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古称有哪些(宁夏地名有哪些特征)

原创 牛汝辰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丝绸之路”上。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宁夏跨东部季风区域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大致处在中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

在中国国土开发整治的地域划分上,宁夏位于我国中部重点开发区的西缘或西部待开发区的东缘,是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水能矿产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重点地段,南部属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区和“三西”地区(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的范围。

宁夏古称有哪些(宁夏地名有哪些特征)(1)

宁夏以元代宁夏路得名,取“夏地安宁”之意命名。十六国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称“夏后氏之苗裔”在此建大夏国。北宋时党项首领李元吴在此建西夏国,故称为“夏”地。元时取“夏地安宁”之意设宁夏路。

《辞源》:“元至元二十五年改置宁夏路,明洪武三年改宁夏府,清雍正二年兼置宁夏宁朔二县,同为甘肃宁夏府治。”元1928年建宁夏省,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周时,为朔方地。春秋时,为乌氏戎、朐衍戎地。战国秦时,属北地郡两汉时,属北地郡、安定郡。魏晋时,为羌胡地。十六国时,建统万城,设大夏国。北魏时,为夏州、薄骨律镇。隋朝时,为灵州、灵武郡。

唐朝时,属关内道北宋初,属秦凤路;宝元元年(1038年),设兴庆府,为西夏国都。元朝初设西夏中兴行省(即宁夏行中书省);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为宁夏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宁夏卫。清朝时,为宁夏府。1928年,为宁夏省。1954年,为甘肃省银川专区。1958年,为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古称有哪些(宁夏地名有哪些特征)(2)

(一)自然地名

自然要素类地名蕴含生态文化意义。自然要素类地名,无论是以字义划分还是按起源划分,都占到了总地名数的1/3以上,这些地名既记载着当地曾有过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历程,从而使地名透射出生态文化的内涵。例如:地名“金银滩”是干旱气候下湖滩积盐过程的形象写照、“黄羊滩”曾经是黄羊出没的荒滩、“白芨滩”应该是生长丛丛白芨草的湖滩地、“中滩”是黄河河道中的高河漫滩,等等。但是现在这些地名展示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金银滩成为厂房栉比、树木成行的石油城;黄羊滩的黄羊早已绝迹;白芨滩在湖水干涸以后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大片滩地成为半荒漠;中滩也随着泥沙的堆积而与河岸连为一体,成为边滩,现今的生态环境与这些地名形成时当地的生态环境已是大相径庭。

南部山区地名特色与“山地文化”。在宁夏南部山区,以“山”“河”“沟”及其近义词和相关字词命名的地名最为常见,从这些地名上,我们可以读出该地的地貌特征、相对位置、土地类型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许多特征。例如:岔是河流交汇、峰回路转的地方,上岔、下岔、中岔、小岔、交岔、石岔等地名就指示着这样的地形部位;高台、树台、峰台、惠台等地名因居于高而平坦的台地上而得名;高崖、红崖、白崖三地名则说明当地有沟谷深切形成的崖壁,而且有高度和土色方面的特征,等等。

塬、梁、峁是黄土高原上广泛分布的地貌单元,刘塬、上梁、孟塬等地名毫无疑义地指示了黄土丘陵地貌;“崾岘”是指由于两侧沟头侵蚀在黄土梁上残存的狭窄地段,“埫”似乎也有残存地面之意。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地名中,有崾岘乡、贾埫乡这样能够揭示当地具体的地貌与土地类型的地名,如红土路则指土壤的颜色。综上可知,宁夏南部山区的地名文化具有“山地文化”的性质。

宁夏古称有哪些(宁夏地名有哪些特征)(3)

(二)军事地名

众多的军屯色彩地名昭示“边地文化”。从宁夏地名的起源来看,在统计的342个地名中,由堡、寨、营、卫、所等的延续下来的地名近90个,占总地名数的1/4以上,如果加上有军屯、军牧背景的地名,则占到总数的1/3以上,这些地名昭示出宁夏的“边地文化”的特征。

