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

1961年8月15日上午,北京举行了一场大型的公祭大会,担任此次大会的主持人是周恩来,在会场的哀乐中,周恩来和朱德领先执绋,将灵柩送上灵车。何人去世?引得周恩来和朱德这等大人物亲自为其抬棺送葬?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1)

此人名叫陈嘉庚,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慈善家、教育家,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评价其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如果通过此文知晓了他生前所做的事情,就将明白此时此刻发生的一切都不足为奇。

厦大创办人“校主”

“积贫积弱、饱受屈辱”形象地概括了上世纪初我国的现状,面对国家现状很多爱国青年都走上了教育救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陈嘉庚也是如此,他通过调查发现,国内的教育太过落后,想要真正追赶这些先进国家,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为此,抱着“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想法,开始开办学堂,为祖国培养输送人才,甚至改变一代又一代人,达成强国之梦。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2)

早在20岁时,陈嘉庚就出资在家乡创办私塾,之后,随着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先后创办了幼稚园、女子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等,创造了一套有着完善体系的集美学村。特别是女子小学的创办,不仅一举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腐朽的观点,也让所有女子都有机会能够享受到教育的权利。

随后的几年当中,陈嘉庚不仅局限于传统教育,更是将海外先进的理论带回国内,开办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学校,统一称作集美学校,所在的区域也称作为集美学村,而后他所创办的厦门大学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开学式。

1921年,此时的陈嘉庚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富商,人到中年的他依旧不忘初心,决心回国开办一所现代化大学,为祖国的未来发展输送更多专业性人才。

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厦门,准备在这里办一所大学,当他办学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不看好他,最大的原因就是地理位置,厦门虽然出了林则徐和郑成功这样的民族英雄,但是对与此地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太大改变,此时的厦门还是非常落后。要知道导学一般都是创办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或者是革命根据地,所以,当时他很多好友都来劝说过他,就连著名的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教授也曾来劝说过他。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3)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常年海外经商让他看待事物的角度与常人还是不同的,他看到的不是当下,他看到的是更远的未来。厦门是一座沿海城市,这里的开办的学校,未来必将走向世界,这里的学校也将成为世界人看待中国教育、国力的风向标。

决定后,他开始变卖自己的家产开始筹钱办学,他先是在厦门鼓浪屿周围买下了一块地,开始建设教学楼、办公楼等办学场地。在学校开办之初,他事事亲力亲为,面面俱到,每天早早地就出门拄着手杖巡查学校的建筑工地,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次,直到晚上才有空回到房间坐下休息片刻,然后处理其他事务。在这期间,他手杖尾端的磨损的铁皮,见证了他在创办学府路上的艰辛。

学校开办不久,没有老师愿意来教学,他就四处奔波,从自己的腰包内拿钱,重金请老师来教学。他这种精神很快在教育界流传,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打动,越来越多的老师来到厦门教学,就这样,一步一步,经过种种困难,陈嘉庚终于将厦门大学创办起来。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4)

除了办学要钱之外,他每年还要资助许多贫困学子,为的就是能够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不浪费一身才华。之后更是集百家之长,广泛招收全国各地的教师,为的就是能够让学生们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眼界。

度过最困难的初创时期后,陈嘉庚开始狠抓质量,不仅如此他还尤为重视爱国教育。

对于不达标的学子,他是万万不让其进入校门,因为国家积弱,他见多了崇洋媚外的学生、企业家接触到了国外就不愿意回国。所以,他异常重视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那个全国教育事业都处于萌芽的阶段,为了能够维持厦门大学的创办,陈嘉庚先生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他曾说过:“宁可让我变卖自己的企业,也不能停办学校。”同时,他也是这样做的,当生意上遇上困难,面临办学和公司两难抉择时,他宁可放弃巨额的资产,也没有让办学终止。为了厦大扩建,他毅然变卖自己的资产,让厦门大学度过了危机。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5)

通过陈嘉庚先生的努力,他创办的厦门大学,成为了当时全国院系最全的五所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

