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

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开幕式由一朵立体的雪花的故事开启,黄河之水倾泻而下,一方“水”从冰面缓缓升起,变成一块晶莹剔透的“冰立方”,紧接着24道激光打在冰立方上,开始雕刻“光影水墨人形”,伴随着现场旁白:“冰雪五环”破冰而出,破冰寓意打破隔阂……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在音乐的烘托下从冰立方中徐徐升起。这一幕震撼了海内外观众,将开幕式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1)

“冰雪五环”

短短几分钟的演出集合了大量创意、科技、设备和调度。通过AI实时互动、裸眼3D、AR增强现实、数字影像等手段,激光雕刻成就了“冰雪五环”的经典瞬间,中国美学与科技艺术碰撞、融汇,让全世界一起见证了冬奥背后的中国数字科技力量。这一惊艳之作亮相的背后,是本次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与他的团队黑弓历时3年多的用心打磨。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2)

黑弓Blackbow创始人、艺术总监,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奥林匹克主火炬总设计师王志鸥

2022年,王志鸥带领黑弓团队再踏新征程,打造全球首创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科技体验馆——贵州“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黑弓将中国独有的中国文化故事,与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跨界组合,将东方文化之美淋漓尽致地呈现给全世界。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3)

贵州“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

1.演绎“冰雪五环”的中国式浪漫

如今,距离北京冬奥会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当我们再度提起这场数字艺术盛宴的打造过程时,王志鸥感叹道:“‘冰雪五环’和雪花主火炬台是最具困难和挑战的部分,我们用激光与数字光影机械装置,制作了一个全球最大、最震撼、最有创意的裸眼3D装置,真正为观众带来360度无死角的沉浸式视觉体验。”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4)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除了“冰雪五环”外,倒计时立春环节的“数字科技分形美学”、壮阔的“黄河之水天上来”、雪花导视牌、雪花火炬台,“一鸽都不能少”的和平鸽……都出自黑弓之手。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中国美学的创新和进阶,这场融聚了中国最出色的创作者与最前沿科技的开幕式表演,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成为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最鲜活的文化记忆。

“中国式浪漫”简约空灵,实现起来却充满挑战。为了呈现出独特又有中国韵味的效果,王志鸥和他的团队试验了多种角度和方法,比如立体三维、光影、冰雪……最后,他们从国画里找到了灵感,最终呈现出的人形动画是用水墨一帧一帧绘制完成,再扫描映射到三维动画之中。可以见得,这不仅是一个既耗时耗力的技术工程,更是需要考虑美感、独特性、原创性的立体设计作品。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5)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火炬设计

王志鸥与我们分享时提到,“以奥林匹克主火炬雪花的诞生为例,它从中国白描和传统纹样中获得灵感,充分运用程序计算和数字可视化,将中国结和橄榄枝融合一体,在几百版测试稿中诞生出大家看到的‘一朵雪花’。”考虑到火炬台中55万个发光点和场内吊装承重的整体呈现,雪花的线宽也需要反复推敲。这个过程都需要数字融合式的多工种参与,以保障最后的完美呈现。

北京冬奥开幕式上的视效画质达到全球超前的16K水准,视频帧率达到每秒50帧,在“雪花火炬台”的设计上,黑弓充分运用了程序计算和数字可视化,为了让每个小雪花都能独立发光,特别设计了程序算法。“如此一来,整个大雪花每一秒都赋予了浪漫的变化,既有雪花绽放的晶莹感,也有橄榄枝的生命力。”王志鸥笑答道。通过讲述“一朵雪花的故事”,把“一起向未来”理念和“中国式浪漫”镌刻在奥林匹克历史上,写在了人们共同的记忆里。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6)

开幕式上,由于冰立方的正面需要可以看到左、右、背面以及底面四个面的影像内容,于是,黑弓团队需要在冰的透明质感、人形在五面穿梭做大量尝试,最终实现了技术创新的“五面裸眼3D”视觉效果。为表现出中国文化气韵,团队还用毛笔画了上千张画,制成立体光影,人形在冰立方里运动时,需要研究人形在5块屏幕上如何呈现,才能体现冰立方通透的效果;离冰立方100米的24道激光,要紧紧跟踪图形运动轨迹,为实现精确控制,工程师进行了复杂编程。

