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是一种心理现象 感知错觉与认知错觉

本文是《思考,快与慢》读书系列笔记2。(节选自:北冀小棠读书会)

一、感知错觉

来看一下这张图。

错觉是一种心理现象 感知错觉与认知错觉(1)

这张图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这是两条不同长度的水平线,两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头,并且上面的线明显比下面的长。这就是眼睛所见的全部,而且我们也相信自己的眼睛。

然而,如果你曾经见过这张图和对它的描述,便会认出,这就是著名的缪勒-莱耶错觉图

要证实错觉很简单:只需拿把尺子量一下,你就会发现其实两条线段是等长的。

测量后,你有了新的信念:你知道两条线等长,也选择相信测量结果,但只要你的眼睛看着图,就无法控制系统1带给你的直观感受。眼睛没办法把它们视为等长的线,错觉无法消除,因为系统1无法关闭。

再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错觉是一种心理现象 感知错觉与认知错觉(2)

右侧的人是否比左侧的人高大?

眼睛看到图的瞬间,大脑立刻就有结果了:走廊向远处延伸,根据近大远小的原理,显然右侧的人比较高大。

然而,在经过刚才的缪勒·莱耶错觉图训练后,你又有点怀疑,于是忍不住拿出尺子,测量了一下三个人像。它们的大小是完全相同的。

由于走廊被画成了立体透视图,而大多数人对立体图感觉更强烈,此时对立体图像大小的印象完全左右了对平面大小的判断,错觉因而产生。同样的,在测量之后,你虽然选择相信三个人像是同等大小,但眼睛就是没办法把它们视为一样。系统1和系统2打架,理性与直觉的不一致让人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某些情形下都可能会产生错觉。

曾经有人对死囚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将死囚固定,蒙眼,在他手腕上划开一道口子,随后用细管将温水滴在伤处,落下发出与滴血一样的声音。囚犯误以为自己果真在滴血,没多久便死了,死状如同失血过多一样。但其实伤口早已凝血,根本不足以致死。

二、认知错觉

相比于感知错觉,认知错觉要顽固得多,而且也更加难以识别。

认知错觉是思维方面的错觉。

你在网上刷到一篇文章,某位父亲的女儿被查出患有重病,需要高额医药费。心急如焚的父亲细数女儿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女儿的深情与对现状的无助,广大网友忍不住转发、打赏,希望能为可怜的孩子尽一份心力。不久后,事情反转了:其实女孩父亲有两套价值不菲的房产,善款也早已筹齐,而且治疗的实际花费也没有所说的那么高。但人们在起初看到文章时,对小女孩的同情心是不由自主的,源自系统1,眼见即为事实,无论见到什么,首先倾向于相信。

电信诈骗、杀猪盘泛滥,许多人深受其害。

骗子的伎俩其实一点也不高明,要么虚构高收益项目,要么虚构无微不至的温暖形象,理智一点其实不难识别。

那为什么他们还能屡屡得逞?这与系统1的各种偏差有很大关系,因为骗子一般会充分调动你的情绪,让你忍不住幻想美好的未来,觉得财富、爱情似乎就在眼前,唾手可得,而为理智把关的系统2通常太懒,经常直接采纳系统1的意见,不会仔细审查。

还有最近铺天盖地的空难报道,导致许多人出行时,更愿意选择汽车、高铁等。这也是一种认知错觉:不合理地放大小概率事件。从统计数字上来说,坐飞机出行远比坐汽车出行安全太多了。然而,大脑非常不善于应对统计和逻辑方面的问题:统计数据在生动的画面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大脑喜欢有画面感的事,喜欢生动的细节,非常喜欢故事,无论真假。

感官负责采集当前信息,系统1提取记忆信息,系统2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然而感觉并不总是正确,记忆也经常会出错,对于重大的、不寻常的、出错的后果可能很严重的事来说,错误肯定是要极力避免的。

爱生活,爱读书,我是北冀小棠,觉得有用,辛苦点个赞吧!

错觉是一种心理现象 感知错觉与认知错觉(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