上世纪90年代,厦门大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被国家划为“985”建设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厦门的经济高速发展,厦门大学也越办越好,二者呈现出共同发展进步的态势,可以说如今的厦门大学和厦门市繁荣发展,有着陈嘉庚先生的一份功劳。

从始至终,陈嘉庚先生都秉承着教育兴国的理念,华侨爱国领袖仅仅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标签,我们更愿意称之为教育兴国的先行者,据不完全统计,他的一生直接开办或资助办学数量接近120所,其中不乏有名的学府,而厦门大学则是他花费精力最多也是最为杰出的。

发迹南洋

陈嘉庚的一生是传奇的,是历史趋势所向,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祖国的建设、强大中,是近代最为著名的爱国者。

1874陈嘉庚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府偏僻的集美村,国家软弱无力最终受苦的就是百姓,陈嘉庚出生的年代就是如此,深受外国侵略者、强盗的压迫,甚至很多周边的乡亲都被抢夺贩卖至国外当苦力。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6)

长期压迫自然会引起反抗,为了不被他人左右命运,当时很多有志青年都选择逃往海外求生,而陈嘉庚的家乡集美村就是如此,村中壮年都选择到南洋讨生活,渐渐的也成为了一个华侨村。

陈嘉庚的父亲早年就是在新加坡谋生,而幼时的陈嘉庚则是跟随母亲在老家长大,直到1890年,陈嘉庚远离家乡,只身来到新加坡准备跟随父亲经商。天生吃这碗饭,可能说的就是他了,刚到新加坡的陈嘉庚在父亲的米店里打下手,学习如何经商,不久后,就可以帮助父亲处理生意上的事情。上阵父子兵,在他的协助下,父亲的生意蒸蒸日上,很快就积累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母亲突然病逝的消息,仿佛让他的心头上蒙上了一层阴霾。1898年,陈嘉庚赶回家中为母亲料理后事,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留在家中为母亲守孝,当他收拾好心情回到新加坡时,才发现这些年父亲的生意急转直下,短短几年就负债30多万。

此时仿佛整个家庭都失去了颜色,父亲因为压力的原因,不久后郁郁而终。

父亲去世,按照新加坡的法律,此时陈嘉庚完全可以甩掉身上的债务,但是他却主动承担了其父亲的债务,面对亲友的反对,陈嘉庚始终坚信人无信而不立,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偿还掉这些债务,让相信他们一家,愿意借钱给他们的人不吃亏。

勇于担当的精神让当时很多的债主和生意伙伴对他钦佩不已。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7)

就这样,陈嘉庚开始收拾好心情,背上父母的债务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父亲的实业经历并没有让他退缩,他决心从头开始,还做实业。1904年,他筹集了7000多元,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陈嘉庚的第一个黄梨罐头厂建成投产,短短三个月他就盈利4万元,赚得属于自己的人生第一桶金。

从这个时候,陈嘉庚的经商才能开始发挥出来,为了解决黄梨罐头水果原材料问题,他大面积种植菠萝,形成了菠萝种植加工产业链。为了避免产业过于单一,他开始进一步地拓展自己的商业帝国,短短七年间,就拥有4家菠萝厂、2家米厂和2处橡胶园,他的黄梨罐头产量更是占全新加坡的一半,人称“菠萝苏丹”,此时的陈嘉庚不仅还清了父亲的债务,更是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华侨实业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极大影响新加坡的出口和制造业,行业内顿时一片哀嚎,在这种情况下,陈嘉庚却敏锐的发现了新的商机,他开始将重心向航运业发展,现实采取租用轮船的方式,等到一定规模后,自己买船运营,到最后他的航运事业不在自己经验,更多的是靠轮船出租。战争结束后,他开始意识到航运业不能长久,为此,他重新将生意的重心转移到老本行橡胶园。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8)