在“冰立方”上,激光描绘出运动人形及冬奥会历届举办国及举办城市名,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以水墨动画风格呈现冬季运动,冬奥会的整个视效团队研究了中国书画的笔韵和技法,以传统笔墨精神再现冬奥历史。这不仅是科技对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解构与重塑,也是将“笔墨精神”与“奥运精神”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人借以数字科技对中国传统水墨独特的理解。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7)

炫酷的视觉效果背后,是一套实时捕捉和交互系统,能够捕捉演员实时位置及姿态,并渲染出相应的美术效果。在“致敬人民”和“和平鸽”环节,黑弓创造性地使用了AI实时特效系统——无需被捕捉对象穿戴任何设备,仅基于视频信号即可完成同一时间内多达600个演员的位置追踪。“本次使用的AI实时特效系统,不仅用于现场演出,也用于辅助演员进行节目排练,以及根据排练结果生成实时动画,以提高开幕式视频效果制作中模拟人类角色动画的自然度、逼真度。”王志鸥补充道。

2.以传统文化为引,为文化创新注入活力

在王志鸥眼中,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数字艺术设计的思维逻辑需要具备更强的前瞻性以及多模态的融合。随着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传统媒体已经不能满足数字时代艺术变革的要求。“在创作世界级大型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科技手段的更新促进了创作效率的提高。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更多互动可能性,不同侧重点使数字艺术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8)

2018年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演出」

自小热爱绘画的王志鸥,心里的奥运梦缘起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在申奥前夕,他便在心里默默许下了一个心愿:如果北京申奥成功,就来北京读大学。2008年,北京顺利举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与此同时,他也顺利考入北京印刷学院,成为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此后,他开始专注研究科技美学领域。

2010年,王志鸥创立跨媒体创意机构黑弓Blackbow,创作作品覆盖文化、旅游、地产、科技等领域,并全方位打造了跨媒体人才矩阵:目前具有交叉学科背景人才如舞台美术、影视制作、互动开发、平面设计、空间设计、文学创作、广告营销等。

他以科技艺术为媒,以传统文化为引,不断为文化创新注入活力。跨维度思考,是王志鸥进入数字艺术领域后经历的最大改变,这种思维模式让他的创作素材变得更加丰盈,可以是山川河流和星空大海,也可以是无人机和机器人。“当我看待世界万物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创作的画布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广袤的天地都成为滋养艺术创作的养料。”于他而言,新媒体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前沿的跨维度展现,一种转译中国文化记忆的独特语言。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9)

故宫博物院蔡国强「远行与归来」艺术展

在王志鸥看来,身为数字艺术创作人,数字科技与艺术的双向跨界结合,让艺术更具有包容性,也让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多元。“数字艺术创作人在进行艺术产出时,应以美为原点,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借由数字语言的优势激发创意的潜能,最后以数字化赋能创作产出。同时,创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也更需要艺术方面的判断和选择。”他补充道。

那么,如何通过数字艺术以全新角度让人们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的设计语言,在光影的内容中找到东方文化的自信,对此,王志鸥认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在整体的构思上要保持中国文化语言的独特性。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10)

全域行浸剧场“YUAN元”

接下来,黑弓将打造一系列的“全域行浸式”演出,走遍中国的山川湖海,将中国式光影浪漫带向世界。在北京东景缘,黑弓打造的全域行浸剧场“YUAN元”,通过连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建与人文,结合光影的数字内容探讨东方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全新诠释,这是黑弓在北京文化中轴线上的一次重要布局;依托洛阳千年的历史文化,构建的洛阳首个大型聚合展演业态文化古城“寻迹·洛神赋”,数字博物馆的多模态形式寓教于乐,让大众不仅仅单纯地了解文化本身,更能参与其中成为一部分,在创造出的这些视觉奇观里得到共鸣与共情,打造全世界人民的集体记忆。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11)

近日,王志鸥受格兰路思之邀联袂艺术家徐累打造意象体验空间,在沉浸式展览空间的创作和设计中,格兰路思通过引入羊肚菌、木、望远镜、贡石等元素,去诠释食材与格兰路思·旷40年中国专属版之间的紧密关联。穿梭其中,人们可以细闻羊肚菌的幽微气息,惊叹树木的茁壮生长,体验望远镜的神奇妙用,欣赏贡石的形色天成,以新视角来探讨艺术与威士忌的现状与未来。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12)

