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雾霾(字说雾霾)

文/李华强

如何解释雾霾(字说雾霾)(1)

一到冬天,极易产生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今天人们常常将“雾”和“霾”组合在一起,用“雾霾”表示污染天气,但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看,“雾”和“霾”形音义皆不同,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如何解释雾霾(字说雾霾)(2)

“雾”的繁体作“霚”。《说文解字•雨部》:“霚,地气发,天不应。从雨,敄(wù)声。”“霚(雾)”是形声字,“雨”作形旁,表示其意义跟雨雪有关;“敄(务)”作声旁,表示读音。“雾”本义指地气蒸发、天不应和而产生的天气现象。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其下注:“地气发而天应之则雨矣。”意思是说,地气蒸发,天若应和,就会化作雨。这是古人从天地阴阳的观念出发,对“雾”笼统的看法。按照现代辞书的解释,雾是地面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大量微小水滴漂浮在空气中而形成视程障碍的自然现象,从根本上讲这与古人的认识是一致的。

如何解释雾霾(字说雾霾)(3)

对于“霾”,《说文解字•雨部》解释说:“霾,风雨土也。从雨,狸声。《诗》曰:‘终风且霾。’”“霾”也是形声字,“雨”作形旁,“狸”作声旁。“霾”本义指刮着风像下雨一样落尘土。《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描述的就是这种天气。“霾”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恶劣天气,但由于古时污染物较少,空中飞荡的大多是尘土。而今天“地气”中飞扬的多是工业扬尘、化学烟雾、餐饮油烟、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它们中的细颗粒物(PM2.5)持续积聚,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再遇静稳气候条件,就容易造成“雾”“霾”难辨的天气,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我们把这种天气称作“雾霾天”。在雾霾天,最好的防护就是减少户外活动。西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中记载了三人在浓雾中行路,结果一人无恙、一人患病、一人死亡的故事。问其原因,无恙者说,“我饮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调节饮食,增强自身抵抗力的重要性。

《说文解字》里还记载了一种产生原因与“雾”相反但比“雾”更严重的天气现象,就是“霿(méng)”。《说文解字•雨部》:“霿,天气下,地不应,曰霿。霿,晦也。从雨,瞀(mào)声。”“霿”是天气下降、地不应和而产生的连日月都看不见的天气现象,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由于人类的高密度活动和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20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等地出现了雾霾笼罩、白天犹如黑夜、造成很多人死亡的“霿”天气,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说文解字》对“雾”“霾”及“霿”的解释,是中华先民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对天地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古人早已认识到了人类活动与天气现象的密切关系。《礼记•月令》:“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发泄……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若在冬天,实行春、夏季不合时宜的政令,进行违背天时的活动,就会出现地气外泄、暴风发作、雾气蒙蒙等现象。古人这种“因天时”“制人事”的“天人合一”生态观,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在生态环保压力剧增的今天,我们更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古人那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践行绿色低碳工作生活方式,努力保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只有这样,“雾霾”才会越来越少,“蓝天”才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家园才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作者系漯河市政协调研室副主任、河南省文字学会许慎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