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对当地植被有影响吗(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

水,没有形态和规则,是最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塑造者,大地在它的笔下被刻画出了不同的景象。而当遇到可溶性的岩石时候更是大展身手,地下水和地表水共同发力,上演属于它们的改造计划。岩石不断遭受溶蚀,以其特有的奇峰异洞和鬼斧神工般的造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貌:喀斯特地貌(也叫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植被有影响吗(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1)

喀斯特地貌(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面积达34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尤其是西南地区,碳酸盐岩成片的大面积分布且岩性较纯,地处于对岩溶发育十分有利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带,故而该地区岩溶形态类型发育较齐全,是中国最为典型的岩溶发育区。

云南石林、广西桂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等地现均已发展成为有名的旅游景区,拥有着石林、峰丛、天坑、溶洞等多种多样的岩溶景观。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植被有影响吗(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2)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那么如此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国的西南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泽国,沉积了厚厚的碳酸盐地层,随着地质运动,地壳抬升,海底地层升为陆地,在水的作用下发生了奇妙的反应(水中的二氧化碳与与碳酸盐发生化学反应碳酸盐被溶解并随着流水流走)。随着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各种各样的形态逐渐形成。

水流沿着地表切割出许多凹槽,凹槽愈溶愈深,中间突出的部分越发尖削高大,高度可达30-40米,剑状、塔状、柱状、蘑菇状,形态千变万化,远远望去似一片岩石森林,是为石林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植被有影响吗(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3)

石林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植被有影响吗(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4)

云南石林

石林之外,是另一种更加庞大的溶蚀规模。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被称为峰丛。如果山体相对独立散布,则为峰林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植被有影响吗(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5)

峰丛 (桂林山水)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植被有影响吗(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6)

峰林 (贵州万峰林)

与此同时,地下的溶蚀也在进行。降水通过各种缝隙、孔洞进入地下制造出巨大的洞穴与地下河系统。溶洞内部原本溶解了碳酸盐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碳酸盐析出并再次沉淀为固体,形成千奇百怪的钟乳石。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植被有影响吗(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7)

图源自@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

当洞穴继续被溶蚀,洞穴越来越大,支撑不住上部分岩石的重量发生坍塌,天坑便形成了。站于天坑底部向上看,才切身的体会到什么是坐井观天。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植被有影响吗(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8)

重庆小寨天坑

如此多姿多彩的绝美地貌景观是自然得意的创造品之一,却也因为生态环境的不良效应导致了该地区的贫困,被称之为喀斯特贫困

因为此处洞穴发育,虽染降水量充沛,却也由于渗漏强烈,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极度缺乏,这些洞穴就像无底洞吸走了人们本该拥有的水源;而流水不断地冲刷,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艰难。不仅如此,独特的地形导致可用的农地非常有限,人们只能在石林之间开垦耕地,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此地区生产和经济十分落后;崎岖的地形更是导致交通不便,地区封闭,社会文化也一度落后。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植被有影响吗(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9)

石漠化地区人们在开垦耕地

但是,勤劳勇敢足智多谋的中华儿女最懂得扬长避短,一直以来他们依靠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将“穷山恶水”成为了“青山绿水”,“穷乡僻壤”成为了“自然生态”。这不仅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也使当地的资源潜力得到发挥。另一方面,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尤其是如今的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让西南地区更多的风景,人文,特产都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通过网络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西南地区逐渐的摆脱喀斯特地貌带来的贫困。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植被有影响吗(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10)

贵州遵义下属的县城(喀斯特地貌区)

未注明的图源自网络

部分参考文献如下:

[1] 张六畅. 浅析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J]. 才智, 2013(14):302-302.

[2] 卢耀如.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演化模式[J]. 地理研究, 1986(04):28-38.

[3] 张耀光. 西南喀斯特贫困地区的地生态环境效应[J]. 中国岩溶, 1995, 014(001):71-77.

[4] 李小波, 李贵云(摄影). 峡谷人家 他们正在远离“喀斯特式贫困”[J]. 中国国家地理, 2011, 000(010):P.326-343.

[5] 史开国. 新时期西南喀斯特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毕节试验区为例%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Southwest Karst Area——A Case Study of Bijie Experimental Area[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00(002):67-7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