“对于未知的渴望,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像一块悬在天空中的石头,永远不会消失。”自然孕育着未知,人们常怀希望,人从自然中诞生,也会回归自然。王志鸥希望借由这样的环境,来描绘中国文人对自然、山水的追求,以科技艺术的形式去解构、重组,呈现出一幅全新的“山水画”。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13)

《原型 PROTOTYPE II》作为一个数字艺术与装置形态相结合的作品,通过对“石”的打磨、重构,将内在蓄积的能量物化,感召自然精神的力量。“《原型 PROTOTYPE II》的整体思路是从上空的固态陨石,到镜面的数字液化的虚拟世界,最后进入象征大地的真实世界。360度去环绕观看这个装置,仿佛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受。”他透露,透过这样的全维度数字装置作品,观众能从不同的角度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维度的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十余年的沉淀和积累,让王志鸥与黑弓形成对科技艺术语言的独特见解和审美体系。他们曾打造出众多享誉世界的文化记忆,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表演「北京八分钟」、上合峰会灯光焰火晚会等多个大型国际文化活动。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14)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

数字艺术作为当下新的传播及表达方式,带人们进入到新的虚拟空间,表达出新的思维和意义。无论是全息投影、3DMapping、创意光影秀、交互感应等数字技术,都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沉浸式”桥梁,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

人类的艺术史与技术史一直以来就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随着科技发展、艺术演进,未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和技术产生更加深度的融合,王志鸥深信,重大的技术革新会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与可能。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15)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16)

以下是福布斯中国与王志鸥的部分对话:

福布斯中国:您认为在元宇宙作用下的数字艺术的未来将有怎样的发展?

王志鸥:我认为未来现实世界与元宇宙的边界会越发糅合,而数字艺术在元宇宙中会碰撞出更多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艺术形态,产生更多的艺术模式。在元宇宙作用下的数字艺术,未来也许会给创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许多想法有了技术支撑就不再是“天马行空”。当前数字化场景已经贯穿全行业,覆盖政府、企业、文旅、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城市建设等。科技艺术现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与线下体验场景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其也正在拓展我们感知历史、沟通自然、表达思想的形式,到今天,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引领的当下,这种裹挟着最新技术的呈现方式凝聚着人们对表达和体验的向往,改变了我们的创作思维与叙事方式。

福布斯中国: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您认为黑弓Blackbow如何继续保持科技艺术语言的独创性?

王志鸥:目前,我的团队已经与各大高校达成合作,成立了如央美黑弓科技艺术实验室、北印志兴虚拟现实技术中心(北京市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等校企合作实验室,在科技、艺术、虚拟现实等领域进行深入的合作。“三位一体”的人和机器人的创造性工作方式及学术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学术会议的肯定。

同时,我的团队也具备了从前期策划到后期执行,从内容到技术无缝衔接的创作能力,能够系统性地整合影像融合、体感交互、音乐交互等领域。从而完整展现互动式场景的魅力。

当前,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优秀的文化作为内在的表达方式,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在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大众文化进行持续的创新和丰富,已成为一种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科技与艺术必然走向全民共享的道路。

黑弓Blackbow未来也将持续关注如何基于“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并且持续关注科技艺术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未来我们团队将持续发力,探索无限,坚持以科技艺术打造中国文化记忆。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17)

第57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记忆与当代》

福布斯中国:对于中国数字艺术的未来,您有怎样的期待?

王志鸥:新媒体技术在中国的普及速度非常快,我们要加强对技术的深度学习,对交叉应用的研究也要更加透彻。对前端科学的探索和应用是决定我们能否在新媒体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希望未来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得艺术的互动形式更多元,比如借助数字设备,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艺术作品,甚至沉浸其中。当我们在物理空间和虚拟世界中逐渐“同步”时,能够在虚拟和现实中不断切换,打破空间维度的边界,带给数字科技艺术无限可能。

不管是数字领域还是传统文化领域,都能在艺术形态中构建出独特的中国美学,同时也期待有更多的新生力量,对我们的文化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释放,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让全球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18)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19)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20)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21)

焦点对话冬奥会(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