动手,显得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这与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大相径庭,似乎离开战事,周瑜便处处无所作为。为了除掉诸葛亮,却又想出联姻的办法,倘若真的成功,不仅孙刘联盟终结,曹操也会趁机南下,那么东吴可能无法等到三国鼎立便被覆灭了。

赤壁之战后,周瑜的种种表现已经说明他已不再是英勇的将领,屡次与诸葛亮斗智斗勇都以失败告终,周瑜变得消极、易怒,难以听进他人的意见,这也许也是导致他后来病逝柴桑的原因。

最终,周瑜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可以说诸葛亮是成就他英明的重要角色,但同时也是让他走向终结的原因。其实,周瑜是败给了自己的心胸狭隘。倘若能正视诸葛亮的才能,以二人的智谋,将会对曹操造成巨大的威胁。

周瑜既有谋略又显得心胸狭隘,这是周瑜的两种矛盾性格,单这两种性格的核心都是站在为东吴谋发展的角度,所以,既矛盾,又合理。

三、昭烈皇帝刘玄德1.仁义无双的刘备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位爱才、惜才的仁德君主,那就一定是刘备了。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爱才、惜才的形象深入人心。

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只为请一位“没有名气”的乡野先生出山。赵云七进七出、单骑救主,刘备看着满身是伤的赵云,竟然直接要将怀中尚在襁褓的骨肉摔死,痛哭流涕地喊道,“因为你,险些葬送我一员猛将。”

魏延斩杀自己的同僚主动投降,诸葛亮因为他生有反骨、反叛主将要将他格杀,而刘备一再阻拦,最后甚至不惜与诸葛亮红眼。关羽战死,刘备在梦中梦见关羽让他复仇。他明知时机未到、却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的要举兵伐吴,只为替自己的兄弟复仇。

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诉说着刘备之仁德,也成就了他仁德贤主的威名。不过与曹操的奸诈、弑杀一样,刘备的仁义无双也并非对所有人。

2.“假仁假义”的刘备

《三国演义》中,刘备也曾做过违反自己“人设”的事情。

吕布辕门射戟,说是有恩于刘备也不为过,不过当曹操俘获吕布之后,在征求刘备意见之时,刘备却毫不犹豫地建议曹操将吕布处死。这么对待自己的恩人,难道不尤为自己“仁义”的名声吗?“大耳儿,最可信!”吕布临死前的悲鸣,足以说明了一切。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占着荆州的无赖行径,难道是一个以“仁德”著称的人,应该做的吗?他这样的行径,无疑是在主动破坏他与孙权的联盟关系。

诸葛亮与庞统,同为刘备的左膀右臂。而在庞统刚刚加入刘备阵营时,刘备也同孙权一样,面对着“面容古怪”的庞统,不闻不问,要不是后来诸葛亮一直举荐庞统,估计庞统也会被刘备再次雪藏。以貌取人,实非一个“爱才”之人该做的事情。

这些都是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所做得不仁义之师。仁义无双的刘玄德也并非事事尽显仁义,可身处当时那种乱世有着光复汉室的重任在身,自己的名声也就只能在某些时候搁置一旁了。

总结

人无完人,哪怕在《三国演义》这种小说当中也不例外,不过,这正是作者有意刻画了这些人物性格当中的潜在矛盾,这才让这些人物更加的“平民化”、“接地气”。也让这些人物的形象更加的鲜明。有了“真”的一面、“善”的一面,甚至是“美”的一面。纵使是奸雄曹操这种“十恶不赦”的反派,也有率直、善良,以及可爱的时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