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历史学者(山寨文化并不是原创)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王晓华历史学者(山寨文化并不是原创)(1)

编者按

当各种微信平台的内容充斥在朋友圈里,我们发现原创的内容越来越少,只要出现某种热点事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大号发表自己的原创观点,而这些所谓的原创观点实际上是拼凑了大量的内容所得,其实就是一种“山寨”。

原文:《山寨文化缺乏真正的民间主体》

作者:深圳大学 王晓华

山寨文化的原罪

中国山寨文化的原罪在于它还没有足够的野性、个性、主体性,在于它尚只有借来的外衣,在于它还没有自己的灵魂和心脏。

王晓华历史学者(山寨文化并不是原创)(2)

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一个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山寨文化的走红就是国人放松的表现。许多为雪灾、地震、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绷紧神经的人们,现在被雷人的山寨文化逗乐了。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春晚,种种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开始理直气壮地登场亮相,并且以自己顽强的草根品格赢得了人们的掌声。有些知识分子还在山寨文化中发现了令他们兴奋的东西,认为山寨文化表征着民间主体性的崛起。

饶有趣味的是,对于山寨文化的内涵,人们的表述却含混得多。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山寨这个词有两个意思:(1) 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2) 有寨子的山区村庄。栅栏和寨子都是防护性存在,但它们都展示了对中心的反抗格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境中,由民间人士私设的栅栏和寨子无疑是挑战性的边界标志,昭示着底层的主权意识和主体性。由山寨这个词的本义可以看出,山寨文化的品格不仅在于复制中心、主流、精英的行为、话语、产品,更在于搭建自己的栅栏、寨子、领地、话语空间,形成自己的独立性、不羁品格、自治领域。部分知识分子之所以为山寨文化喝彩,就是因为他们认同这种意义上的山寨性。

然而,当下的山寨文化并不具有足够的山寨品格,暂时还无法满足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对它的期待。正如山寨产品主要是仿制品,已有山寨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复制而非独创。如果山寨文化始终停留在复制阶段,那么,它就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栅栏、寨子、领地、话语空间,难以培育底层的主权意识乃至主体性。而且,其解构功能也注定是非常有限的——从表面上看,山寨文化的确解构了中心、主流、精英的神话:复制中心、主流、精英的产品、话语、活动说明我等小民也可以做同样的事,这岂不反证了中心、主流、精英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神圣、强大、高明吗?

王晓华历史学者(山寨文化并不是原创)(3)

可是,这种弱化功能实际上是虚幻的:正如业余歌手翻唱明星歌曲只能增加明星的知名度,草根人士对中心、主流、精英的模仿客观上推动了后者的增殖、播撒、再生产。只要分析山寨春晚的运作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领受到这种复制对主流的增殖、播撒、再生产机制:几个民间人士欲排演自己的春晚,貌似向央视叫板,但实际上却将央视春晚当作了原型、榜样、目标。他们的大本营位于首都绝非偶然,而是暗示了其真实定位和心态。

几个居住在中心地带的人之所以要模仿央视春晚,是因为后者处于中心的中心,是因为向中心的中心看齐是中国人的心理定势,是因为复制中心可以满足他们移情的需要。在这种一切向中心看的语境下,山寨文化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山寨性——只有当山寨文化的创造者忘掉中心、蔑视中心、忽略中心而强调自己的地方性和个人性时,山寨文化才能真正“山寨”起来。这种去中心品格恰恰是当下山寨文化所不具备的,当下山寨文化建设者远未摆脱中心化的思维定式——山寨文化的策划、制作、传播者总是密切注视中心地带,时刻准备复制中心机构、中心人物、中心话语、中心产品。这种以复制中心为基本特色的山寨文化缺乏真正的野性、原创性、主体性。与其说它表征着草根文化的崛起,毋宁说它暴露了其致命的贫乏。

王晓华历史学者(山寨文化并不是原创)(4)

从某种意义上说,山寨文化是草根阶层的新衣——衣服是有了,但总体上不过是仿制品,草根们至多在其上增加了若干装饰。它解构了有关民间—草根的神话——传说中的民间高手终于出山以后,其行为却让满怀期待者感到失望:原来他们依然未摆脱中心化的思维,其主要工作仍是模仿和复制,其目光还是聚焦于庙堂、精英、主流、中心,其创新性尚微乎其微。山寨文化的现状敞开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曾寄予厚望的民间文化很可能比主流文化更贫乏,中国文化或许并无蕴含着无穷可能性的“大后方”和“基地”。事实上,这种以关注和复制中心为生产机制的山寨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同构的,二者并无本质区别。说白了,它山寨的外形里面跳动着“主流”的心脏。恰如《水浒》所昭示的,这种意义上的山寨文化时刻可能被主流“招安”,最终完全放弃其山寨性。因此,中国山寨文化的原罪在于它还没有足够的野性、个性、主体性,在于它尚只有借来的外衣,在于它还没有自己的灵魂和心脏。

山寨文化是草根显身的重要方式,它的不足也折射出当代中国的某种欠缺——缺乏真正的民间主体乃至我们所说的“社会”。这种欠缺无疑将妨碍中国的崛起,因此,我们不应该为山寨文化唱廉价的颂歌,而应审视和反思它所暴露出的深层问题。山寨文化的建设者更需要抛弃借来的新衣,让山寨文化真正山寨起来,以山寨文化的野性、个性、主体性推动草根力量的生长。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153期第6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