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念师恩(中秋念师恩念师恩)

念师恩付道峰,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中秋佳节念师恩?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秋佳节念师恩(中秋念师恩念师恩)

中秋佳节念师恩

念师恩

付道峰

1996年9月1日,微山一中,高三开学的第一节课。进来的是一位黑而瘦的老人,络腮胡子,着一件洗得几近透明的汗衫,头向左微倾,他用一种近乎沙哑的声音向我们介绍自己:“我姓韩,今年61了,带政治,也是你们的班主任,送完你们这班,我就退休!”说完就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韩”字,是那种印刷体,工整。

我们都有些失望,与高二的老师相比,他真是太老了,怎么有这么老的老师带高三呢,虽心存疑惑,但最终也接受了这个现实。只不过,因为他的老,我们私下偷偷喊他老韩。

老韩讲课有个特点,每至重点之处,他的身体就会向左微倾且颤抖,头自然向左歪得厉害,干瘦的双手用力撑着讲台,嘶哑的声音更显低沉。此时我们分明感受到他身上有种和他年龄不相称的激情,他滔滔不绝地讲,声音由沙哑到嘶哑,然后又回到沙哑。

老韩这沙哑的声音萦绕在教室里,回响在我们的耳畔。就这样,那些知识点、考点被这沙哑的声音所压碎,这些碎屑乘着老韩的声音,穿透耳膜,直抵在脑海深处。这种印象可以用“烙印”这个词来形容,以至于十几年后的现在,还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诸如此类的句子会冷不丁从脑海里冒出来。

在这沙哑嗓音压迫之下,我们都经常性的睡眠不足,习惯于早晨赖在被窝里,以致误了早晨跑操。那时晨操是很早的,东方连一丝鱼肚白都没有,学校里可恶的高音喇叭就响了。此时被窝里的我们,半睡半醒间,恶狠狠地把被子用力蒙到了头上,留恋享受着最后的酣睡与温暖。赖床是会传染的,于是,班级晨操会今天缺一个,明天缺两个,再接着几天,出晨操的也就没几个人了。“一定要早晨跑操!”老韩厉声宣布。大家都不以为然:不就是跑个操嘛,有啥大不了的。“一定跑,一定跑……”一边是大家忙不迭应承着老韩,一边是依然的赖床不起!

在他的坚持和威逼下,我们无可奈何被逼迫到了操场,那时,东方依然没有一丝鱼肚白,但老韩已经站在那里,一副大口罩让他只露着双眼。后来才知道他有鼻炎,很严重,这病最怕的就是冷空气刺激,只好带着那副大口罩。他看着我们跑操,带着那副招牌似的大口罩。

老韩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在晚自习后到班里转转。同这个聊聊,拍拍那个的肩膀,或者站在另一同学的背后看着他做作业……等到教室快熄灯,他会把我们赶回宿舍,不让我们熬夜。

我们教室在三楼,老韩的办公室在一楼,后来他的办公室搬到新的办公楼的四楼,现在那里是一个大商场。我粗算了一下,每天他至少得要上下楼18层,楼梯216格,在我们高三的整一年里。那年老韩已经61岁了。

老韩秉承要言不烦的理念,一句话能被他说上N次。在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段时间,不管什么场合,只要他认为合适,他都能和你扯上高三、学习、人生。先是找你谈,接着谈,再谈,反复谈,还是谈,直到你有所觉悟和进步!我们见老韩总是躲、藏、逃,作鸟兽散,生怕被他抓住,但都无一幸免。

记得老韩对我讲的最多的是:“你是个农村来的孩子,家里不容易,可得努力,高考这个坎,努力下,就迈过去了,可得要努力啊!”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很认真地看着我,希望我能给他个承诺。

后来,大家慢慢习惯了他的要言不烦,认可了他的负责。有时候他出差了,大家就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总觉得缺点什么。似乎我们已经依赖上了他的要言不烦,他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天了,枝头抽出了嫩芽,接着树叶绿了,后来成了一片片绿荫,慢慢的蝉声也分外凄厉,终于高考了,放榜,发通知书。自己被一所师范专科录取了,不满意,年少轻狂的自己认为怎么着也得读个本科,我要复读高三。

在他家里,我把复读想法告诉他时,他点燃一支烟,瘦小的身子整个陷进了沙发,面前烟雾缭绕。过了好大一会儿,他说:“其实,做老师不错,你看我不挺好?你基础不好,还是别复读了,下年还不知什么样来!”然后就沉默了,只是抽烟,这是他对我的最后一次耳提面命。

终于没有复读,去了那所师范专科学校,慢慢的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也秉承了他老人家的“要言不烦”。

毕业后的第一年给他老人家寄贺卡时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下句没敢写,怕他老人家忌讳!第二年寄贺卡时写了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后来疏懒,也就没再寄过。

后来从同学那里知道他老人家又带了一届复读班,还是班主任,那届复读班里有我们原来班里的好多同学,他实现了对我们的承诺,要把我们这班送出高中。还有,他老人家搬了新家,老人很满足。

再后来,在县城的大街上遇到他,他骑着自行车,颤颤巍巍。没敢同他打招呼,因为人多,也怕他上下自行车不方便。只是远远的站着,望着他,我的老师,我们的班主任,我们的老韩,韩德盛先生!

再后来,因种种琐事纠缠,终没有见到他,直至从同学那里知道他离世已久的消息。

眨眼间,二十几年就过去了,其间如鱼在水冷暖自知,静思之时,日益感受为人师之艰难,日益察觉韩老师“要言不烦”平凡之伟大,“师道传承”之沉重。有时再往深里想,先者对后人的影响而并非立竿见影的,而是在多年之后,有意无意,隐隐约约之时,显现出来,而这影响确是一辈子的,也或者说,这就叫做“薪火相传”,道统的延绵不断!

自己已迈入不惑之年,回想往事,未免唏嘘,“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伏帷尚飨,以此为祭!

作者简介:付道峰,乡村语文教师,任教于山东省微山县湖西教育集团赵庙镇第一中学,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壹点号平流无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