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最后的结果(赵光义雪中送炭)

赵光义最后的结果(赵光义雪中送炭)(1)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开卷有益”和“雪中送炭”都是我们熟知的成语。这两个成语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公——宋太宗赵光义。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大宋王朝的第二任君主。如成语所描述的那样,这是个热爱读书的“学霸”,有大臣怕他劳神过度,劝他少看点书,他一句“开卷有益”,流传千古;这又是个勤政爱民的“暖男”,有一年京城大雪,他派人去给孤老贫寒者送钱送米送炭,“雪中送炭”的美传由此而来。

但是,这样一个看似“伟光正”的人物,千百年来却是饱受骂名。有人怀疑他得位不正,有人谴责他蛇蝎心肠,有人咬定他就是宋朝“积贫积弱”的始作俑者……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他,为何会背上如此多的骂名?

黑点一 得位蹊跷,弑兄嫌犯

在《宋史》当中,关于赵匡胤之死,只有一句“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而关于赵光义的继位,也不过一句“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如此重要的接班事宜,史书却只有寥寥数语,难免引人遐想——赵匡胤当年才五十岁,史书没有交代他有任何得病征兆。而且他是武夫出身,体格不弱,怎就一夜之间暴毙,连遗诏也未留下?他会不会死于非命?此外,赵匡胤还有两个儿子,为何皇位不给儿子,而是给了弟弟?

赵光义最后的结果(赵光义雪中送炭)(2)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赵光义剧照

正史含糊其辞,便给了野史充分发挥的空间。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烛影斧声 (出自《湘山野录》),说赵匡胤暴亡当夜,曾召来弟弟赵光义对饮,其间所有太监和宫女都被屏退。有人看到,烛影之下,赵光义时而离席避让,“有不可胜之状”。三更时分,赵匡胤走出屋子,以柱斧戳雪,口中说道“好做,好做。”随即就寝,鼾声如雷。五更时分,有人发现赵匡胤已驾崩。世人便由此猜测,赵匡胤当晚被赵光义所害。

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有另一番记载,大意说,事发当晚,赵光义并未在宫中过夜。赵匡胤驾崩后,宋皇后曾吩咐一个内侍,急召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入宫。谁料内侍却把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叫来了。宋皇后得知后,先是惊愕,后是哭泣,乞求赵光义保全他们母子性命。赵光义当即承诺:“共保富贵,不必担心!”

六年后,宰相赵普又抛出了 金匮之盟 ,说赵匡胤传位给弟弟,是遵循了早年与太后的盟约。可这份迟来的解释,似乎也难以自圆其说。

所以史家普遍认为,赵光义的皇位,根本就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至于赵匡胤的暴毙,虽未必由赵光义亲自操作,但极有可能是他在背后主导的。

黑点二 当政期间,命案连连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初,曾封三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任命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为节度使。然而几年之后,宋太宗的态度发生转变,开始对自己的侄子和弟弟起了猜忌之心。

赵光义最后的结果(赵光义雪中送炭)(3)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赵光义剧照

公元979年,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跟随宋太宗攻打幽州。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不知道宋太宗身在何处,有人议论立赵德昭为皇帝,宋太宗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由此心生芥蒂。回到京师后,宋太宗很长时间都没有给功臣行赏,赵德昭便向宋太宗提及此事。没想到宋太宗大怒,撂下一句:“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听到这句话,赵德昭惊恐忧虑,回家便自刎而亡,年仅二十九岁。

两年后,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也死了,时年二十三岁。史书记载是病逝,但是仍有不少人猜测是受太宗迫害。

赵德芳死后第二年,赵廷美也落难了。先是被罢免开封府尹一职,贬到西京(洛阳)出任留守,罪名是谋划篡夺皇位。之后又因与大臣勾结谋反等罪名,一贬再贬,直至削去所有官职和爵位,全家被迁往房州……因为忧愤成疾,赵廷美最终吐血而亡,年仅三十八岁。

虽然在这几起命案中,赵光义都不是直接凶手,但这几位的死,都与他难脱干系。不过,赵光义也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他悉心栽培的长子赵元佐,在叔父赵廷美冤死后,受到刺激,竟然疯了。

黑点三 志大才疏,用兵无能

赵光义上位之初,展现出了不凡的政治志向。公元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敬献国土投降。公元979年,北宋又灭掉北汉,至此,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终于结束。赵光义十分得意,又想趁大胜之势,一鼓作气,攻打辽国,收复被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最后的结果(赵光义雪中送炭)(4)

可惜赵光义志大才疏,不善用兵。当时已经兵疲马乏,将士们还未得到休整和奖赏,就直接投入到了下一个战场,可想而知整个军队的状态。宋军初胜几州后,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结果却陷入敌人包围,大败于高粱河。赵光义本人亲临战场,结果中箭受伤,乘驴车仓惶逃跑。

距离第一次北伐七年后,赵光义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这一次,赵光义将大军分成了东中西三路,且采取“将中从御”,远程遥控大军。结果是,“运筹深宫之中,致败千里之外”。东路屯兵坚城幽州之下,粮草不济,无奈退兵,在歧沟关遇伏大败。中西二路只得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而亡。

两次北伐失败,宋朝共损失兵力30万人,辎重无数,几乎耗尽了周世宗、宋太祖两朝的家底。从此收复燕云十六州无望。毛主席在研究两次战役后批注道:“此人不知用兵,非契丹对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就是说他昏昧又不善总结,屡犯同样错误。此外,当时名义上臣服的西北李氏因为宋太宗削其兵权,族人李继迁反叛,并且被辽国封为夏国王,是为西夏前身。于是,在宋太宗一代,尽管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威胁,却也制造了新的隐患。

赵光义最后的结果(赵光义雪中送炭)(5)

黑点四 扶文抑武,矫枉过正

边陲防线的失利以及后方起义的频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宋太宗的施政重心也逐渐由对外转向对内。“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后人将其思想总结为四个字——守内虚外

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宋太宗采取“将从中御”政策,建立了枢密院三衙统兵的军事体制,这一系列举措虽然有着矫正唐末以来藩镇林立、武将拥兵自重的现象,但是也造成了政府机构官僚集团膨胀臃肿、财政开支过大等问题。

同时,宋太宗重文抑武,虽然造就了两宋文学昌盛的局面,但是却使得“文贵武贱”的思想大行其道,许多老百姓甚至以文人为荣,入伍当兵为耻。军队战斗力大大降低,自此以后,宋朝再无开疆拓土之雄风,统一天下更是成了痴心妄想。

赵光义最后的结果(赵光义雪中送炭)(6)

带着“得位不正”的帽子坐上皇位的赵光义,终其一生都很拼,拼命工作,拼命学习,拼命为自己洗白,拼命证明自己不比哥哥差……可惜他志大才疏,用力过猛,反倒留下了如此多令后世指责的黑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