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 哪家强(四大阵营已分华阳)


智能汽车产业大发展,让HUD(Heads Up Display)抬头显示系统市场快速爬升,国产阵营已经形成群雄逐鹿局面。


潮电智能汽车从供应链获悉,目前具备竞争实力的HUD供应商大概有15家,其中实现量产的比例只有半数左右。此外,基本每个HUD厂家至少抱有一个汽车主机厂“大腿”,如华阳与长城,怡利与红旗,泽景与蔚来,合作形式大多以定点为主。


hud 哪家强(四大阵营已分华阳)(1)

4月14日,国内HUD头部企业华阳集团(002906.SZ)公开表示,公司HUD产品正与小米业务洽谈中。据悉,该公司客户已包含长城、长安、奇瑞、广汽、北汽等整车厂。


HUD是智能座舱最重要的显示产品。从出货规模分析,日本精机、日本电装和华阳现在是全球前三。根据潮电智库统计,2021年中国HUD市场规模17.6亿元,预计至2025年将提升至145.2亿元。


“国产玩家打通产业链之后,日系领先优势逐渐减弱。”HUD领域资深专家王志平说,中国的HUD产品方案通过认证量产快则一年,慢则一年半,相比国外的开发认证周期缩短了一半。


hud 哪家强(四大阵营已分华阳)(2)

未来,AR-HUD可能会成为市场X因素。出乎意料的是,目前AR-HUD的驱动力更多来自传统车企,新能源更聚焦于ADAS和电气架构方面。


hud 哪家强(四大阵营已分华阳)(3)

W与A之争


衡量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当属代表人机交互的智能座舱火热升温,其重要组成部分HUD也相应呈蓬勃发展之势。


作为一种综合电子显示设备,HUD可以将车辆的信息,如车速、油耗、发动机转速、导航等,投影到前挡风玻璃上或其他显示介质上,供驾驶者查看,从而减少驾驶者因低头或视线转移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hud 哪家强(四大阵营已分华阳)(4)

HUD起源于航空领域, 1988年通用汽车首次将HUD应用在汽车领域。2003年,宝马成为欧洲车企中第一家配备HUD的公司。


车载 HUD 经历三代升级。其中C-HUD已逐步退出市场,W-HUD因成本更低,经济性佳而被大规模采用,市场占比高达90%。不过,随着ADAS的普及,汽车产品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对HUD产品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AR-HUD在技术含量上明显高于W-HUD,因此正在被逐步导入市场。


据市场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搭载装配AR-HUD的汽车数量超过五万辆。


未来黑科技汽车业务总裁邹丽认为,现在市场中的AR HUD产品,在功能和效果上都退而求其次,采用了基于普通WHUD硬件基础上进行开发、再叠加2D或3D UI动画的形式。这种“假AR HUD”最终交互体验的表现形式,就是飘在驾驶员视线前方的各种UI动画,一定程度上会对驾驶产生干扰,背离了HUD产品诞生的初衷。


“HUD技术正在不断演变升级,光波导,衍射成像和CGH将是未来主流技术趋势,AR-HUD市场最快会于明年年初爆发。”作为HUD的新生力量代表,炽云科技CEO王云帆非常看好AR-HUD的市场前景。


王志平的看法则相对偏保守,他认为AR-HUD必定会快速起量,但在未来三年的市场占比最多只有40%,不会超过W-HUD。原因在于,“不仅是成本更高,AR-HUD还需要更多数据信息支撑。”


hud 哪家强(四大阵营已分华阳)(5)

15强竞速赛


在国产阵营里,华阳、怡利、泽景基本垄断了市场,市场出货量合计占比超过八成,但泽景、未来黑科技、延锋伟世通、水晶光电、疆程、炽云科技等也蓄势待发。


潮电智库获悉,这15强名单了大部分拿到了整机厂定点项目。其中上市企业为华阳、怡利两家,其他都已经获得了不同份额的资本投资。


hud 哪家强(四大阵营已分华阳)(6)

其中华阳起步较早,率先打入长城、长安、奇瑞、广汽、北汽等供应链,成为国产HUD一哥。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华阳集团汽车电子实现营业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39.9%。目前其AR-HUD已经实现规模化量产。


怡利电子为创始于1983年的台资企业,目前为汽车电子制造供应商主流品牌。产品研发主力专注在四大领域,分别为抬头显示器、驾驶安全防护、多媒体后座娱乐系统、充电及其他车用配件。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24.8亿新台币(约5.6亿人民币)。不过,对于台企一贯的规模化与扩张速度,HUD业内人士并不看好。


hud 哪家强(四大阵营已分华阳)(7)

泽景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集科研、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W-HUD、AR-HUD、 CMS、透明A柱、透明窗口显示等智能座舱相关产品。据潮电智能汽车了解,目前其出货量仅次于华阳和怡利。


近几年,未来黑科技以黑马姿态接连成为宝马、上汽、理想汽车的AR-HUD产品和技术供应商。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快速抢占未来的赛道,中航光电、锐思华创等力图发挥后发优势,只聚焦于AR-HUD的研发量产。


王志平认为,传统车企会更先于造车新势力搭载AR-HUD,因为酷炫的显示系统可以直接成为汽车新卖点。相对而言,造车新势力更热衷于自动驾驶技术,在ADAS和电气架构方面方面跑得更快。


潮电智库预估,至2025年中国汽车HUD搭载量将达到700万套。届时,W-HUD和AR-HUD谁强谁弱?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如何抢占这一阵地?15强HUD阵营又是谁去谁留?这些答案将会逐一揭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