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耳聋基因复查通过率(父母听力正常竟生下)

楚天都市报3月3日讯 (记者刘迅 通讯员刘坤维 谢文 金煦) 40岁的高知夫妻听力都正常,却生下一名“耳聋宝宝”。今日是全国爱耳日,在武汉协和医院本部、沌口院区同时启动义诊活动。武汉协和医院专家表示,父母一方如携带隐性耳聋基因就可能遗传给孩子,建议夫妻双方在孕、产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对宝宝听力早期干预。

新生儿耳聋基因复查通过率(父母听力正常竟生下)(1)

40岁的张先生和妻子都是高知人士,儿子已有8岁。见身边朋友大多生了二孩,夫妻俩也动了心,并最终在去年初“造人”成功,怀孕期间检查都没问题,一家人期待着小生命的诞生。直到去年底孩子出生,夫妻俩万万没想到,宝宝竟是名聋儿,对周围声音没有任何反应。

新生儿耳聋基因复查通过率(父母听力正常竟生下)(2)

夫妻俩很疑惑,两人听力都很正常,双方家族也没有遗传史,为什么宝宝一出生就听不见。武汉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副教授孙宇检查后找到孩子耳聋“元凶”:妈妈携带了隐性耳聋基因,因该“致病基因”是隐形携带,遗传有一定几率,所以老二患上先天性耳聋,但老大听力很正常。

新生儿耳聋基因复查通过率(父母听力正常竟生下)(3)

据了解,先天性耳聋在我国众多先天性残疾中所占比例最高,根据全国抽样调查,我国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3名先天性耳聋患儿,每年约有2-6万新生儿出生时患不同程度耳聋。孙宇教授表示,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耳聋与遗传有关,当诊断出问题时他们仍持怀疑态度,无法接受孩子耳聋的事实,等真正意识到问题孩子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甚至影响今后语言功能。

“父母听力都正常,也可因遗传耳聋基因导致新生儿有听力障碍。”孙宇教授表示,该院每年植入人工耳蜗的300多位患儿中,约9成患儿父母的听力都是正常的。根据生物学规律,父母双方若都携带相同的隐性遗传基因,孩子有1/4的几率可能是聋儿,即便有1/2的几率生下听力正常的孩子,孩子仍可能携带隐性遗传基因。

最有效的阻断办法,就是在孕、产前筛查耳聋基因。目前研究发现,先天性耳聋人群中,大多突变集中在3个基因上。孙宇教授表示,如果能及早诊断出这些基因突变,将能提前筛查,可以发现携带耳聋突变基因的高危人群,对他们进行婚育指导和产前诊断,避免生育聋儿后代,减少先天性聋儿的出生。

此外,基因筛查还可指导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安全用药,避免“一针致聋”。如儿童携带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感冒发烧时注射如庆大霉素等常见药物后,就会导致耳聋。多位专家表示,一旦确定为聋儿,就要尽早治疗,通过植入人工耳蜗,能够拥有正常的听力,不会影响成年后的工作生活。

链接:

1、如何预防在孕前或孕中宝宝的听力损失?

由于遗传因素是导致宝宝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加强孕前检查,尤其是有耳聋或耳聋家族史的夫妇,或曾生育过听力障碍患儿的夫妇,应尽量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及相关检测,可减少遗传性听力损失的发生。孕期进行基因检测可了解孕期宝宝是否患有听力障碍或携带耳聋基因。孕早期预防病毒感染,特别是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等病毒感染,孕期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孕妇糖尿病或甲低等因素均可损害孕中胎儿的听力。因此,孕期避免病毒感染和耳毒性药物,加强孕妇保健是减少先天性非遗传性听力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

2、如何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

普通产房出生的新生儿,2-3天时接受耳声发射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进行双耳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月龄内转诊至指定的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听力诊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新生儿,出院前进行耳声发射及自动听性脑干反应筛查,未通过者直接转诊到有新生儿听力诊断中心的耳鼻咽喉科。有的地域在新生儿出生后3天,采足跟血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无论听力筛查是否通过,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者均应到门诊接受遗传咨询。

3、如何预防儿童听力损失?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反复发作可导致听力损失,进而影响语言发育。正确喂养婴幼儿、防止呛奶,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预防感冒等可减少中耳炎的发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减少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听力损失。此外,应防止儿童头部外伤,减少娱乐噪声和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

定期进行儿童听力筛查,对早期发现听力损失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儿童听力筛查的年龄为0~6岁,其中6、12、24 和36个月龄为重点年龄。如果发现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动作,或有耳痒、耳流脓等症状,或对声音反应迟钝、语言发育迟缓等表现,最好尽快到医院检查听力;耳鸣可伴随听力下降出现,若孩子主诉“耳朵嗡嗡响”,家长应予以重视。

4、如何预防成人听力障碍发生?

成人听力障碍常见的病因有中耳炎、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噪声、遗传、耳毒性药物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老年性耳聋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人类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上的表现。对于上述情况,最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尽量避免或延缓听力障碍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和干燥。

2. 预防感冒,及时治疗急性上呼吸道炎症、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等。保持均衡饮食,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3. 尽量远离噪声,减少在噪声下的暴露时间。

4. 如果家族中有成员诊断为遗传性耳聋,那么该家族内所有成员在婚育前最好进行遗传咨询和致聋基因检测,以避免后代出现耳聋;此外,有些情况下还需要终生禁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5. 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必须使用,一定要遵从医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