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1)

海云生指导员

简介:

海云生,1930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48年12月入伍,服役于铁道兵一师政治部文工团。在入朝期间,他曾经在铁道兵一师二团八连任文化教员、二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组织干事,五团政治处秘书,铁道兵一师政治部青年干事,1958年调入一团“杨连弟连”任政治指导员、四营教导员、政治处副主任。1979年10月份转业到襄樊铁路分局任中学校长、襄樊铁路分局长江埠工务段党委书记、襄樊铁路分局人武部部长。2008年9月30号因病医治无效离世,终年79岁。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2)

海云生写的回忆录

《一份没有写完的回忆彔》

文/海云生

我是1948年入伍,1979年10月转业到襄樊铁路分局,一生中都离不开“铁”字,我见证了从铁道兵成立到撤销这一段历史。

我入伍的时候叫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当时有三个支队,我是第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爆发,我随铁道兵一师在1950年12月入朝,1953年7月27日停战。我们于1954年归国。1954年改为铁道兵第一师第一桥梁团。

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在抢修陇海线时,登高英雄杨连弟的名字就响遍祖国大地。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和平建设时期,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转战祖国的大江南北,从东海之滨到云贵高原,逢山筑路,遇水架桥,修建了一条一条的钢铁运输线。

铁道兵从1948年诞生到1984年撤销历经了35年的风风雨雨。从战争年代的英勇顽强,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创建了一支铁军。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血汗洒遍了神州大地,在人民解放军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些经历都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仍在发扬光大。

在今天这个庆祝八一节这一天我记起了很多的往事,我记得进关的第一大任务是抢修滦河大桥,奋战19天就抢通修复了大桥。后来我们进住了唐山,不久天津也解放了。

1949年4月,为保障人民解放军迅速南下,我们部队日夜兼程前进,很快就到了河南洛阳。进驻后的不久上级领导号召全体指战员要战胜各种困难,以最快的时间抢通陇海线,解放大西北。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3)

楊连弟在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

9月,“楊连弟连”由三连配属——抢修洛阳至潼关间的8号桥创造了光辉业绩。8号桥高达45米,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桥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被彻底破坏,只剩5座光秃秃的桥墩矗立在两山之间,成为修通陇海铁路的险要工程。上级决定尽最大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摆在面前的困难是登上45米高的墩顶,操平墩与墩的水平。由于当时缺乏工程器材,几种施工方案无法实施。

杨连第围着残破的桥墩细密观察,反复琢磨,终于提出建议:利用每隔3至5米突出墩面约40厘米的铁夹板搭单面脚手架,上级慎重考虑后采纳了他的建议。他用一根绑着钩子的杆子,搭在铁夹板的眼上,顺杆爬上去,攀住铁夹板用铁丝绑上木杆,随后由下面的战友绑上横杆。当离地面30米的时候,铁夹板间的距离竟延长到5米,风吹动杆子使他悬在半空中晃荡,战友们劝他下来休息后再干,他拒绝了,坚持 4个小时终于把红旗插上45米高的桥墩。如何操平桥墩,又遇到新的困难,墩顶面积小,只能容纳4个人,用铁锤敲打,昼夜不停换班干,至少需要20天时间,但上级要求必须10天完成。

这时杨连第又琢磨出新的办法,他建议在距墩顶处搭块板子做掩体,用土炸药爆破(不伤墩子)。领导批准这一方案, 他奋勇当先,不分昼夜,连续爆破N余次,脑袋震得嗡嗡直响,但他仍然坚持作业,在他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使8号桥比原计划提前修复。杨连第被誉为“登高英雄",1950年9月出席了全国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后来铁道部正式命名8号桥为“杨连第桥。”

注:2008年8月1日建军节这一天,海云生指导员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他断断续续用了三四个小时写下4篇稿纸的回忆录(如图)。他没有写完文稿,他就病了,后来住进了医院。2008年9月30号没想到在手术台上还没有完成手术的情况下他就离开了人世。根据他文稿的思路,我又进行了修改并添加部分内容,还添加了文稿题目才完成了此篇文稿。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4)

海云生的儿子海庆(左)

难忘朝鲜战场的岁月

文/海庆

我的老爸海云生。2008年9月29日病逝,享年79岁。临终时嘱托家人为他向党组织交1000元党费,留下的3张老照片记录着他在党的培养下曾有的自豪人生。

他承传着杨连弟的荣光

老爸是1930年出生的蒙古族人,1948年加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师文工团,参加抗美援朝期间到二团某连队当文化教员,和战友们共同冒着生命危险,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参加抢修铁路,后勤保障物资源源不断的送上前线。确保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1958年组织决定我从师政治部青年干事位置上调到一团“杨连弟连”任指导员。

杨连弟是天津北仓镇汉族人,1949年参军。他抢修陇海铁路8号大桥攀登48米高的5座桥墩,为处理水平作业面作出贡献,被铁道兵授为“登高英雄”。铁道部将此桥命名为“杨连弟桥”,在我国近代桥史上为独此1例。抗美援朝时,在沸流江大桥,他创立利用敌机轰炸间隙抢修法,在清川江大桥创立钢轨架浮桥法,激励全军用血汗加智慧战胜美军的空中绞杀优势。1952年5月15日,他指挥抢架清川江大桥时被定时炸弹的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中朝两国对他追加以最高荣誉,中央军委特例以他生前所在连队命名为“杨连弟连”。

为“杨连弟连”争光添彩

1963年,全军兴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1964年,全军又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掀起大练兵大比武的高潮。我老爸带的“杨连弟连”全体干部战士勤学苦练。在救灾应变、战时抢修的基本功方面,在全师成绩名列前茅。老爸带着尖兵能手进京参加铁道兵比武,获得优秀成绩,受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与副总理陈毅元帅,贺龙元帅的亲切接见。他们语重心长地称赞说:你们不愧是“杨连弟连”的优秀士兵,你们发扬了杨连弟同志的荣光,你们要继承好杨连弟同志的事业,要为国为人民再立新功哇!

