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为什么死在自己手里(为什么在最后阶段智商掉线了)

白起死得很蹊跷;

虽然现存史料中关于白起死因的记载还算比较符合逻辑,但是,一代战神白起纵横各国几十年,保持全胜记录,依靠的除了超强的军事能力,还有智商和情商的双绝,然而,在人生最后阶段,白起的表现就像情商和智商似乎双双跌停了,而且永远没有反弹的迹象。

当然,有能力的人多半恃才傲物,也有可能宁折不弯,就像廉颇居蔺相如之下的时候说“吾羞,不忍为之下”,处处跟蔺相如作对,只是因为蔺相如胸怀宽广才没有出事;汉代名将周亚夫也有类似的问题,皇帝宴会上竟然拂袖而去,最后不忍刀笔小吏的构陷,绝食而死。

不管怎样,白起作为一代战神,出道以来未尝一败,极大地推动了秦国的统一进程,在他的光环之下,同时代的秦军将领都显得黯然无光;在他拒绝出战之后,不仅秦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秦国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动荡的阶段。

一、长平战没

经过长平一战,秦国的战略前景似乎一片明朗了:目之所及没有对手。

首先,韩国已经是被打怕了,失去上党的韩国国土已经一分为二,实在是没有实力与秦国一战,他现在最多只能自保。

第二,赵国新败,现在也在忙着怎么打好自己的京城保卫战;原本廉颇的防守战略几乎可以稳赢,赵王非要主动出击,现在出击失败了,恐怕是没有胆识再次主动出击了。

唯一具有不确定性的就是魏国,魏国后面是楚国。如果有人要出手干涉攻赵的战争,从魏国过来的可能性最大,而且,如果要来,大概率是魏楚一起,互相壮胆。

所以,在积极准备攻赵的同时,秦国强迫韩国献出垣雍。

白起为什么死在自己手里(为什么在最后阶段智商掉线了)(1)

垣雍在现在的河南原阳县境内,是秦韩魏三国交接的地带,秦国拿下这里相当于距离魏国更进一步。此外,这里距离魏国首都大梁(开封)直线距离只有不到50公里。多说一句,当时的黄河还没有改道,垣雍和大梁都在黄河以南,典型的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果秦国愿意,一天的时间就能兵临大梁城下。

做完了这些,秦军就开始放开手脚进攻邯郸了。

秦军兵分两路,一路肃清长平战线周边据点,然后继续向东扩大长平之战的战果,经太行八陉之一的滏陉进逼邯郸的门户——武安。

白起为什么死在自己手里(为什么在最后阶段智商掉线了)(2)

第二路从汾河直接北上,攻占赵国太原郡,从北向南威胁邯郸。

两路大军组成钳形攻势,看架势是打算一举灭赵。

赵国慌了,连赵孝成王本人都亲自到秦国来请求罢兵言和了。

最后双方达成共识:割让六座城池,秦军撤兵。

协议拿回赵国,之前曾反对赵国收上党的虞卿再一次玩命反对。

正如虞卿所说的那样,秦国现在人困马乏,疲惫不堪,所以才同意议和,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咱们这个时候再送给他六座城池,那不是变相资敌吗?与其这样,咱们把土地割让给齐国,让齐国跟秦国对攻,咱们坐收渔利不好吗?

这话说得好有谋略的样子,但是,还是有一个问题:你为啥不早说呢?你早说这话,早点拉齐国下水,不是能保住更多的土地吗?

后来的结果表明,虞卿又一次失算了,就算把土地送给齐国,也没能把他拉下水。现在的形势跟当初的上党差不多,基本属于无论你怎么挣扎,都无法避免被秦国围攻。就看你能拖延多久了。

至于秦国方面,史书上说,是苏代游说范雎:如果任由白起继续进攻,灭亡赵国,白起的地位就会威胁到你了,到时候,你还有什么地位?

于是,昭襄王撤兵,白起跟范雎结仇。

此后,白起就怀恨在心,以生病为由不去上班,昭襄王两次派范雎去请他都请不动,甚至到了秦国屡战屡败的危险时刻,昭襄王让他去力挽狂澜的时候,他都以病重为由,拒不执行;最后昭襄王生气了,撤了他的官职和爵位,流放外地,他心怀怨气又不能不去,刚出城门不远,昭襄王就把他自杀用的剑给送来了,然后一代战神白起就尘归尘土归土了。

二、白起不冤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里面是有问题的。

比如范雎和白起的矛盾,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白起是因为自己进攻赵国的计划被范雎背刺才流产的,也就是说,白起进攻邯郸的意愿是很强烈的,否则也不会因此就称病不出。

可是,白起后来又不止一次说过,秦军疲惫“兵出无功”,所以他不愿意去进攻邯郸。

那白起到底想不想进攻邯郸灭亡赵国?

这一切都不过是表象。

不管范雎是不是真的给白起挖坑了,长平之战后,白起跟昭襄王之间对赵国的战略方向产生分歧,矛盾激化是事实,最后也是受到王权忌惮而被杀。而范雎也确实在后来有想要将灭赵的功劳全都揽到自己头上的意图,在白起拒不出战后,范雎把自己的好友郑安平和王稽推荐为攻赵主将和河东郡太守,分别作为攻赵的前锋和后勤部长,一旦灭赵成功,这二人功不可没,自己也将因举荐有功受到嘉奖。

很多人也都据此认为白起死得很冤,

这我就得说两句了:

白起,无论你有多大的功绩,都要明白,你最多(注意这个词)是个二把手,二把手的意思就是你得听一把手的。就你这三番五次的不听一把手说话,还抽空对他冷嘲热讽,任谁也忍不了你啊。

有人说,昭襄王不是一个大度的人,我觉得也不能这么说,得看跟谁比。

要是跟后来的宋仁宗比,他肯定是不行。

但你要跟雍正皇帝比,那还是有的一说的;就白起你要是落在雍正手里,别说你三番五次不听劝,有第二次就把你剁了喂狗了。

要是跟同时代的其他人对比,我觉得昭襄王对白起也是仁至义尽了。

就比如后来,曾举荐了范雎的王稽因为私通诸侯被处死了,范雎也因此受到牵连,差一点也被处死,只是他自称病重得不行了,辞官返乡才逃过一劫。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世家大族这个概念在秦国已经基本消失殆尽了,你想要什么都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去争取;秦国真正的世家大族恐怕只有嬴氏王族嫡传这一支,连旁支血脉都掀不起风浪,也是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集权和地位,没有人可以与之比肩;

即使膨胀如当年的宣太后一脉,也一样被昭襄王“废穰侯,逐华阳”,留下万世骂名。

所以,纵然昭襄王真的不是一个有肚量的人,他对白起也是足够宽容大度:白起你现在还没有这个条件就不听我的话,要是你有战国四君子的财力,咱俩的位置是不是得换一下了?

最重要的是,白起如此嚣张跋扈,身后竟然没有留下啥坏名声,“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毕竟,穰侯魏冉叠加“舅舅”和“拥立功臣”两大buff,更是被司马迁都称赞有功的人,后世却是依然没能在史书上饶过他。

只不过,白起身后,秦国再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名将,下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还要等到嬴政继位之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