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第十六天(弟子规第二十四讲)

今天我们来学习: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这里着重讲,在财务的拿取和给予上,一定要明白道理。在自己拿取的时候,要尽量少一点,给别人的时候,要尽量多给一些。

上面讲的明白“道理”,明白的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儒家讲的仁道,要有仁厚慈爱之心。

有人会说:“给别人多,那我不是少了,我不是越来越穷了吗?”

不会的,因为这样做到“推多取少”,不仅培养了自己廉洁的高德,而且完全符合上天的好生之德。老子的《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所偏私,唯常帮助善。有仁爱之心的善人,符合天道,上天自会佑护他,吉无不利。

弟子规学习第十六天(弟子规第二十四讲)(1)

隋朝的房彦谦,正直清廉,常仁爱施惠。

他在长安做官的时候,施行仁政,恩惠百姓,在他的治理下,长安人民安居乐业。老百姓都称呼他做“慈父”。当他离职高升的时候,地方百姓拦路挽留,并为他立碑颂德。

房彦谦把他所有的俸禄,统统周济给那些贫困的亲戚朋友们,自己经常身无分文,都毫不为意,并怡然自乐。

他曾经对他的儿子房玄龄说:“我遗留给子孙后代的,只有清白两个字啊!”

君子之恩,泽及子孙。

房彦谦的儿子房玄龄,是唐太宗开国第一功臣,并在贞观时期总领朝政二十余年,直至贞观二十二年病逝。房玄龄是唐朝任期最长的首辅。

房彦谦的孙辈当中,其中有房琯担任唐玄宗,唐肃宗时的宰相。

所以善人,“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是千真万确的啊!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对加给别人的东西,比如抱怨,阻碍,伤害,苛责,处罚……这样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扪心自问,我喜欢别人这样对待我吗?如果这是自己不愿意的,要马上停止这么做。

这就是儒家推崇的“忠恕之道”,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想,别人一定也有别人的难处和需求。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爱犯这样的错误,总是要求别人完美,别人不能有缺点。别人要按自己的要求去把事情做好,不能有缺漏。总认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才是正确的,别人必须要接受自己的观念,服从自己,不接受自己的观点就不痛快。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极其自私的心理在作怪。因为这种人没有同理心,想的只是满足自己膨胀的心理和自己的利益。

弟子规学习第十六天(弟子规第二十四讲)(2)

有一天,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大家终生奉行去做的吗?”(“有一言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孔子说:“那应该是恕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语的出典。

简简单单,八个字,做起来却非常难。

要常常体量别人也是常人,也有他的局限性和缺点,也有他的难处和做不到的地方。

再想想自己如果有错,也多么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能经常这么做,心量就打开了,也许一辈子也难以完全做到“恕道”,但我们还是要竭力去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方面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加给别人。再进一步想,还要从另一个方面去体量,哪些是自己喜欢的呢?比如必要的财富和成功,比如快乐幸福和积极的追求……也要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别人也肯定需要。

所以孔子还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所需要的利益,别人也同样需要,那就去帮助别人得到他所需要的利益。自己想要成功,别人也同样需要,那就尽量去帮助别人成功。自己需要理解和关爱,别人也同样需要,那就去关心和体贴别人……有了这样的心愿,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做起……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别人对我有恩帮助过我,要记在心里,有机会要想着多报答。别人曾经有对不住自己伤害过自己的行为,要忘掉。

报怨的时间越短越好,最好不要报怨,而是忘掉。报恩的时间要长,要永记不忘。

不过,有的人往往记着不开心的地方:“哼,几年前他还冤枉我说我什么什么呢……”,哪怕是别人一句说他不好的话,过去很久了,自己还怀恨在心。其实这是在跟自己较劲,想想吧,别人几句不好听的话或者伤害的行为,耿耿于怀,这说明自己一直生活在纠结和仇恨当中,把这么宝贵的时间消耗在这些负面情绪上,无异于浪费生命!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人帮助了自己,要终身不忘,要时刻想着回报。而自己对别人的帮助,莫要记在心里,更不要想着施恩图报。

弟子规学习第十六天(弟子规第二十四讲)(3)

唐朝有个叫李大亮的人,为人忠诚仁厚。

在李大亮还没发迹之前,曾经被

敌军抓捕,张弼暗中解救了他,帮助他逃生了。

后来,李大亮归投李世民,官位累升。李大亮念念想要报答恩德,四处打听李弼的下落,可李弼每次都避而不见。

有一天,两人偶然在路上碰见了。李大亮喜极而泣,请张弼到自己家,执意要把自己所有的家财全部赠送给李弼,但李弼不肯接受。李大亮实在想不出该如何报答李弼的恩情。他去上朝禀告唐太宗说:“臣有今日,能够侍奉陛下,都是当年李弼救了臣一命。我今天恳求陛下同意我,将我的官位爵禄,转授给李弼,请陛下恩准。”唐太宗听了,深受感动。于是任命张粥为都督一职。

李大亮受人恩惠,时时记在心里,一心报答。

李弼施恩,完全出于慈悲之心,不图回报。

这两人高尚的品德,是我们世人学习的典范啊!

不仅要多想别人的好处,随时随地要报答。进一步讲,如果有人伤害了我们,也要转念一想:“他是来检验我的忍让气度的,是来检查自己有没有修行的。”这么一想,本来是烦恼仇恨的,就转变成感恩之心,自己的心量就大大打开,就更培养了自己仁厚的德量,福报也随之而来。

《道德经》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老子,这位华夏民族最了不起的智者,他告诉我们:“对待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们,对待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们。”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以德报怨”,这是最高的智慧,是最高的慈悲!一点一滴向它靠近的我们,就拥有最大的福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