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建构和教学设计培训日志(莫将精心创设的情境白白浪费)

课堂教学探微:莫将精心创设的情境白白浪费

今天听的是高二年级的《通用技术》课,课题是预先选定的,讲课的几位老师都是同一内容,课题是《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参评教师的课前准备都很充分,从导入环节的设计到任务的安排,各位老师可谓各显神通,教学过程可圈可点,有的在个别环节上堪称匠心独具。从总体上说,无论是教师的设计准备,还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课堂呈现的变化令人欣慰。

当然,在感到欣慰之余,仍不免有些地方需要推敲和改进,不可否认还存在明显的遗憾和惋惜。

从本课的课题不难看出,基本的知识性的任务就是要求掌握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感悟设计过程。因而课堂大量的时间应用来设计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在设计方案的不断完善中,熟练、掌握“基本方法”,把握设计原则。但事实上,参赛的教师比较普遍地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对课程资源的把握、重组、整合、优化、活化的能力明显不足。

高效课堂建构和教学设计培训日志(莫将精心创设的情境白白浪费)(1)

张老师的课

张老师通过播放《感动中国》中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攀爬天梯、扎根彝族山区小学的故事,在学生的感动中,张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为二坪村小学设计一口教室。应当说,除了导入的时间过长之外,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创意,既使学生因二坪村小学艰苦的学习环境与自己的鲜明对比而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又导出了本节课的重要任务,自然给这个任务赋予了强烈的使命感,是一个激发学生设计热情和激情的教学设计。

但遗憾的是,接下来学生并没有立即投入设计,老师也没有一以贯之,只是把其当作了一个孤立的环节,仅仅作为了课堂导入的一个“噱头”而已,接下来的安排一切都是中规中矩、按部就班、毫无波澜,几乎整节课再也没有与“二坪小学”结缘。

刘老师的课

刘老师创设的情境也是让学生为农村设计教室,情境比较简洁,没绕圈子。她在给学生分析了设计需要考虑的若干子系统之后,学生开始了自己的设计。待部分学生完成后,老师展示了其中一个同学的设计草图,该同学对自己的设计作了简要的说明。至此,课进行得比较得当,有动手、动脑,有交流、讨论,有展示、讲解。然而,当老师指着展示的作品问“大家说他的设计好不好”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有话要说,但老师是期待大家说一声“好”即可转入下一个问题教学的。此刻,本是处理课堂生成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老师装作没听到、没看到,匆匆转入了下一个内容的学习。

高效课堂建构和教学设计培训日志(莫将精心创设的情境白白浪费)(2)

徐老师的课

徐老师上了10分钟的好课,即课开始的前10分钟。她的课是在独特的自我介绍中开始的:

老师:我站在这里,同学们肯定有几个疑问:站在这里的胖胖的女老师是谁?来自哪里?来干什么?……

这样的谈话与介绍,迅速拉近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大大减少了“大”学生对陌生老师潜意识的排斥,使教师的亲和力立刻得以彰显,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易于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导入时,徐老师选择展示了汶川地震中汶川县城、汶川一中的图片,学生看着一片片断壁残垣,一种同情、心痛、震惊,油然而生,教室里格外地静,让我们分明感受到学生已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此刻,徐老师望着同学们严肃的脸庞,动情地说道:

“老师看着这些图片,心情与大家一样感到揪心的痛。但老师在想,重灾区为什么是学校幼儿园?老师在想,为什么在多地震的国家日本,学校则往往成为地震时首选的避震场所?同学们,老师在想,假如你将来有幸成为建筑设计师,一定要记得两个词,一个是生命,一个是安全!”

老师: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设计一间简易的教室呢?请看西部大山里的孩子是这样上课的吧(徐老师展示了几幅露天上课的图片,引起了学生的一片慨叹)?

这些图片,这番讲话,给学生的是洗礼,是震撼!而在此基础上,老师适时地给学生布置了“为汶川山区的孩子们设计一口简易教室”的任务,此时的任务,学生能掂量出作为设计师的神圣,掂量得出自己所肩负的设计的责任。

按说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就是让学生围绕给定的任务进行设计体验了,但学生跃跃欲试的设计热情和设计幻想很快被老师按部就班的讲解所拉回、所打断。

高效课堂建构和教学设计培训日志(莫将精心创设的情境白白浪费)(3)

三节课的评价

这三节课,无论出于哪方面的考虑,显然都精心创设了教学情境,但又都恰恰白白浪费着这些精心设计出来的教学情境,大都是由于老师不敢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不敢灵活处理课程、优化课程、活化课程所致。

假如张老师让学生为二坪小学设计教室,那就应该以该任务为主线,突出是为二坪的小学而非其他某地的小学设计教室这一特点,就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大胆设计,引领学生思考,完成此项任务需要关注哪些子系统,各子系统有何功能等一般性因素,还应如何关注二坪村的地理环境(大山之巅,面积狭小,地势不平坦等)和气候条件(多雨、风大等)等独特因素对设计的特殊要求,引导学生在此条件下如何确定教室的面积、教室的朝向和恰当考虑采光、通风、保暖、防水等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修订、不断调整和完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或感受,或总结,或提醒设计应注意的原则。

本节课是以操作体验为主的课题,学生要设计教室,自然要考虑到教室的大小,可容纳多少人,可以预留多大的空间,房子的通风、采光、保暖、安全、资金投入等,而每一个因素的背后都有诸多的为什么,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完全可以在设计操作的不断修改完善中自然渗透中实现,很多问题都是可以依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依靠小组的集体智慧解决,教师没有任何必要喋喋不休。假如那位刘老师能沉住气,在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中,充分地让大家发言,动员大家献计献策,修改完善学生的设计草图的话,上述的目标不是很容易实现和达成吗?那样的课不是一节经典、高效的课吗?

假如徐老师珍惜情境设计及其产生的良好效果,假使让学生带着激情、欲望、神圣、责任投入设计中的话,学生很可能会周全地考虑多种因素,会想办法克服出现的困难,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会在设计中体验设计的方法与过程,会体验总结,进而把握设计的原则与技巧,会品尝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与满足、收获与自豪。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爱学、乐学很关键,但珍惜和利用精心创设的情境,发挥其激发学、引领学则更加重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