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故分享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不看道德经解读文章的老朴先生)

“西湖老朴”先生是少有的几个让我敬佩的“解老”专家,可是从去年我们互相关注以来,很少见他的相关点评了,只是偶尔来为我点个赞,我知道这是他在敷衍我。问他为何不再活跃,他说费时费力更添堵,算了。

他说:几乎看到的《道德经》解读文章都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许多人连“天道”“人道”都没搞清楚,就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悟道了”,结果是“一本正经”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用典故分享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不看道德经解读文章的老朴先生)(1)

“道的自然”和“人的自然”,都是自然

我知道,以我的水平,是不入他法眼的。只是碍于曾经的互信,他才偶尔来看我的文章。这段时间,我自觉着对天道、人道的认识有所提高,于是就这个问题向他请教。他说:

“网上的朋友,大多是人云亦云,把天地、人道对立起来,没有自己的切身感受。结果肢解了老子的大智慧

“老子说得很清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是没见一个人不理解错。道在万物,万物平等,人为什么要效法大地?就因为人生活在大地上吗?按照这个逻辑,水就得效法江海、小溪、水缸、杯子吗?效法它们什么呢?

用典故分享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不看道德经解读文章的老朴先生)(2)

自然者,何也?不知所以然而然,不得不然,自然而然,故曰自然。

人们常常纠结于从“万物”到“三二一”的归根曰“道法自然”,却忽视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法自然”,换句话说,从“万”到“一”是自然,同样的,从“一”到“万”也是自然。你说谁来效法谁?

天地人三者,一样的生,一样的无,但各有其性,为什么人要“法地”呢?宋徽宗解释得还算靠谱:“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人无为而天下功,其所法者,道之自然而已”。至少,他把天地人并列看待,而不是分别看待。

用典故分享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不看道德经解读文章的老朴先生)(3)

“人道”和“天道”都是“道”,人道为什么要效法地道、天道

我纳闷:“如此解释,人道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既然人道也是自然,那么,儒家倡导的周礼这个人道,也是自然的,无须为它寻找天道依据。但为何从荀子、董仲舒,到宋明理学家们都在为‘三纲五常’寻找天道依据?”

西湖老朴说:对照老子原话看看老子是怎么阐述的人道、天道: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你,华夏先生,是不是也作如下注解:

“自然的法则,不就是一个张开的弓箭吗?拉高了就压低一些。太低了就抬高一些。拉得太满了就放松一些,拉不到位就加把劲。这就是天之道,它是为了减少多余而补充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它是减少不足的,以此来奉献给本就有余的。谁能够把多余的拿出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圣人为而不占有,成功而不居功。这样做,是因为圣人不想表现自己的贤明。

用典故分享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不看道德经解读文章的老朴先生)(4)

“你认为人道和天道是对立的吗?我告诉你,那就完全割裂了老子的思想——谬之甚也!

“你们只着眼于‘象’,不去做深层次的探究,对天之道和人之道的领会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岂不知老子的用意在于:

“天道,是一种强制的规定,阳也,刚也,强也,这是它的‘道’,不这样就不是它的道。正是它的‘道然’,才维持着有无、多寡、得失等一切对立面的平衡,排斥一切多余的存在,因而对多余的存在,会呈现出‘天地不仁’的一面,毫不留情地予以减损。但同时它又是包容的,它包容一切不足的存在,它给一切的不足,都留有成长的空间。

用典故分享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不看道德经解读文章的老朴先生)(5)

“人之道呢?阴也,柔也,弱也,人在增补有余,而减损不足。这是人的‘道’。这是老子阴阳、刚柔观的体现。

“不能把天道跟人道对立起来,它们是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人在减损不足而天在弥补不足,人在制造有余而天在损毁有余,两个角色并行不悖,各行其道,相辅相成,以保持着一个共同的平衡与永恒。

“天道和人道都是道,人不能跟着天道转,若坚持以天道为法,则是荒谬的。人,就要行人道,天才行天道,人道不要效法天道,更不要企图替天行道

用典故分享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不看道德经解读文章的老朴先生)(6)

“庄子说:‘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船行水道,车行车道,人行人道,各行其道,各种道,都在一“大道”的框架里,遵循着一个共同的机制,如同电脑的各种程序,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谁也不以谁为准。

所以,在大道这个大机制里,人道效法天道什么呢?效法它的日月交替、昼夜轮回吗?”

“老朴”先生这番高论,让我陷入迷茫。

他告诉我:“天道、人道是阴阳互补,是两个并行但相互制约的主体。不只天道是循乎自然的,人道亦然。此二者,谁违背了自然,都要受自然法则的惩罚。”

用典故分享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不看道德经解读文章的老朴先生)(7)

的确如他所说,人道与天道“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只是我还是纠结于“天道”为“人道”提供存在的依据这样的传统认知里。也许他说得对:你会慢慢领悟的,我当然无限期待这领悟的那一天。

我们生活在天地这个封闭的“橐龠”里,天然的感觉就是人总要依循天地的法则,否则就要受到天地的制约和惩罚。而老子跳出了“橐龠”的限制,站在了“橐龠之外”更高维度的空间,来审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如同庄子梦中的“蝶”,超然于人之道和天之道之上,逍遥于自在之境,哪里还有“人道”“天道”的困扰呢?

您说呢?

用典故分享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不看道德经解读文章的老朴先生)(8)

庄周梦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