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利的真实故事(姜利守悬崖的人)

如果把死亡比喻成深渊,那重症医学科(ICU)就是扼守于悬崖边的最后一道关卡,

争取把每一位危重病人都托住,不让他们坠落深渊。

“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托一把,有可能就托住了。”

在重症医学领域工作30年的姜利,就是那个守悬崖的人。

姜利的真实故事(姜利守悬崖的人)(1)

姜利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8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2020年9月8日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

重症“仙姑”

又是一年新年季,还是疫情前线,不同的是,地点从武汉换成了石家庄。

2021年初,河北局部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姜利临危受命,赶赴前线。而在过去的一年中,这样的出发占据了她的绝大多数时间,从武汉到青岛,从北京到石家庄。

“4月底离开武汉的时候,心头放下一件大事,当时真的没想到,一个月后,战斗就在家门口打响。”姜利说的“家门口的战斗”指的是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市场发生的聚集性疫情,第一名患者确诊短短几天后,姜利再次出征地坛医院,坐镇前线。56天后,这场战役以患者百分百收治、百分百治愈告终。

“好像已经习惯了接到电话通知,随时出发的状态。”姜利笑着说,声音低而温柔,气质儒雅,着实令人难以想象她在重症病房的杀伐决断。

拥挤的空间,穿着防护服的身影交错往来,仪器在嘀嘀报警,输液管里涌出血液。“卡住,压住,别紧张,再往里送一点儿管子。”这是姜利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嘶哑,比她平时说话声音大很多,快速,但并不急躁。一段网上的视频让我们得以略窥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的情景,对观者来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是姜利工作的日常场景。

2020年初,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大年初一的夜间,姜利紧急出发,到达武汉后的第一个战场是金银潭医院南六病区的ICU病房。

“去之前心里没底,因为当时前线已经陷入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对疾病缺乏足够了解,即使是第一线的医生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迎来拐点,只能是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一点点地做起来。”

整个局面的安定从封锁小区开始。“之前虽然已经封城了,但内部还在流动,病人激增,数量完全无法预计。小区封住以后,情况开始变好,我们能够在有控制的情况下,一个个地治疗手里的病人,虽然当时病床还是非常紧缺,一个病人出院后面有一群排队要住进来的,但至少心里有数了。”

从1月26日开始的战斗,以4月24日武汉最后1名重症患者的出院为终点,胜利结束,而一张刷爆网络的合影也让全国上下知道了“重症八仙”——援助武汉的八位重症领域专家,被网友们称为“顶配阵容”,巧的是,和神话里的八仙一样,刚好有且只有姜利这么一位女性,她也顺理成章地被大家称为“仙姑”。

真实世界里,没有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神仙,但是有能将病患从死神手中抢回来的“神仙”。

姜利的真实故事(姜利守悬崖的人)(2)

外套:BYARN•绊漾

裤子:SILKWISE

鞋:STACCATO

ICU就是最紧急的战场

1992年,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姜利被分配到复兴医院ICU,从住院医师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那时候人的想法都很单纯,不多想什么,分到哪里就在哪里踏实干。”读硕读博,结婚生女,年轻医师的生活忙碌、辛苦而充实。

医生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众所周知,而ICU的医生所面临的压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处于最危重状态的病人,仪器报警、抢救、抢救成功、另一次报警……不分昼夜地工作,复杂的病情,高难度的救治,更令医护人员容易感到挫败的是——并非每一次都能赢得胜利。“当然有觉得辛苦的时候,但没有什么动摇,因为对医生来说,一切都是如此天经地义。”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暴发,时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ICU主治医师的姜利已经是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她迎来了一次特殊的挑战。“接到通知,去佑安医院和地坛医院援助。这两家是专收传染病病人的医院,但在重症医学上当时并没有很强的力量。而大型综合医院ICU实力虽然强,但很少遇到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有时会有肺结核的病人,传染性没那么高,也几乎很少迅速发展成重症,甚至要达到进ICU的阶段。

