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与历史人物(此人是周文王祖父)

(本文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21)

先周与商的关系如何呢?“周”自然不属于商的内服。按照今本《竹书纪年》,商王祖乙册封邠侯高圉、盘庚册封邠侯亚圉、祖甲册封邠侯组绀;到武乙时邠迁于岐,然后周公亶父被册封。那么周人一度属于商的外服。

不过今本《竹书纪年》的可信度不高,太王之前的周人历史仍处于迷雾之中,只有亶父时期从邠迁于岐是符合历史的。也正是从亶父开始,周人才开始进入信史时代,“周”这个名号也是从此才拥有的。

《诗经•大雅•緜》最早讲述了亶父迁于周原岐山的故事。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水浒”一词就是出自这里,是水边的意思。通过这段,我们可以知道周人本在沮漆流域,公亶父的时候还在住陶穴,没有房屋。他沿着水边向西走到了岐山脚下,并且娶了姜姓女子为妻,在这里观察定居的地方。

后世一般认为,亶父就是文王的祖父——太王。在《孟子》里,就提到当年太王居住在邠,被狄人攻打了。太王一开始用皮币贿赂狄人,但狄人还要攻打;后来又以全马贿赂,仍然不能幸免;不得已又以珠玉贿赂,但还是避免不了兵灾。于是太王对父老说,狄人所贪图的是我的土地,我不能因为土地而连累大家,你们也不用担心没有君主,我自己离开吧!然后就离开邠,经过梁山到了岐山之下。邠人都感慨太王是仁君,于是大家都追随太王而去。

周文王与历史人物(此人是周文王祖父)(1)

滕文公问小国如何生存,于是孟子就向滕文公讲了这个故事,意思就是要滕文公实行仁政。当时齐宣王也咨询过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于是孟子说公刘难道不爱钱财吗,关键是能够和百姓一道分享;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又说周太王不爱女人吗?他还带着自己的妻子姜氏来视察居所。当时男男女女都能找到伴侣,不存在单身狗。如果大王您能爱护百姓,那么对于统一天下又有什么困难呢?

孟子对于《诗经》的记录有所补充,提到了太王迁岐是遭受了戎狄的进攻,还说“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獯鬻,又作荤粥,是对当时北方部族的一种称呼,也叫戎、犬戎或狄、戎狄,称呼并不固定。

在这个故事里,孟子反复强调太王的仁政。事实上,周族的迁徙可能确实缘于外族的进攻,但并没有太王对民众说的这些故事,民众能够追随太王,仅仅因为周人本就是一个族群,迁徙当然也是来自共同意志,不存在周族拥立戎狄为主。

在《史记•周本纪》里,整合了《诗经》《孟子》的相关记载,不过司马迁却称太王为“古公亶父”,以及后世的一些文献中,都把“古公亶父”当作一个称呼,“亶父”是名,而“古公”是号。这个出自《诗经》的称呼看似没毛病,实则不然。如果“古公”是称号,“古”就应该是地名,但哪里提到周人居于“古”呢?公刘、公非、公叔祖类都只称“公”,而《尚书•盘庚》有“古我先王”,很明显,“古”应该是古时候、过去的意思,公亶父就是公亶父。

周文王与历史人物(此人是周文王祖父)(2)

《诗经•鲁颂•閟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这是对于“大(太)王”最早的记载,似乎区分了亶父与太王。于是就有人质疑亶父与太王是否为一人。

如童书业在《春秋史》指出:“据《诗经》说,古公亶父的初年还是住在窑洞里的,而公刘迁豳时已经服用皆备,绝不像穴居的情形了。而且《诗经》上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岂有在其迁岐之前还住在窑洞里的道理?我们以为:避狄迁岐自是古公亶父事。太王时周势已强,只有‘翦商’的野心,而无‘避狄’的怯志了。

如果这种质疑成立,那么周人迁岐要早在太王之前。但目前来看,亶父与太王应该还是一人。

《诗经》既然提到了姜嫄生后稷,亶父就绝对不是始祖。至于《诗经》有“亶父”“太王”两种称呼,可能与时代不同有关,《大雅》是西周作品,当时还称亶父为“公”;而《鲁颂》是春秋作品,此时已经称亶父为“王”了。至于“实始翦商”,确实有一定的美化色彩,亶父可能从来没有梦想灭商。但从亶父到岐山定居后,周人开始迅速发展,那么从整个周族发展史来看,说亶父“实始翦商”当然也没错。

亶父到达周原后,计划在这里定居。也就是《緜》接下来的记载: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说的是周原这个地方土地很肥沃,多么肥沃呢,苦菜种下去也会长成麦芽糖一样甜。所以亶父就开始用龟甲占卜居所,结果还不错,大家很满意。于是就从左右两边开辟田界,治理土田,大家都在忙碌着。

周文王与历史人物(此人是周文王祖父)(3)

接下来就是: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也就是说,让管理土地的司徒、管理工程的司空去监督房屋建设,因为房屋要直,所以需要以绳子为标准,立好木柱、捆上长版来做成版墙,然后将土填入版墙之间,一道土墙就建成了。大家一起动工,建造声音比鼓声还大,宗庙和室家终于建成了。

最后是:

廼立皋门,皋门有伉。廼立应门,应门将将。廼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也就是先把宫室的外门(皋门)和正门(皋门)建造得富丽堂皇;然后就建立起神社祭台,用来恐吓敌人;最后把路边的草木除掉,开辟出一条大道来。周人从此有了正式定居的都城——岐周。混夷都被吓跑了。《诗经•大雅•皇矣》说“串夷载道”,应该都是一个意思。

大约从太王亶父开始,周人才初步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当然,现在要与商人掰手腕,还为之过早。此后,太王亶父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对于后世周王朝的建立有决定性影响。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