他将自己所有的种植园都改种橡胶,经过他不断地加工专研,这一次他又赢了。1919年,他整合旗下企业,重新组建了一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龙的橡胶公司,到1925年,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旗下橡胶产品(橡胶鞋、轮胎、日用品)远销海外,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新币,一度被誉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

重庆延安之闻,公道在人心

企业上的成功仅仅是陈嘉庚人生中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华侨而言,他的爱国情怀并没有因长期漂泊南洋而淡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此时的他反而更加的关注祖国的动态。每当看到祖国的贫穷积弱和战火不断,陈嘉庚都心痛不已。

也许是幼时的所见所闻,也许是清朝的一再退让,让他在面对日本侵略时的态度尤为坚决。1923年,陈嘉庚创办《南洋商报》号召抵制日货,从此开始抗日救国活动。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9)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远在南洋的陈嘉庚义愤填膺,8月,由他牵头组成成立了“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并担任主席。在这期间,他带领着1000万华侨,不断地捐物捐款到国内。也许他和1000多万华侨并没有上战场,但他们对祖国真挚的感情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行为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卓著的功勋,陈嘉庚也被毛泽东赞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据1940年国民党反动派通报:1939年一年中,华侨汇回国内款项高达11亿元,而该年的总军费为18亿元。他们在抗战期间做出的贡献,极大的支援振奋了国内的抗日激情。

“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这句话成为了近代我国对汉奸认定的一个标准,也是由陈嘉庚首次提出。

1940年3月,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视察,意在能够真实地看到如今的抗日成果,已经慰问在前线的战士们。得到消息的蒋介石异常高兴,因为一直以来陈嘉庚在他眼里就是“财神爷”,只是老蒋不知道的是,此行他的丑恶行径引起了陈嘉庚的强烈反感。反而在共产党所管辖地区的所见所闻让他升起了极大的好感。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10)

回国的第一站就是老蒋的大本营重庆,为了讨好“财神爷”老蒋可一点也没有客气,豪掷千金带陈嘉庚参加大大小小豪门宴会。对于老蒋铺张奢侈的行为,陈嘉庚并不买账,相反十分厌恶反感。陈嘉庚虽然坐拥千万巨富,但他的一生都极其俭朴,见老蒋如此奢侈,特意登报声明:“慰问团此行所有费用均自费,不用花费政府财政费用,如今正式抗战艰苦时期,应当省去无谓应酬。”但他的此举并没有警醒老蒋,反而变本加厉。

见状,陈嘉庚不想再耽搁,当即找到八路军办事处的董必武说:欲决心速往访延安。

得知陈嘉庚要走,蒋介石在吃饭的时候就问他去哪里,面对蒋介石的询问他直言不讳的说要去延安,也许这就是陈嘉庚吧,既然不能改变他人,那么就没必要委以虚蛇,做人坦坦荡荡。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开始对共产党有所意图,对于陈嘉庚去往延安是十万个不乐意的,便多次劝阻,从中阻挠。

但见陈嘉庚态度如此坚决,又没办法阻拦,只能悻悻然说道:“可不要被骗了。”看着蒋介石的态度,陈嘉庚只是回到:“我有自己的眼睛”。

几经波折到了延安,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让陈嘉庚大感意外,也是自此,他知道了!他一直被蒋介石编制的谎言所骗。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11)

他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本人往延安前多年,屡见报载中国共产党凶恶残忍,甚于强盗猛兽。及到重庆,所闻更觉厉害……且有人劝我勿往,以免危险。及到延安,所见所闻,则完全与所传相反。”

毛主席在办公室接见了这位爱国华侨,两人相见恨晚,相谈甚久。毛主席见陈嘉庚久居南洋,对于国内的形势并不了解,很耐心地给他一一介绍,国民党反动派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也给他一一分析。

在延安考察调研的九日中,他与毛主席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毛主席时常去到他的住所探望他。每次两人都相谈甚欢,从革命初期到三民主义,到当下的抗日战争,已经畅享未来的中国,在这里他不仅仅感受到了毛主席和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截然不同,更是感受到了中国的希望。