从那时候起,由急性传染疾病导致的重症治疗就成为姜利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研究的重要价值也越来越被大众所认识。

在ICU病房里,医护人员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支持病人活下去。“像新冠肺炎这样,在还没有针对性治疗手段的时候,医生所做的其实是帮助病人维持住自己的身体机能,然后让免疫系统去打败病毒。就像感冒,高烧到39摄氏度后忽然一下子就好了。这是因为在高烧情况下,身体完成了对流感病毒的剿灭。”

“为病人提供生命支持。”短短的一句话却是无数ICU医生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非典’那次是打了个措手不及,出发时听到新闻报导中非典病人数是个位数,进入医院后,发现病房里里已经有80位病人。而且物资配备也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没有防护服,没有N95,直到疫情的后期才有。”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除了负责自己病区的ICU病房之外,姜利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另外几家医院的普通病区巡查,她将此称为“关口前移”。凭借多年来临床工作积累的经验,姜利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判断病情发展的走向,对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的病人尽早干预,而非等到病情明显恶化后再收治,这样能非常有效地提高治疗效率,降低死亡率。

有了武汉的经验,在之后北京地坛医院的工作中,姜利又提出建议,设置一个介于普通病房和ICU之间的过渡病房,将病情偏重以及刚从ICU转出的病例集中于此,提供有针对性的照护。“在新冠重症治疗的过程中,上呼吸机或者上其他支持设施是一项重点,但ECMO是否可以列入其中作为最优手段?我觉得还是要考虑后续,要判断病人在脱离ECMO后,肺部有多大几率恢复机能?在这些一线的、尖端的领域,我们持续要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

姜利的真实故事(姜利守悬崖的人)(3)

西装:Kanoe Atelier

胸针:daartemis jewelry

鞋:STT

ICU里的“新鲜血液”

一年多来,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姜利马不停蹄地辗转疫情前线,而每次战役结束,她会第一时间返回宣武医院,那里是她的大本营,她的阵地,有她惦记的病人,更令她时刻记挂的是刚组建的年轻团队。

2019年2月,姜利调任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而在去新单位报到的前一天,她仍然在复兴医院正常工作:“我是出了这边的门,就进了那边的门,中间没停顿。”

作为国内首批启动重症监护的医院之一,宣武医院的专科ICU是它的主要特色,而姜利的目标是建立全科型ICU:“基于不同学科所建立的ICU,最重视的肯定是与自己学科有关的部分,而身体其他方面可能是放在后面一步。而像我这样ICU出身的医生,会比较重视对身体做综合性考量。”

在宣武医院,她组建起一支年轻的队伍,从零开始,年轻人的干劲令她鼓舞,但也不免有一点儿担忧:“太年轻了,所以好多事情我都要想得更全面、更仔细。”

而脱下白袍,这位在病房里镇定果敢的重症专家,也有一些令大家心有戚戚的小爱好——喜欢收纳。“在有限的小空间里,整齐地塞下更多的东西,这个会让我非常满足。”以及——偷懒。“是应该坚持运动,之前因为家门口有一个健身工作室,出门就到,所以保持了运动的习惯。但后来工作室突然关门了,另一个健身房需要走一段路才到,所以就没再坚持,最近争取恢复起来。”

姜利的真实故事(姜利守悬崖的人)(4)

针织外套:SAIHAN ANDA

衬衫:SILKWISE

裤子:SILKWISE

生命的脆弱和坚强,都远超我们想象,就像姜利经常感慨的那样:“其实在ICU里,我经常为病人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医生要做的就是竭尽所能让这种坚持有最好的结果。”推开一道窄门,让生命之光照进来;扼守悬崖,让生命之火得以延续。这,就是姜利自始至终的信念。


编辑/文冀

采访、撰文/安澜

摄影/张弘凯(K Frame)

妆发/伟亚

服装造型/刘佳Lun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