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的火力比以前几个师还厉害(9个野战旅的兵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其中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了第129师,全师兵力13000人。

这13000人中,共计有4个战斗团、1个教导团以及5个直属营。其中除留1个战斗团及4个直属营外,其余9367人开赴抗日前线。具体就部队建制而言是:第386旅所辖之第771团和第772团,第385旅的第769团,直属教导团和骑兵营。

第129师开赴抗日前线后,打了一系列的胜仗,比较知名的有阳明堡战斗、长生口战斗、七亘村战斗、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长乐村战斗。这些胜仗歼灭了大量敌人,并用缴获的日械武器武装了自己。

一个旅的火力比以前几个师还厉害(9个野战旅的兵力)(1)

与此同时,第129师还先后进行了两次战略展开,分出大量骨干和老红军部队组建和扩展新部队。

至1939年整军时,主力部队已经有:

新成立的第385旅所辖的3个团、第386旅所辖的4个团,以及东进纵队、筑先纵队、先遣纵队、青年抗日纵队以及几个独立支队。

虽然经过了初步的整军,理顺了各部的建制,但是随着部队数量的增多,还需要进一步整军。

到1940年时,八路军第129师除了原先的第385旅和第386旅外,将各纵队和支队的主力统一合编为了6个新编旅,另外还有新编第1旅也划拨过来。

一个旅的火力比以前几个师还厉害(9个野战旅的兵力)(2)

其中新编第1旅由原第344旅第688团和冀豫边游击支队合编,下辖第1团、第2团;

新编第4旅由青年抗日纵队改编,下辖第771团、第10团、第11团;

新编第7旅由东进纵队改编,下辖第19团、第20团、第21团;

新编第8旅由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合编,下辖第22团、第23团、第24团;

新编第9旅由冀南军区几个军分区的基干部队合编,下辖第25团、第26团、第27团;

新编第10旅由晋冀豫边纵第1、3团,保安第6团及平汉纵队合编,下辖第28团、第29团、第30团;

新编第11旅由晋冀豫边纵第2团、冀西游击队、赞皇独立团合编,下辖第31团、第32团、第33团。

第385旅和第386旅(当时简称5旅和6旅),除了老的第769团和第772团外,还编有第13团、第14团、第16团、第17团、第18团。

而第129师直属特务团则改为第34团,此外还有直属骑兵团。

一个旅的火力比以前几个师还厉害(9个野战旅的兵力)(3)

通过上述的整军之后,使得第129师在太行、冀南、太岳,一共编成了9个旅。不计师直属部队的话,上述各部总计有27个步兵团。

在最初的整军时,这些团都是按照2000多人的大团编配的,因此第129师通过整军后正规兵力大增。在随后的百团大战中,便作为主体部队之一参战。

不过百团大战及之后的反扫荡作战中,第129师的部队减员很大,当时该师统计了各旅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情况,我们也可以简单了解下。

在9个野战旅中,总兵力在6000人以上的有两个,分别是第385旅和第386旅。

其中第385旅兵力为6865人,第386旅兵力为6023人。要知道,第386旅要比385旅多一个战斗团,但是总兵力却还要少800余人,可见当时第386旅的减员还是相当大的,平均每个团的兵力只剩下1500人左右。

相对来说,第385旅的兵力还算充实,除了旅直属队外,每个主力团的平均兵力仍然保持在2000人以上。

一个旅的火力比以前几个师还厉害(9个野战旅的兵力)(4)

兵力在5000人到6000人之间的野战旅也是两个,分别是新编第1旅和新编第4旅。

这两个旅是当时第129师中仅次于“五旅”“六旅”的主力旅,因为在新编第1旅中,有原第688团的老红军血脉;而在新编第4旅中,则有第129师的红军团——第771团。

其中,新编第1旅的兵力为5287人,鉴于该旅其实只有两个步兵团,因此每个团的实力数还是很充实的,基本跟之前的大团实力相差无几。

而新编第4旅的兵力为5628人,虽然总兵力比新1旅要多,但是该旅辖3个团,因此平均每团兵力不到2000人,不过兵力数量比第386旅要好些。

兵力在4000人到5000人之间的野战旅,只有一个——新编第7旅。

该旅当时的兵力为4942人,除了旅直属队外,每个团的兵力数大约是1500人左右,跟第386旅各团的兵力数相当。

总兵力在3000人到4000人之间的野战旅,一共是3个,分别是新编第8旅、第9旅、第10旅。

一个旅的火力比以前几个师还厉害(9个野战旅的兵力)(5)

其中新8旅兵力为3437人,除了旅直属队外,平均每个团兵力只有1000人左右;新9旅兵力3605人、新10旅兵力3858人,其情况比新8旅略好,但平均每个团也就1000人出头而已。

以上我们谈到了8个旅的情况,还有新编第11旅,这个旅当时的兵力最少,只有2674人,平均每个团的兵力也就相当于加强营的级别。

所以总的来说,当时保持了较多兵力的基本都是主力旅,而兵力较少的野战旅大都是地方武装升格起来的。

当然因为主力部队,如第386旅参加的硬战、血战较多,故而减员很大,平均每个团的兵力也只有1500人左右。

相较于整军时各团基本都是2000多人大团的情况,此时第129师各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员。

在兵力情况之外,当时各旅的武器装备又如何呢?

一个旅的火力比以前几个师还厉害(9个野战旅的兵力)(6)

以枪支数量而计,有枪最多的是第385旅,计有各类枪支3936支,配枪率为57.3%;有枪最少者为新10旅,计有各类枪支1533支,配枪率为39.7%。

上述9个旅合计装备各类枪支为20433支,平均每个旅有枪2270支,平均每个团有枪756支,平均配枪率为48%左右。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只有一半左右的人有枪,主力野战旅的装备似乎也不行啊!

但是在当时的我国军队中,这个配枪率其实已经比较高了,按照国军在抗战中调整后的三团制步兵师来说,每个师标配步枪也就2500支。不过国军当时在这2500支步枪外,还会配54挺重机枪、162挺轻机枪、18门迫击炮以及上百支手枪。

八路军的上述野战旅虽然也是同样的三团建制,但显然在合计2200多支枪中,不可能有上百挺的轻重机枪和几十门迫击炮。

当时我们只能尽量做到让步兵连的步枪兵有枪可用,轻机枪尽可能每个连配3挺,每个步兵团有两三挺重机枪和一两门迫击炮可用。

一个旅的火力比以前几个师还厉害(9个野战旅的兵力)(7)

而且大家要知道的是,八路军主力部队中实际的配枪率还到不了一半左右。上面的统计情况是在兵力大量减员,但武器损失并不大的情况下出现的。也就是说在理想的兵力数量配置下,武器也不会多多少,这样实际的配枪率大概有40%就不错了。

除了枪械外,当时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弹药不足。以上述各旅中兵力数量最多、枪械数量最多的第385旅来说,全旅子弹一共只有不到16万发,平均每人的子弹只不过20余发。

在主力部队的机动作战中,这个弹药量是显然不够的。

鉴于当时的减员情况以及弹药不足的现状,第129师开始了精兵简政,将旅的建制不断合并,同时就各团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充实各战斗连为要务,进行团建制的普遍调整,著名的甲乙丙种团就是在这一时期后出现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