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喝塑料水会发生什么(喝茶包等于喝塑料)

文 | 沈 林

天气冷了,又到了不少人开始捧着糖炒栗子,啃着烤红薯的季节。冬令美食,离不开一杯热腾腾的茶或咖啡,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你随手泡下的一个塑料茶包,释放的微型和纳米级别的塑料颗粒可能会进入你的血管。

长期喝塑料水会发生什么(喝茶包等于喝塑料)(1)


一项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旗下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中的结果显示:茶包在冲泡温度下,仅单个塑料茶包就释放到水中大约116亿个微塑料颗粒与31亿个纳米塑料颗粒。这一结果比其他食品中的塑料颗粒含量高出数千倍。

在另一实验中,研究人员将水蚤放入含不同剂量的微塑料与纳米塑料颗粒的水中。尽管水蚤存活了下来,它们却显示出了一些解剖结果与行为上的异常。

长期喝塑料水会发生什么(喝茶包等于喝塑料)(2)


图片来源:美国化学学会

喝茶包却喝进无数微塑料颗粒?!事实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体内都有微塑料的发现。

去年的欧洲肠胃病学会上,研究人员报告发现在人体粪便中发现了多达9种微塑料,它们的直径在50到500微米之间,最常见的微粒是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它们是塑料瓶和瓶盖的主要成分。

这也是微塑料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

与“细颗粒物(PM2.5)”的定义相似,微塑料是指所有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可被生物吸收积累,产生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

除了茶包和塑料瓶之外,人类体内的微塑料来源还有很多,此前有研究发现在经过包装的海盐、啤酒、瓶装水和自来水中发现微塑料和微纤维。在灌注饮料的过程中,微塑料会渗进饮料;大气中的微纤维也会落到自来水储水池。

一组研究发现,全球六个不同的深海海沟中收集甲壳类生物中,超过80%片脚类生物的消化系统内部存在塑料纤维和颗粒。且海沟越深,这些微塑料含量越多。另外,金枪鱼和龙虾等海洋生物的体内被发现有大量微塑料,全世界83%自来水样品中也有它们的身影。

所以,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似乎已经无法避免食用微塑料的宿命。

长期喝塑料水会发生什么(喝茶包等于喝塑料)(3)


图片来源:Troy Mayne / WWF

还有科学家计算了人类体内的微塑料含量。

2019年6月,加拿大科学家以鱼、贝壳、糖、盐、酒、自来水/瓶装水及空气为对象,汇总26个研究结果发现,人每年至少吃进去7.4万颗塑料微粒。

“若爱吃海鲜、每天都喝瓶装水,那其每年摄入的塑料微粒,约为12.1万颗。”

细思恐极。

长期喝塑料水会发生什么(喝茶包等于喝塑料)(4)


牙膏、面部清洗剂、洗发水、防晒霜、沐浴露、剃须泡沫等清洗产品都含塑料微粒,它们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水环境中。

那么,微塑料会对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微塑料会对器官产生物理伤害,有研究显示,如果这些微粒一直留在体内,尤其是从内脏转移到血液循环系统和其他器官,就会造成真正的伤害,比如由微粒撞击和摩擦器官壁引发的炎症。

其次,微塑料过滤出的有毒化学物质,如内分泌干扰素BPA和农药,也能破坏免疫功能,并危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微塑料和有毒物质还可能积累到食物链中,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潜在影响。空气和水中的微塑料最终也会直接影响到人类。

不过科学家们也表示,“微塑料会在人体内富集”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情况,很难用好或者不好来形容。

比如在微塑料是干净的情况下进入到人体,可能人体的脂肪组织里面已经富集了有机污染物,这时候微塑料可能会吸附这些有机污染物,并随着粪便排出去;但假如人体的脂肪组织没有受到污染,而微塑料本身又携带有机污染物的话,微塑料在体内稍微停留时或者长时间在体内就有可能有少量的释放,此时微塑料就会作为污染物的释放源。

所以,科学家还没有确定摄入这些塑料颗粒对人类的潜在影响。“我们迫切需要更多地了解微型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因为它们无处不在,包括在我们的饮用水中。根据现在有限的信息,目前饮用水中的微塑料似乎不会对健康构成风险。”世卫组织相关负责人如此说道。

长期喝塑料水会发生什么(喝茶包等于喝塑料)(5)


与很多污染物一样,微塑料的危害很有可能取决于阈值。超过某个数值,它们才能真正影响生物。不过,人类和塑料的“战争”早就开始了。

地处北美洲和南美洲交界处的中美洲国家巴拿马,由于塑料袋的大量遗弃,周围海洋污染加剧,今年7月,巴拿马政府正式宣布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成为中美洲第一个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国家。

今年8月,巴基斯坦政府决定在首都伊斯兰堡及周边地区将禁止使用所有一次性塑料袋。任何使用、销售或制造此类产品的人们都将面临罚款。

尼泊尔出台了相关政策:2020年1月1日起,珠峰南坡昆布地区,将禁止使用厚度在30微米及以下的塑料制品。

今年早些时候,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会议上,1400名代表在进行了为期12天的拉锯战谈判后,达成协议更新控制危险废物的《巴塞尔公约》,决定在未来监控和跟踪运往境外的塑料垃圾。

而在中国,“限塑令”实施已有十余年,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

2018年后,中国禁止所有外国塑料垃圾进入,引发所谓“全球垃圾地震”。海南省在“限塑令”的基础上推出“禁塑令”,于近期举办了听证会;上海、北京也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禁止外卖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等。

而我们普通公众能做的,就是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益人人。

综合整理自环球科学、澎湃新闻、果壳网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