最让他为之动容的是刚到延安的一场欢迎宴,与重庆完全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富丽的场地,没有华丽的餐盘,也没有那么多的阿谀奉承,只有许久未见老友的相逢之情。

犹记得,那场晚宴就在毛主席住所的院子中,一张破旧的圆桌作为晚宴的餐桌,为了让餐桌显得不那么含蓄,毛主席还找到几张白纸垫在上面。

不像重庆的山珍海味,餐桌上唯一的大菜可能就属那一锅热腾腾的鸡汤的。面对面陈嘉庚的意外,毛主席有些歉意地说道:“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朋至远方来做客,送给我的。”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12)

的九日中,他不仅对中国的形势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对于共产党的简朴风气、积极抗日态度更是为之一振,他在这里,看见了人人平等,看见了未来中国的希望。他欢欣无限地说:“余观感之下,衷心无限兴奋,喜慰莫可言喻,认为别有天地,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前忧虑建国未有其人,兹始觉悟其人乃素蒙恶名之共产党人物。”

考察结束后,在离开的路上,陈嘉庚异常兴奋,对同行之人说:“中国有了救星,抗战胜利有了保障,我们要更加努力啊!”

陈嘉庚一生为国家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主动动员华侨捐款捐物,这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兴实业、办教育、勤劳国事,言人之所不敢言,为人之所不敢为,这或许就是陈嘉庚先生吧。

乐于慈善,崇尚节俭

陈嘉庚先生的一生崇尚节俭好施,仿佛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民族大义,是为了广大穷苦百姓活。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13)

1919年,创办厦门大学之初,他在厦门考察时发现,常常看见集美师生到厦门市消费,对于这种行为,他当即就在开学典礼上指出批评,他说:“现中国疾苦贫困,尔等既然身为中国人,当以节俭为本。”还将自己在海外的生活给广大师生介绍:“鄙人身居新加坡繁华之地,除了生活开销之外,其他费用不足两元。”

1923年,陈嘉庚生日之前,集美学校校长发动全校师生捐款,准备建造一座“介眉亭”为他庆贺,得知消息的陈嘉庚异常诧异,为此先后写了两封信,呵斥了他的这种行为,字里行间都能看出陈嘉庚对于这种不必要花费行径的抗拒。

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生活非常朴素,居住的是一所简朴的二层小楼,家中的床、沙发、书桌等用家具上使用的痕迹都能证明它们已经有一定的年纪了。打满补丁的衣物,让人不敢想象这是一位为国声名远赫的教育家、企业家。

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印象最深的地方(巨富陈嘉庚散尽家财)(14)

晚年的陈嘉庚给自己每天的伙食都定有标准,即不超过五角,他的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

陈嘉庚不仅仅是对自己节俭,对于后代子女也是严格要求。陈嘉庚的儿孙曾从海外归来看望他,在家中吃完便饭之后,陈嘉庚发现饭桌上有剩饭,见状他便让厨师下次少做点,可是接下来的几顿便饭都有剩,这让陈嘉庚有些不满,于是接下来几天做的饭菜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几天有后辈忍受不了饥饿道出了实情。原来他们认为,与长辈吃饭总要剩余一点,全部吃光显得有些不礼貌,知道了缘由的陈嘉庚也没有怪罪后辈,只是告诉他们一定要养成不浪费光盘的习惯。

生活上简朴的陈嘉庚对于公益慈善事业却慷千金之慨,国内但凡是有重大自然灾害,他毫不吝啬捐款,不仅如此带号召他人华侨捐款赈灾。

陈嘉庚先生之所有成为了华侨领袖,并非偶然,他无比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品质让所有华侨信服,团结华侨,反对帝国主义精神,使得他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华侨旗帜,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辉闪烁在全世界。

他的一生都是简朴的,没有过多的个人欲望,对个人极为苛刻;他的一生也是奢侈的,倾尽所有,为的就是能够实现民族复兴,国家昌盛。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已经超出国家界限,为全世界所动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