宁夏境内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对垒交锋之地,中原王朝在此采用的是移民戍边、军屯军牧方式的开发,即筑起城堡、营寨乃至关隘,在守备一方土地的同时,还在周边开辟农田或牧场。

据考证,宁夏境内自隋唐以来先后有军事建制的堡寨营200多个,其中如唐时在原州(今固原市)设有9座关口和34处牧马监,因历史久远,在乡镇以上的地名中已难以反映出来,但在行政村或自然村一级地名或地物地名中还可见一斑,如瓦亭关、镇木关等;而明清时期的军屯军垦遗迹在地名中则随处可见,如明固原镇北部筑起的8个兵营,如今还可以从头营至八营的地名中折射那段历史并显示兵营的方位。

又如清雍正年间在银川平原上修一引水渠,赐名惠农(今惠农区名即源于此),民间则称之为“皇渠”,后转音为“黄渠”,所筑之桥则为黄渠桥,地名沿用桥名则为今之黄渠桥乡,当年主持开渠者为侍郎通智,渠成以后沿渠移民兴建了8个堡子,每个堡子都随其姓氏以“通”字为首命名,并由此沿袭出通义乡、通伏乡等政区地名。

(三)绿洲地名

北部灌区地名特色与“绿洲文化”。总的来看,宁夏北部地区的自然要素类地名较少,在不多的自然要素类地名中,又多见“滩”“湖”字样,少见“河”“沟”“山”及其相近意义的字,而人文要素类地名则相对较多,其中尤以渠、桥字样多见,以闸、坝为通名的地名不多,只在宁夏北部地区出现。究其原因,宁夏北部地区人口集中分布于平原地带,地形平缓,除黄河流经以外,几乎无其他水系,缺少显著的自然景物,因而此类地名较少,其中如增岗、立岗、习岗、崇岗等字面有高地含义的地名,从起源上看还是姓名的转义,但是当某地为地势低洼的湖滩时,会引起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这才有必要引起注意,从而在地名中反映出来。

渠是宁夏北部平原地区的生命线,干支斗农四级渠道组成密如织网的排灌体系,渠道与渠上所架的桥、修的坝、建的闸等,无不成为显著的地理标志,自然而然地成为地名之源,其地名与地物体现出的是“绿洲文化”特色。

宁夏古称有哪些(宁夏地名有哪些特征)(4)

(四)祥瑞地名

从政治地名中还可以窥探各个时期统治者的政治观念和民族政策。“宁夏”本身就是反映统治者主观意愿的地名,取 “夏地”(古西夏)希望安宁之意。

体现统治者政治意愿的宁夏地名有以下几例:安定堡,明时筑堡,置操守,原取固定社稷安稳之意;惠安堡,施惠政安民之意。

常乐堡,明初设百户所,建堡取名“常乐堡”得名,寓意久安常乐;永康乡,原名永康堡,又名五百户,明永乐十二年设置的“中卫第五百户所”,至成化年间修筑城堡,名“永康堡”,在城堡东门上镶刻“永安康乐”四个字,即名称的含义;宣和堡,俗称七百户,是明洪武三十二年戍边,屯垦始置的中卫第七百户,正统元年筑堡城,初曰“羚羊堡”,后以“宣渝和平”之意改成宣和堡;恩和堡,旧称“威武堡”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改成“恩和堡”。

这些地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期望自己江山永固,统治长久治安的主观意愿。祥瑞祈福地名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丰登堡、通丰村、宝丰、永丰村、五丰村、五丰台表达了人们对五谷丰收、地宝物丰的向往。像永宁县、中宁县、永固乡、西永固乡、宁安乡、崇安乡,永康乡这些地名表达的是永远安宁和平之意,它们饱含了人们对安静和平的追求和祈祷。

隆德县、兴隆乡、永康乡是人们祈求幸福、富足、康泰生活心态的真实再现。在封建社会,儒家的政治思想占统治地位,由于长期的传承教育,它已经潜入到每个中国人的意识底层,因而形成了大批以仁、义、孝、礼、德等儒家伦理道德观命名的地名。此类的宁夏地名有仁义滩、仁和滩、兴仁堡、德胜庄、礼和乡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