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尽人生至理(道德经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的智慧,就是拥有最高德行的人,会具备如水一样的胸怀。

道德经说尽人生至理(道德经上善若水)(1)

在生活中,很多人内心都怀揣着利欲之心,遇见问题的时候,总会与人斤斤计较,百般争执,期望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但是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内心欲念所驱使的。

正是因为内心多了很多欲念,更多了一些计较,与人相处的时候,才缺乏了一种包容的智慧。

正所谓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能融会万千河流,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如果我们的心胸就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谦虚卑下,能容纳万千河流的时候,才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坦然。

《道德经》不争无尤之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及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生最高的德行,就是如水一样的品德,水滋润养育万物,没有和万物去争名夺利,反而处于万物所厌恶卑微的位置。

道德经说尽人生至理(道德经上善若水)(2)

在《道德经》中,认为水的这一种状态和德行,就是接近于道。道生成万物,却没有和万物争名夺利。

而上善之人,就是把个人处于众人之下,这一种思想是不一样的境界和心态。把自己的恩惠施于万物,言谈之上也懂得恪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办事的时候,更善于发挥事物的特长,行动的时候善于把握时机。正是因为具备了不争谦下的美德,所以说也不会有过失。

在《道德经》之中,认为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是如水一样的品质,具有宽广的胸怀,有与世无争的智慧。

人生最好的价值和智慧,叫做“成人之美”,当你能成全别人,才能成就自我。

道德经说尽人生至理(道德经上善若水)(3)

在三国时,有一个人叫王烈。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并没有做官,但是在老百姓心中特别有威望。

有一天,一个村子里发生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小偷去偷村子里面一头牛,刚好被主人家捉住了。

这个偷牛的就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以后绝对不会干这种事情了,现在你怎么惩罚我都行,但是你不要告诉王烈。”

后来这个主人还是把这个事情告诉了王烈,王烈就立刻托人送给偷牛人一匹布。

这个时候有人就问王烈:“他只是偷牛的,你为什么要送一块布给他,这是什么意思?”

王烈说:“他做了贼,不愿意让我知道,说明他心有良知还有羞耻之心,我送一匹布给他,就是为了激励他,让他改过自新。”

后来一年之后,在那个地方,有一位老人挑着重担艰苦的赶路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人,这个人没有二话,就帮老人挑着担子走了。到了老人家里之后,这个路人把老人的担子放下,姓名都没留就走了。

道德经说尽人生至理(道德经上善若水)(4)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这位老人,在路上丢了一把宝剑,被一个过路的人发现。这个过路的人捡到宝剑之后,便留下来等候失主。等到老人回来寻找剑的时候,正好那一个路人,就是上一次替他挑担子的人。

这个老人就寻得了这个人的姓名,就去和王烈说了这个事情。

王烈听了之后就说:“真是惭愧,世上竟然有这么好的人,我却没有和他见面。”

后来王烈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个路人正是当初的那一位偷牛的人。

王烈就激动的说:“受到了感化之后,改过自新的程度,真是不可限量。”

有的时候我们与人百般计较,总是想争个高下,通过不断的与人争夺,希望得到一些应有的回报。但是殊不知,懂得成全别人,容纳别人,才是最好的一种收获。

道德经说尽人生至理(道德经上善若水)(5)

而我们反观那些在生活中一味去争夺的人,他们奉承的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通过不断的争夺和攀爬,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说就出现了斗争,有了斗争就会有失败和沮丧,自然就产生了痛苦。

而《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的智慧,就是让我们从根源处保持一种淳朴,避免与人争夺。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就是来告诫世人,言行举止要像流水一样,循循善诱,豁达洒脱,采取人生的一种低姿态,慢慢的深入人心的道理。

在《道德经》之中,很多篇章中都出现水的智慧。

《道德经》把水比作人格最为高尚的一种智慧,对于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状态来说,保持谦虚,更能避免自己因为展露锋芒而惹来灾祸,更能保全自己的安全。

具体的说,就是心胸像水一样宽广无边,悠然而下,不可处处与人争高低。要选择一个平稳谦卑的姿态去为人处事,对人亲切,以诚相待。

道德经说尽人生至理(道德经上善若水)(6)

水和道的智慧十分相似,大道谦逊,没有居功自傲,养育万物,却没有向万物寻求报答。这个智慧让很多人内心平静如水,避免引起杂乱和烦躁。内心充实,也少了许多烦恼和忧愁,和大道同步而行的人,心境平和,物我两忘,这实则是一种境界和智慧。

《道德经》有一篇章说: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

一个树木,因为长得太过于高大,在丛林中显赫跋扈。但正是因为他的高大与优秀,而给自己带来了风雨摧残的危险。

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一个人不懂得谦虚,低调,不懂得处于众人之下的时候,就会成为被人指责和诟病的一个对象。也会因此惹来不少的灾祸,而最好的姿态,就是懂得谦逊,保持一种低调。

道德经说尽人生至理(道德经上善若水)(7)

著名的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有一次在一个大戏院演出京剧《杀惜》。

到了戏曲精彩的地方,场内喝彩声不断,这个时候,突然从观众席传来一位老人的喊声,就说:“不好,不好。”

这个时候梅兰芳听到声音就看过去,看到是一位穿着简朴的老人。梅兰芳就用专车把老人接到自己住的地方,把他如座上宾一样对待。

梅兰芳恭恭敬敬的问这位老人:“说我不好的,可以算作我的师傅,先生说我不好,必定有高见,还请先生指教。”

这个老人见梅兰芳这么谦虚有理,就认真的说:“惜娇上楼与下楼的步伐,按规定应该是上七下八,你为何八上八下?”

梅兰芳一听深感羞愧,于是低头便拜,对老人也是非常尊敬。后来每一次演出,都请老人在旁边观看指正。

梅兰芳在艺术中,有如此大的造诣和他本人的德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能够受人尊敬,更是由于谦虚大度的一个品格。

道德经说尽人生至理(道德经上善若水)(8)

在生活中,只有懂得容人,只有做到如水一样的处于低姿态避免与人争夺的人,才能永远得到别人的尊敬和拥护。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够左右逢源,因为他们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放下架子。

而谦虚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处事态度,很多人总以为不争就是一种惧怕和懦弱,其实并非如此。

当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才能有后来成就大业的结局。

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整天佩戴宝剑,但是你却胆小如鼠,今天你敢用宝剑刺我吗?如果不敢的话,就要从我胯下钻过去。”

后来韩信真的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正是因为韩信能够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智慧,才得以保全自我,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道德经说尽人生至理(道德经上善若水)(9)

人生并非是一定要与人针锋相对,虽然我们并不需要像韩信一样忍受胯下之辱,但是也要懂得圆润和包容。

人生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外在的强硬,而在于内在的刚正。正所谓说,处事最好的态度是外圆内方,外在懂得圆融,懂得容人,而内在则需要保持自我的一个个性和正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