老爸珍藏三张老照片

老爸是1979年由团政治处副主任转业到襄樊铁路分局,分别担任学校校长、工务段党委书记、武装部长。常年来,他最认真的事就是带全家人去铁道兵1师师部,祭拜杨连弟的塑像。他顶着林彪、四人帮整周总理、陈毅、贺龙元帅的压力,冒政治风险珍藏好他们的接见照片,如数家珍地对家人反复说:我是中央军委特例命名的“杨连弟连队”的老战士。

看吧,1961年4月11日“杨连弟连队”干部的合影照片:后排左起第2位的少尉是华攀栋,后来晋升中尉作战参谋,1978年转业到荆门炼油厂,是荆协作公司工会主席。前排右起第2位的中尉是陆继修后来晋升上尉,曾是荆门炼油厂的军代表,荆门炼油厂医院的党委书记。前排左起第2位的上尉是我。

看吧,周总理陈毅元帅接见时的大尉是我,贺龙元帅接见时,前排右起第6位的大尉是我。我无比地怀念当副连长时壮烈牺牲在朝鲜清川江大桥的战友,我军的特等功臣杨连弟烈士,我能以连队干部名义参加铁道兵党委,是党的培养,党给的光荣,凭的是杨连弟烈土的金字招牌,我只能为他争光,不能为他抹一丁点的黑哇!

他在连队严格自已,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都起表率作用,带领支部一班人,带领全连干部战士完成上级领导佈置的各项工作。使中央军委树立的“杨连弟连”一面旗帜在铁一师部队中永远飘扬。他们的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死、积极奉献精神永远得到连、营、团、师的传承发扬。连队干部战士退伍或转业不管到任何地方、任何单位都起到积极模范的标岗作用,很多表现非常突出,不久都晋升为科、处、厅级领导、私营企业老总。“杨连弟连”出来的每一位干部战士都是好样的,他们遍及全国各地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奋献自已的一生。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5)

前排第三位是海云生指导员

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他对铁道兵一师一团的关心始终令人难忘。

1964年6月4日,周恩来总理在陈毅副总理的陪同下出访归来,经缅甸回国,在昆明作了短暂的停留。

此时,昆明军区正在召开“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昆明军区首长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请总理接见一下英模代表,周总理很高兴的答应了。

周总理在昆明军区秦基伟司令员和陈鹤桥副政委的陪同下,接见了经昆明军区挑选出来的10名英模代表。

当周总理走到“杨连第连指导员海云生面前时,陈鹤桥副政委指着海云生向总理介绍说:“这是铁道兵杨连第连的指导员海云生”。周总理听后好象很熟悉似的,十分和蔼地与海云生握手。总理亲切地问道:“连队在什么地方啊?” 海云生告诉总理:“在车家壁,碧鸡关隧道施工” , 总理又问:“你是什么地方人啊?”,“辽宁阜新”。总理学着东北语气问:“阜新哪疙瘩的”?“阜新泡子公社的。” “哪个堡子的?” “车家屯村的”。 接着,总理又问:“战土们现在怎么样? 生活得好吗?” 当听到海云生说战土们生活得很好时,周总理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容。总理又问:“战士们能吃上豆腐吗? ” 海云生回答说:每星期能吃上一次豆腐。周总理脸上露出了内疚的神情,他说,同志们受苦了,我们国家目前还很困难,但同志们每星期只吃一次豆腐 ,营养怎么跟得上,怎么搞施工啊? 他马上告诉有关人员,“杨连第连”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总是干最艰苦的工程,我听说就很受感动,一定要让战士们能吃上豆腐,至少每星期要保证吃上3次豆腐。”此后上级按照总理的指示,为“杨连第连”的战士们每人每天加2两黄豆。使战土们的生活得到了基本改善。周总理的关怀,始终激励着杨连弟连的干部战士和全团官兵敢打硬仗努力拼博。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6)

这是在英模会上海云生指导员接受中央军委贺龙元帅的接见。(前排右六是海云生指导员。)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7)

1961年4月11日,杨连弟连支部成员在一起合影。(前排左二是海云生指导员)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8)

这是海云生指导员生前有关证件。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9)

这是海云生指导员递给在海军服役杨连弟儿子的一本书,并介绍杨连队的英雄事迹。要求他在部队要学习你爸的精神,为部队建设奉献自已的一切。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10)

这张组合图片人物年龄相差近四十年,海云生指导员最小的儿子只有四五岁,而现在都五十五岁了。这张组合图片是海指导员全家在不同时期的合照。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11)

这是海云生指导员部份各种奖章,

他在各个岗位上被评选为“四好连队”先进指导员、先进共产党员、模范党委书记、先进生产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铁道兵各师团营连历任领导(怀念铁道兵一师一团)(12)

笔者到海云生指导员家,对海平、海庆姐弟俩进行采访。他(她)们将老前辈的有关资料,部份奖牌、图片提供给我阅览,还讲述了他们父亲的一些往事。为了宣传海云生指导员提供可靠的宝贵资料。

作者:顾太健

责编:方迎欣《白浪情》

来源:新华号 白浪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